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慧能大师与法达

2015/02/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慧能大师与法达

一天,从江西南昌来了一位手持锡杖的僧人,名叫法达。他七岁出家,常常诵念《法华经》,自称读了三千遍。他来参拜六祖时,难免有些傲慢之气,行礼而头不触地,锡杖捣地的笃笃声,震得四周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

惠能斥责他说:“既然行礼而头不触地,不如不行礼。平时你修习些什么?”

法达回答说:“我诵读《法华经》已有三千遍。”

按照现在的速度,念一遍约七个多小时。

惠能说:“你如果诵读到一万遍,领悟了佛经义理,并不以此骄傲自大,就可以跟随我学习佛法。你现在自恃诵读了三千遍《法华经》而目中无人,竟然不知道罪过,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法达。”

“你名叫法达,却何曾通达佛法!修道人不知谦虚,如何得道?即使让你修成,也会变成一只傲物害人的恶魔。”说完诵了一首偈: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法达听完这首偈后,两腿不听使唤,跪在地上礼拜惠能,带着忏悔的口气说:“弟子无礼,敬请大师原谅。从此以后,不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谦虚恭敬,弟子诵读《法华经》,不理解经文,心中常生疑惑,请大师讲讲《法华经》中的义理。”

惠能说:“法达,佛法本来通达的,只是你心中迷误而不明白通达。佛经本来没有什么可疑之处,因为心中有疑。你读《法华经》,以什么为宗旨呢?”

法达回答道:“弟子天生迟钝,只是根据经文字句诵读,哪里知道什么宗旨?”

惠能说:“你给我念诵《法华经》,我为你解说经文要义。”

法达拿出《法华经》,大声诵读经文。当他念到《譬喻品》时,惠能叫他停下来,说:“这部经是如来以一件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其宗旨的。即使说了很多种譬喻,也没有越出这个宗旨。这一件大事,就是佛的知见.你千万不要误解经文大意,看见上面说开示悟入,就以为佛的知见自己不会有。如果这样想就诽谤了佛经,也诋毁了佛。既然是佛,他早就有知见,还要再开示什么?佛的知见只在你心中,不在别处。由于一切众生都贪爱外物,牵挂尘境,因此遮蔽内心的光明。你的心与佛是一样的,所以经文说开佛知见。你光是念经,以为这就是功课,这跟牦牛喜欢自己的尾巴有什么两样。”惠能教育法达要开佛知见,做到以智慧观照自心,就能恶念常寂,善念常生,心行一如,自然能开佛知见。”

牦牛爱尾出自《法华经·方便品》中的“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惠能以此比喻有碍于成佛之念。

法达说:“如果是这样,只要了解佛经的意义就可以了,用不着辛辛苦苦地去诵读经文了。”

惠能说:“迷妄与开悟在个人,减损与增益全由自己,我这样说,嘴上念经,心中修行,就是转法-轮;心中想着别的,就是被法-轮所转,受经文影响了。”

法达听完后,豁然大悟。说:“谢大师开示!法达没有理解《法华经》的真正意义,只是被《法华经》文句所影响。”

他明白念与不念,皆任心自然;关健在于自心不起妄念。后来法达成为惠能十大弟子之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有自知之明,回避玄妙之谈,老实念佛

他方世界的菩萨,都尚且渴望往生极乐净土,何况我们这...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适合个人修行对吗

问: 大家都觉得六祖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山高那碍白云飞

唐天复年间(901-904),善静禅师南游参学,礼谒元安寺洛...

达摩大师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

宗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原文】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

入禅之门第二讲:达摩禅法

如果说禅真正有门可入,那个门也仅仅是个方便,禅本来...

看星星开悟的禅师

那天和几位法师聊天,有人说道,除了世尊就没有谁看星...

落空还不如先执着有

有人问我,佛来佛斩是初学者,还是有禅修经验的人才能...

修行不能离开善知识

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

沙弥转龙身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今天在道场白...

佛度憍陈如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便前往王舍城宣说佛法,以度化...

有什么好争的

世间万物万象,放得下,自然爽心怡神,万丈洪岩倚碧空...

以折摄二门令起厌欣

原文: 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

法照大师得文殊菩萨开示念佛法门

大历二年,莲宗四祖法照大师居住在衡州云峰寺,勤修不...

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善生经》中,对于取财有...

做个好人收益大、成本低

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生活,人们常常产生做人难的感觉,...

海涛法师《持戒的典范》

我们曾经在法会中讲过《佛说斋戒经》。这是佛为了韦耶...

人格的成功

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位越高。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

面子有多重

印度著名的寂天大师说过:身上有疮的地方,最容易受碰...

四依法之「依义不依语」

前面讲过第一依法不依人,现在来看看第二依义不依语。...

佛讲父母恩德

很多人对于佛教徒出家离欲十分不理解,而且认为佛教对...

解脱色身的爱缚

男子,依佛法出家,仍为爱心所缚,常以苏油摩身,用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