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能超法师  2014/06/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和尚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和尚不是吃苦念经的么?为什么现在和尚的待遇比公务员还好,和尚还需要考大学?需要文凭,需要地位?真是神奇的国度了现在好多人求神拜佛都是都给寺庙捐钱什么的,说真的送钱给佛,不算是侮辱佛么?原来现在的佛都可以用钱来算的么?

能超法师答:首先来说说“和尚到底是什么身份?”——在佛教中,和尚的意思是“师”,就是老师。并非所有的僧人都可以称为“和尚”,而是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在佛教中,“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为师的也可以称为“和尚”。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不同的人,会给佛教下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认为佛教是宗教,有的人认为佛教是哲学,有的人认为佛教是一种人生观,还有的人认为佛教就是一种迷信。不过在正信的佛教弟子意识中,佛教是教育。这个教育不是一般世俗的教育,而是佛陀关于宇宙人生实相的教育。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保佑人们升官发财、长命百岁、趋利避祸、荣华富贵、万事顺利。恰恰相反,佛教教育的目的是要人们舍弃对上述这些的执着追求。

佛祖从“人的生老病死”、“万法(物)的成住坏空”,悟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佛教认为,宇宙当中一切的存在,没有一样是可以恒久不变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佛教称之为“无常”。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的显现,那么众生又在追求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你所追求的东西有一天将不复存在,不再属于你,你还会舍弃一切去追求它吗?很少有人会这样去想问题,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想:管他呢,先拿到手里再说。因为这样的想法,人们努力的付出,甚至不择手段的要去获取。如此,烦恼便产生了。如果仅仅是产生了烦恼,也还好一些,问题在于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作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佛教称之为“业”。业分善业、恶业和不善不恶业几种。“业”会产生叫做“轮回”,而“轮回”这个东西,不断的带我们在生死的大海中进进出出、沉沉浮浮。

站在究竟的角度,“轮回”这个东西实在不能带给我们恒久不变的快乐,所以佛教努力在寻找舍弃轮回的办法。经过很长时间的苦修,佛祖释迦牟尼佛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找到了舍弃轮回的办法,我们称之为“证悟、涅槃”。佛祖将这样的方法传给与他有缘的众生,很多众生循着这样的方法,到达了同样的目的地---断除烦恼、脱离轮回”。随后,这样的教育方式称之为我们“佛教”。

佛祖在3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涅槃,但是他的教育却一代代流传下来,教育了很多人。担当教育使命的就是这些“和尚”,正是因为这些“和尚”,我们在佛祖进入涅槃3000多年后的今天,还可以有缘听到佛法。还可以学习到佛祖当年传下来的很多方法。所以我们对这些“和尚”怀有深深的敬意,视之为“宝”。在汉传佛教中,我们称之为“僧宝”。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过,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众生的生老病死、万法的成住坏空却一直上演着,无量的众生仍然在生死轮回中挣扎,苦无出期。这些“和尚”一直秉承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不断在此娑婆世界,奋勇救度众生。

试问,如果这些和尚们墨守陈规,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又如何去教育一大群“与时俱进的学生”呢?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佛教的弘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博客上、微博上撰写文章,答疑解惑,度化众生。这充分说明了佛教是有生机的,有活力的,是活泼的而不是呆板的。也正是因为佛教可以与时俱进,所以在佛祖涅槃3000多年后,佛教仍然可以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一切有缘众生听闻佛法的机缘。这,才是活生生的佛教!

和尚不是吃苦念经的么?

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自己思维一下:和尚吃苦是为了什么?念经又是为了什么?

佛教的修行方法据佛经介绍有八万四千种,我们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用来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这些法门之中,就有苦行!苦行的目的在于让自己的心远离“贪嗔痴慢疑”这五种心毒。远离这五种心毒,就是远离烦恼。远离烦恼,就有可能彻见自己本来面目,让自己觉悟。

并非所有僧人一剃度,穿上僧服就可以担当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虽然站在广义的角度,所有僧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僧宝”;但是站在世俗的角度来说,僧人也分两种:凡夫僧和得道僧。凡夫僧在没有得道前(证悟前),和众生都是一样的,也有欲望,有烦恼,也受生死的束缚,也会轮回。但是一旦得道(证悟),就成为了我们常说的“高僧”。

在大乘佛教中,得道僧要具足永不退转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发愿救度一切流转在轮回大海中的苦难众生。你能想象一群有这样愿力的和尚却不跟红尘接触,只顾自己闭门念经,还念念不忘要救度众生的吗?所以,千万不要片面的认为和尚就应该“吃苦念经”,别的事情跟和尚无关。

为什么现在和尚的待遇比公务员还好,和尚还需要考大学?需要文凭,需要地位?

