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人生大梦何时能醒

见溥法师  2015/03/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人生大梦何时能醒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大师,著述宏富,弟子汇编遗文题为《憨山老人梦游记》,因为大师文中提到:“三界梦宅,浮生如梦,逆顺苦乐,荣枯得失,乃梦中事,时其言也,乃纪梦中游历之境。”“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吾人所居住的是欲界,指存有色欲和食欲的有情世界。大师告诉人们,生活是一场梦,世界就是我们梦里共同的家宅。所有的顺逆、苦乐、荣辱、得失,都只是梦里的情节。一般人在梦里,有人、事、时、地、物,心情也是起起伏伏,感觉很实在;但是一觉醒来,知道是黄粱一梦,很容易就把一切的喜怒哀乐抛在恼后。因此,如果能把生活中的得失、是非也看作是梦境,就能体会经中所说“无住”的道理。

五阴如幻 巧作佛事

憨山大师说:“一切众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而成。无上菩提福慧庄严,皆以无我而至。”众生误认有个“我”存在,因而有了物、我两立,所有的是非、爱憎、喜怒,随之而生。由于认为身体、感受、想法、念头……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眼前的境界与所有的情绪,也就变得非常真实。

每天早上醒来,只是从一个梦境换到另一个梦境。毗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紫柏大师认为这个偈子的意义,已经涵盖一切佛法的内容了。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认定的器官、组织、体液、体温等。分析之后,没有任何一个部分是我。而感受、想法和念头,都是因为外面的环境所引起的。例如,口渴时,喝水的念头生起了;喝完水,一切念头也都消失了。然而,我们何曾想过:“这些念头及感受是如何生起的?之后又去哪里了?”“我的习惯,以及我喜欢的食物、服饰等,真的就代表我吗?”“听到他人的称赞或责备,心中的无数感受,是别人给我的吗?感受只有自己有,似乎不是别人给的,但这些感受是真实不变的吗?”如此分析之后,是否发现生活就像憨山大师所说的,如梦如幻?

虽知诸法幻化,但也不妨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憨山大师受到妙峰禅师的启发,契悟了“境由心生”的道理,证入耳根圆通。其后,“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其修行之德,感得皇太后敕修海印寺。入京谢恩时,造成全城的轰动。之后久居山东,刚到的时候,当地人从未听闻佛法;离开时,三岁小孩也懂得念佛。无奈神宗皇帝的迁罪,一夕之间成了阶下囚,甚至被除去僧籍,流放充军。虽然失去了出家众的身分,仍然本着佛弟子的本分做事,甚至重修六祖曹溪祖庭。结束流放的生涯后,以近七十岁的高龄,重披僧服,十方学人闻风而至。

人法常空 实无缚脱

大师的一生,从显贵到没落,其坎坷不是人们能够想像的。假使不了知“人生如梦”的道理,如何得以这样洒脱?因不忍众生在迷梦中受苦,所以来此一遭,以大慈悲心度化有缘。走完一生,留下修行的心得著作、得以续佛慧命的弟子,以及供人瞻仰的全身舍利,令末世众生起大信心。大师如同暗室中的蜡烛,燃烧自己,点亮我们的觉悟之路。

古德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虽是圣者的境界,却不是遥不可及,只要在生活中学会触物起照,境界现前时,自问:“谁在高兴?谁在烦恼?我在哪里?”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渐能看淡生活中的得失。久之回想一下,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自己还记得多少呢?又有多少如梦境一般,再也想不起来呢?

或许有人会问,这人生大梦何时能醒?就端看我们在梦中,如何不离世间又不着世间。藉由看清人生苦、空、无常、无我的本质,效法祖师的大慈悲心,从利益众生当中,看清无我的真相,才是真正的觉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

问: 很多人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 济群法师答:...

才华一不小心就会害死修行人

有时候前途的有无,牵涉到个人才华的高低。因此才华一...

【推荐】地狱的境界从哪里来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也是《安士全书》里面的,在《万善先...

五阴无我,虚伪无主

这个地方讲五阴无我,也就是讲前面五蕴(色蕴、受蕴、...

人一定要刻意追求开心吗

问: 人一定要刻意追求开心吗?我觉得人生百味,无须...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

莫将时光遮面目

每个社会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职业使命:交通警察是维持交...

曾国藩经典人生语录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

维生素功能对照表

眼睛干涩: 缺维生素A、胡萝卜素 口臭: 缺维生素B6、...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

在家供佛,何业不消何福不生

供养佛菩萨像。或西方三圣佛像(阿弥陀佛、观音菩萨、...

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

问: 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才可以灭罪呢...

失败的成功者

我偶然听说过一个小名为史帕基的男孩的故事。上学对于...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

浅谈忍辱

每一个佛教徒都知道忍辱是菩萨修行六波罗密多即六度万...

改过迁善祸变福,感佛慈悲唯至诚

无锡袁氏小学校长袁宝鋆,字丽庭,他母亲信佛,创办锡...

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

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

念佛鬼敬

【原文】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

饮食知止足,常乐在空闲

我们生活在欲界,自然饮食的欲望也就炽盛。财食往往是...

九华山无暇和尚的故事

在九华山一千六百多米海拔的山顶上,有一座六百多年历...

佛弟子是否应该求财?

来寺院烧香的人很多,由于发心不一样、目的不一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