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学诚法师  2013/08/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今晚,我们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

什么叫做道场?顾名思义,修道的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

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一、小道场:以出家人而言,有的步进念佛堂、大雄宝殿、禅堂、五观堂方能发起修道之心,这种人便是以殿堂为道场。

二、中道场:以寺院范围为道场。身居寺院,懂得用功,离开了寺庙,犹如返回世间,忘乎所以,甚至把出家人的身份都淡忘了,这种人便是以寺院为道场。

三、大道场:以娑婆世界为道场,以一切众生为自己所教化的物件,到处都能够修行念佛,弘法利生。

第二后世道场。发心念佛的众生,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修行的道场,一生成办,圆成佛果。

第三后后世道场。往生极乐世界,取证三不退转后,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普度众生。所以说后后世是以十方世界为道场。现在,我着重谈寺院道场。

众所周知,寺院是出家僧尼用功办道的场所。佛在世时,比丘住在泉边、树下,游化人间,无处不是道场,随处都可用功。佛法流传到中国以后,逐渐形成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寺院,出家人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的来源,与当时印度完全不同。

当时印度比丘以托钵为生,而中国的出家人历来都是需要自起炉灶,随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寺院与丛林。那么,应该如何来管理好寺院呢?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寺院的功能呢?历朝历代情况不一,现在各寺院的道风都很不理想,甚至有些寺院根本没有发挥道场本具的功能。

环顾处在大都市里的各大寺院,地价十分昂贵,并且大都修得金碧辉煌。遗憾的是,个别寺院不但没有发挥佛教道场的功能,而且违背清规戒律的事迭连不断,甚至触犯国家刑律,如此下去政府哪能容忍呢?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久而久之,寺院就会被外人监控、管制,甚至被没收都有可能。寺院只有保持佛教的风格,才能延续下去。如果寺院办得不伦不类,跟社会上其他部门并无两样,那么,世人就会觉得寺院可有可无,因为你对社会与国家并无特殊的贡献。

我认为佛教与寺院,要在改革开放、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里立稳脚跟、持续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势必难以生存下去。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谈发展。

如果自己当不了家,做不了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办佛教事业,至于大众用功修行,办道证果,必将难上加难了。诸位既然都是寺院里的一员,众人相处在一起,务必要有清规戒律来约束,其身心才能够得以安住。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至于祖师所制定的清规,其条目那就更多了,但就其原则而言是六和:

第一、身和同住。诸位住在寺院里,食宿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一样。如遇有什么疾病、困难和麻烦,必须相互照顾,互相体贴,这样诸位都会觉得僧团的温暖。假如老弱病者,无人去料理与帮助,势必难以用功办道。释迦牟尼佛曾亲自探望患病比丘,送去医药,并谆谆教诫弟子们:“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第二、口和无诤。如果有人在诵经念佛,用功办道,我们应该鼓励、赞叹、随顺、学习。如果有犯戒、犯规矩、甚至造恶业,我们应该要善意地来劝解、谏止,使他能够幡然悔过。

第三、意和同悦。住在寺院里,其目的是为了一心修道,了脱生死。所以,彼此理应相互尊重,在人格和僧格上,平等不二。丛林里执事职务的安排是因工作需要而划分的,并非谁尊谁卑,谁高谁低。

第四、戒和同修。大众共同遵守戒律,不犯清规,身心才能安住,行事才有准绳。

第五、见和同解。对离苦得乐的法门,必须要有共同的认识,比如修净土法门的道场,就不容许任何人在里边说念佛法门的不是。丛林里各有办道的主流,至于说个人潜修其他的法门,无可非议,但绝对不能反对常住的宗风。

第六、利和同均。居住在道场里,上殿、过堂、分单资、结缘品等,都应该一律平等,名为利和同均。

僧团能够依循如上六和来管理与巩固,自然就会清净和合了。

其次,自己个人怎样才能安住呢?分为三点说明:安身、安心、安道。

第一、安身。古来祖师告诉我们“随缘而住,随遇而安。”随缘而住,这个缘很重要。随缘不是随便,许许多多事情不想去做,或者做得不好,或者自己不发心,就说随缘罢,其实那是随便。随缘是随顺缘份去成办一切应办的事业。缘包括三方面,即:地缘、人缘、法缘。

(一)地缘:例如,你去某一个道场,一进寺门,内心里自然就充满了无限法喜,就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被摄住了,渴望安住在此道场里,这就说明你与此道场有深深的因缘。

(二)人缘:你出外挂单或讨单,有时可能人家不理你、不管你,甚至把你赶出寺外,这就表明你与这个寺院缺乏人缘,想住也住不进去,道场里的执事不安排你的单。

(三)法缘:地缘、人缘好,可是自己所修的法门跟所住的道场修行法门不同。如:自己修密宗,到了显宗的道场,就不能相应。修禅宗的人,到了念佛道场,发现法缘不同,不能安心修行。

今后,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去哪里挂单、讨单、参学,首先要晓得,所要到的寺院是以何种修法为中心,我要参学些什么内容,否则,漫无目标,绝不会参学到佛法。三缘具足,我们就可以安住了,名为随缘而住。

“随遇而安”,诸位既然住在寺院里,觉得各方面都很适应,随之就应该精进用功修行,是名随遇而安。

第二、安心。有情与无情的差别,就在于有心和无心的不同。那么,心是什么呢?《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将要如何来安心呢?