我不知道您接触过多少“和尚”?不过我接触的僧人倒是不少。就说说北京的潭柘寺吧,这是一座千年古刹,京城老话讲“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寺现有十几位僧人。现在已经入冬,这里的僧人住的房间,没有暖气。僧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熬过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我们寺庙(天池禅寺)的僧人一个月也就四百左右的生活费,请问,这样的待遇跟公务员相比,如何?

一个人立志出家为僧,心怀救度众生的大愿,但是仍然要从一点一滴学起。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体制就是佛陀建立的,今天学校里的校长、教务主任、纪律老师、专业课老师,在佛学院里都有。佛学院的教学也是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我们要知道,佛教的这种教学和考试方法可是存在了上千年了。现在我们用的这些教育方法最远也不过才两百多年。

在佛教中,僧人可以说一生都在学习实践中度过,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哪里象今天的学生,出了校门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佛教里的文凭,可不是混出来的,那是经年累月的苦读、闻思得来的。没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如何成为人天导师?如何担当如来家业?

真是神奇的国度了,现在好多人求神拜佛都是都给寺庙捐钱什么的,说真的送钱给佛,不算是侮辱佛么?原来现在的佛都可以用钱来算的么?——依佛制,佛教寺院本身并不应该从事生产活动,僧人的任务是学习、实修、教化众生。寺院和佛学院其实就像是师范学校,这里是培养老师的地方。自佛陀时代起,在家人给出家人供养就是制度,出家人没有收入和经济来源,生活上完全靠信众的供养。佛陀住世讲法的年代,佛陀每天还要托钵乞食,接受大众供养呢?

今天到寺院的人们,很多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寺院供养了,很多人以为给寺院钱,给僧人钱,只是以为自己能换来一份平安,换来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这些都是对佛教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即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们贪欲的心态在作祟。很多人到寺院去,是抱着跟佛菩萨做交易、做生意的心态去的。我给你烧高香,供香火钱,你就要保佑我平平安安、升官发财、金榜高中、子孙满堂......这些想法,实在是愚痴的很。佛并不需要我们烧香给他,佛陀早已证悟圆满的智慧,彻断一切烦恼,怎么会需要“争那柱香”呢?这真是用凡夫见识妄断佛陀智慧。

佛教的修行,讲究福慧双修。既要修福,也要修慧。慧从持戒、禅定来,从精进闻思修来。福德资粮,从布施、忍辱中修来。佛家称为六度波罗密,即到达彼岸的六个方法,缺一不可。供养寺院、僧人,就是布施的一种方法,长养自己的福田,为自己累积修行资粮。佛教中布施须存“三轮体空”(即无施者、无受者、施受皆无)思想的,简单讲就是积阴德、不张扬自己所做的布施,如果抱着做交易的心态去做供养,这样的供养只有微薄的功德,无法转换为成佛的资粮。

谈到佛性,略作说明。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佛性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美丑......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因“贪嗔痴”等烦恼毒而心生障碍,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以致一直在轮回苦海中颠沛流离,不能脱离生死,殊为可惜可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凡事不执着是否过于消极

问: 如果不执著的话,是不是会过于消极? 济群法师答...

「执着」应该怎么理解

问: 关于执著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 大安法师答:...

上辈往生是一定要出家吗

问: 法师慈悲,请开示三辈往生条件,听说上辈往生是...

儒释道是一家吗

问: 法师您好,弟子在学习导读《复邓新安居士书》这篇...

喜欢读经而不喜欢念佛怎么办

问: 我学习佛法一年有余,一直以来虽然知道念佛的重...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问: 本人学习玄学,涉及到风水、六爻、八卦、相面等...

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坏有关系吗

问: 请问法师,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与坏有关系吗?...

达真堪布:如何对待店里的老鼠

问: 家里开小店,招老鼠,已经繁殖很多了。不能杀,...

一杯浓茶 八味人生

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 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

善恶果报看似不相应的原因

如何正确认识善恶因果报应?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讲...

对逆境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快乐的人与忧郁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对逆境的反应和...

修行中断的原因何在

一是环境关系中断,假使这个地方打仗了,你要搬了;或...

圣严法师《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我们知道,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莲池大师为标...

圣严法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问: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句话似乎用在禅修居多,只...

善修奉行十念法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为比丘们开示...

想度众生,你得赶紧去了才能回来

问: 请问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五愿,叫寿命...

素食者如何保证均衡的营养

素食者如何才能在日常饮食中保证均衡营养呢?英国食品...

三界的果报都是不安稳的

桥陈那比丘先讲出一个譬喻说:世尊!这就好像是一个从...

理解劫运的概念

劫是梵文劫波的简略。劫波,翻译成中文叫时分,是一种...

堕落到畜生道的业因

世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在这个无边无际的法界中,生...

虔诚皈依三宝可灭罪消业

皈依能远离不善的功德,也是同样。若以最大的虔诚和恭...

说说吃仿荤素食的尴尬事

大家都知道中国汉传佛教自梁武帝极力倡导素食并数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