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学佛人的一天--从供养开始

2014/02/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学佛人的一天--从供养开始

“供养”是佛弟子一天当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行止,举凡早课前以香、灯、花、果供养三宝,或早午斋前合掌供养三宝,乃至对众生行“财供养”(财布施)、“法供养”(法布施),“供养”几乎可以说是学佛人每天的固定“行程”了。

一、供养即是修福

或问:“学佛人好好念佛修行就好,何必广修供养?”道源老法师针对这个疑惑,曾如是回答:“须知一切行门皆由福报所摄持,设若没有福报,不但找不着一座清净的念佛堂,甚至于连衣食都不能具足,如何能以安心办道呢?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广修供养可得最大的福报,所以应当念佛与供养合一。”学佛讲求福慧双修,只修慧而不修福,菩提路上的障碍与枝节必多,若欲道业兴隆,修福必不可偏废,而供养三宝可得最大福报。

正因供养三宝对学佛人如此重要,所以《菩萨戒本经》的第一条就列有“不供养三宝戒”。会性老法师对于此戒曾有所解:“‘不供养三宝戒’是通于在家、出家;不论出家、在家人都要供养三宝,而在家人更要时刻不忘三宝,这是学佛的根本,非常重要。”又说:“平常得到新鲜、或新出产的谷类、水果、瓜类、蔬菜等好吃的食物,一定要先奉献供养三宝后,自己才食用,乃表示自己的诚意,以至诚恭敬心供养,即表示念念不忘三宝。于有佛堂处,先供养礼拜后再食用,若在外不便亦应默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作如是观后才食用,若不如此做,则得‘失意罪’。”由此可知,供养三宝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自己“时刻不忘三宝”,而这样的正念与诚心,正可感召福报。

关于供佛,雪公也认为“心诚”最重要,老人家说:“礼佛供养在于心诚,诚则苹蘩蕴藻之菜,潢污行潦之水,佛天皆享。不诚,钟鼎玉帛,珍错醍醐,佛亦不享。儒家尚且‘祭如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在者,即心念也。”佛菩萨是彻悟并开启自性清净心的圣者,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原不需吾人供养,吾人之所以主动供养,乃在于对世出世间大智慧、大觉悟者的一片恭敬与诚心,而由这颗至诚之心出发,即能获致无量福报。

二、供养三福田

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说多少供养如是三福田者,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多受利益。”何谓“三福田”?即“功德福田”(指佛、法、僧三宝)、“报恩福田”(指父母、师长)、“贫穷福田”(指贫穷困苦之人)。佛弟子能常供养这“三福田”,便能于无量世中获得大利益。

特别强调“供养父母”。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若能恭敬供养,非但能报答其恩,且能自然获福,故名“报恩福田”。雪公曾说:“佛在世时,供养三宝当然功德很大,佛不在世,家里父母就是二尊佛,因众生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皆有成佛的资格,对眼前的父母都不管了,还管什么。”由此可知,若欲广修供养,应先从供养父母做起。雪公还曾告诫学子:“你们要先孝养父母,趁着父母健在赶紧尽孝,别说大话要爱国爱社会。往生三福,孝为第一,瞒心昧己贪取不义之财供养父母也是不孝,菽水承欢,站住人格,可以扬名声显父母,如果你做得不好,别人就在后面骂你‘三字经’。”可见,不论世间法或出世法,孝养父母都是做人的最基本之处,而论供养,当然也应以供养父母为先。

《佛说末罗王经》上说:“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若有人从平地堆积珍贵财宝,高度到达第二十八层天,并全数布施给需要的人,他所获得的福报还不如恭敬供养父母的人。在这亲情浇薄、伦常败坏的年代,圣言的开示值得吾人再三玩味。

三、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前文所说的“供养”,都偏于外在,其实,论到供养的真正内涵,佛典有另一番诠解。《大般若经》云:“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若能修学此三法者,乃得名为真供养佛。”真正的供养佛,不在供品的丰盛与昂贵,而在于是否能谨遵佛的教诲,如法修行,续佛慧命。《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何以故?曰:“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因为十方诸佛都是依照佛法修行而成佛,所以对于佛法都相当恭敬、尊重,众生若也能依法起修、断惑证真,对于十方诸佛而言,就是最真实的供养。

时代的演变,已促使许多学佛人重于形式而偏废实修,衍生的乱象,便是着重排场而置了生脱死于度外。表面上,佛门看似一片荣景,实质上,依教修行者已居于相对少数。面对“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吾人是甘于做个挂名的佛教徒,或是老老实实谨遵佛敕,真修一回呢?这是在论及“最真实的供养”之外,值得吾人警惕、省思的课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老母亲学佛康复的故事

母亲今年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虽然五年前的一场劫难彻...

梦参老和尚: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

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 说我也不能讲经,不会说法,...

十善业道之不偷盗

《地藏经》云:「若遇盗窃者,说贫穷苦楚报。」 世间上...

明心法师的出家学佛心路

我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畔的一个古镇,这里风景如...

五戒十善是学佛的第一班车

凡夫众生在整个十法界的缘起定位是什么呢?我们的定位...

【推荐】为什么供养了僧人,我们还得感谢僧人

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种福田。就犹如我们有种子,...

佛法义理虽深妙,却又在我们日用寻常之中

佛法的精义甚深难知,不是言语可以说出来的。但他的义...

学佛后会不会变得没有进取心呢

问: 学佛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对世俗的功名、地位、...

高僧大德对夫妻情爱的开示

一般守五戒的佛教徒,尤其是净宗的同修们,一定会深自...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

佛说有十种善行能使众生得到长寿的福报,其中五条都围...

明证法师:念佛时如何止住妄念

问: 念佛时会有妄念杂念是因有业障应如何止妄念或没...

一个卖水产老板的忏悔

惭愧罪人徐翠芹今天当众忏悔。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罪...

念佛求往生不应怕死

有些念佛同修,平时也发愿求往生。一旦检查是癌症,便...

用「放」的态度看待人生

人生就如登山,背负的太多就难以登上高峰,只有适时地...

勇悍精进无懈怠的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菩萨,又名常应时菩萨,以修行精进波罗蜜为最胜...

【推荐】我们并没有比别人高多少

修慈悲忍辱的善行。瞋恚心有两种人,一种是放逸的人,...

矮国王

微观人间片段,以小见大,说浮生,道世情,情到深处有...

了解苦是为了不受苦

我们每个人心底最智慧、最慈悲的那一面,完全开发、究...

修持名念佛法门的四个要求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白居易《八渐偈》

唐贞元十九年秋八月,有大师曰凝公,迁化于东部圣善寺...

批评孩子的六个技巧

一、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批评孩子尽量不要在以...

为什么不结婚

为什么不结婚?这问题,我遇到了许多朋友,都曾这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