不追悔过去,不奢望未来,注重现在修学。如果自己一直眷恋曾住过的寺院,生活是多么的优裕,环境是多么的美好,而现住的道场,各方面的条件都怎么差,怎么不顺心、不如意,这样,就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安心修行。

不奢望未来。诸位对未来必定都有无限的憧憬,未来的世界,固然是美好与安乐的,那么,眼下应该如何来努力呢?我认为关键的是注重现实修学,踏踏实实地用功,不必整天高喊口号,眼高手低,不可心存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与幻想。不奢望未来,并非不要大家发愿,不要有理想,理想与发愿固然是需要的,而奢望是一种不合法、不如理、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第三、安道。个人修行应该以八正道为努力的方向,以贪嗔痴三毒为所对治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长此下去,我们的心就能安在道上了。处在任何地方,住在任何道场,应该一切都是为了佛法,不是为了衣食与享受。《论语》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作为一位出家人对佛法要有坚强的信念。

道场是成就佛教徒法身慧命的宝地,古来祖师大都是在寺院道场里修学而得成就的。

我们安住道场的目的,并非是图享清福。弘一法师在《佛法十疑略释》中说:“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粮。”现在,谈谈发心念佛。发心是指发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发心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救度众生脱离苦海,往生佛国。

若不发心,只是听说极乐世界快乐无比,享受不尽,如果为了享受、享福、享乐而发愿往生,那就不能成为往生净土的条件了。《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发心,便成魔业,何况还不曾发起菩提心呢?发心念佛,首先自己要有斩钉截铁的决心,绝不可以拖泥带水,敷衍应付,蹉跎光阴。假若你一味地分别外境,必然不能摄心,娑婆世界哪有清净安宁的处所呢?古人说:“既会修去便修去,欲到了时无了时。”告诉我们要放下一切外缘,才能得力。

印光大师曾说:“净土法门,三根(上、中、下)普被,利钝全收。上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不能超越这个法门之外),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无间地狱),亦可预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世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藏通别)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七地以上),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念佛功夫深浅是真念佛还是假念佛,这该以什么标准来检验呢?信愿真切不真切,只要在烦恼与欢喜两个境界上,便可见分晓。一位真心实意念佛的人,他虽然与你一边讲话,但心里还是在念佛,哪怕金榜题名无量欢喜之时,依然不会忘记念佛。烦恼重重之际,八风劲吹也动摇不了念佛的信心,方是真念佛啊!

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一个人,理智清楚,头脑冷静,深明念佛的意义与作用,但对于一句弥陀佛号尚不能认真地念,临终之时,诸般邪恶境界现前,各种障碍来临,三恶道恐怖的景象出现,便无法保持正念了,况且神志不清,许许多多的外缘不能放下,痛苦之极,怎能提起佛号呢?所以说,我们现在对一心念佛没有把握,临终之时,其希望就更渺小了。现在请大家开始念佛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宣化上人:学佛的态度

佛教是出世法,我们不批评哪个政党之好坏。因为法尔如...

战「痘」女孩的学佛之路

我最初与佛法结缘是因为我的同学。有一次我跟着她一起...

大安法师:念佛不能走极端

我们念佛一定要有一种平实的心,不能去走极端。 我们...

儿童该怎么学佛

问: 十岁左右的儿童念诵什么经咒比较对机?弟子希望孩...

张智霖:经营「张智霖」这个肉身

张智霖一直给人好好先生的感觉,甚少发现他被触碰神经...

教别人学佛,为何还入地狱

以下经文引自《佛说猘狗经》:原文与白话 ?佛言。有...

临终恶习突现 助念劳而无功

下面要讲一件真实的事情,来和大家互相勉励,我们内心...

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

要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成净土,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不管...

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我们心是否清净

《维摩经》上面所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

人生五个不在乎

人生在世,有些事情应该非常在乎的,比如做人的尊严,...

【推荐】念佛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有的人念佛数目念很多,但是并没有得到信心和欢喜,为...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

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它有两...

弘一大师《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济群法师:在教界和商界,对...

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挫折

人生之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遇到逆境,你有没有...

适当的休息,能走得更长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

法名太多用哪个合适

问: 弟子在寺院大皈依时起了个法名,依止师父又起了...

人生的三条主线和一个目标

末学障重福薄,无缘出家,烦恼深重,无有智慧。不过靠...

建立名号来度众生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菩萨的时候,用五大劫的思惟建构...

人生如何才能快乐充实

网友:法师好!我压力很大,该怎么缓解?感觉总想骂人...

老人的寿衣可否用戒衣代替

问: 法师您好,末学家母为七十七高龄在家居士,受五...

大安法师:持名念佛的方法

问:念佛法门下手易而得效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