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病、死现前时,有何五欲可贪

2015/03/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病、死现前时,有何五欲可贪

前段时间,学习蕅益大师的一段开示感触颇深。蕅祖云:“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夫病、死正现前时,有何我相可恃,五欲可贪?”显而易见,人生八苦中,病苦和死苦最能让人生起怖畏心。

中秋节时,全家四代同堂共聚,舅妈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地在餐桌上活跃着气氛。在同辈人中,她自称幸福指数最高。舅舅是模范丈夫,家务活干得勤快。表姐嫁到外地多年,舅妈自然也不用带孙子,所以日子过得逍遥闲适。虽已年过六十,依然保养得当。

饭后,外婆私下和我说,舅妈得了胆结石,节后就要动手术。市里的两所大医院,其中一家床位已满,由于害怕耽误病情,只得匆忙选择了离家较远的一家医院。医院可不是个好地方,连空气中都充斥着药水的味道。刚做完手术的舅妈,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一脸的痛苦。双眼紧闭,无力说话。刺入我眼帘的是满头白发,和前几日发型时髦、肌肤光鲜的模样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原来舅妈平时戴的是假发,这个世界哪会有不老的传说!

每逢佳节,人们的祝福语总少不了那句“身体健康”。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只能祈愿少病少恼,何敢奢望业报之身完全不受一点罪呢?四十年以前用健康换金钱,四十岁以后用金钱换健康。现实的人生就是这样颠倒!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身体抱恙的时候,所有对物质生活的奢望都会降到冰点。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人死了,钱没花完。

念死无常,需要常常觉照。一日参加助念, 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白天见到的场景。在助念人员为亡者擦身换衣时,我看到了九十二岁老居士的遗体,腹部的骨架全部突出来了,包着一层薄皮。直面死亡,方能惊醒梦中人。大多数女性追求的美丽人生,到最后就是这么一回事。那一天顿觉,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死了以后去哪。

凡夫在迷,日子过得不快活、身有病苦的时候或许还能生起出离心。最难能可贵的是,当我们生活闲适、身体健康的时候,还能提起正念,看清世事无常的本质,清醒地思惟人生八苦。

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极少能感受到人生八苦的逼迫,也很难有居安思危的警觉。平时坐地铁、逛街的都是活力四射的正常人,老人和病人很少出门。我曾有过一次难忘的探病经历,没想到那第一次的看望却成了最后的助念。

卧榻上的齐老先生抬手都很困难,再看看往昔报纸所登照片的神采奕奕,无常就是这样迅速。我坐在他面前念着佛号,悲痛感油然而生。人真的很苦,尤其是老了的时候,生病的时候。印祖说“以病为药”,齐老先生做到了。我看着他忍着剧痛,那样信愿真切地合掌念佛,心中无比震撼。他还是一位作家,我曾经很羡慕的光环。这是对自己最好的教育。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离苦得乐,出离轮回。齐老先生说:“我是第一次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育,你们是阿弥陀佛派来的特使。”其实我觉得他才是阿弥陀佛派来的特使,来教育警醒我们这些泛泛悠悠的人。

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所谓幸福,其实只是侥幸得来的一点福!经不起无常的打磨,经不起病痛的摧残。

生死事大,轮回路险。一气不来,则成下世。慧远大师云:“一世之荣,剧若电光,聚则致离,何足贪哉?”大多数人学佛不能得力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看不破,放不下。

修净业者当熟读净土经典,深体佛心。时常熏习佛言祖语,以对治烦恼习气。《观经》的请法者韦提希夫人遭遇宫廷政变,顿舍娑婆,愿生无忧恼处。目睹无量佛刹后,作出智慧抉择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遗教经》云:“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跨年狂欢之夜,在黄浦江畔踩踏事件中逝去的年轻生命是那么可惜和无辜。这一幕悲剧于我而言如同顶门一针。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依教奉行,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即知这世上再好的东西也带不走。经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春节前夕,大家一直在讨论如何帮助净依师兄病重的父亲,找助念团,查阅临终关怀须知。那几天,顿悟:在生死面前,所有的是非对错、名利争斗都是那么肤浅。其实人生只有一件大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境界现前,一时失去正念,并不可怕。因为我们还有时间发现问题,对治习气。最可怕的是临终打失正念,如果到那时才发现修行不得力,悔之已晚。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烦恼炽盛的时候,每每随众上殿就会释怀很多。

一切境界都是业识心造作出来的。与其避境,不如炼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至诚念佛,则能转业。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不念弥陀更念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四种摄受

在经典上说,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

佛号转见浊巧入佛智

见浊即见解上的浊乱,即五种见解上的浊乱。 第一是身见...

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问: 根据统计,目前不少国家都有自杀人数逐年攀升的...

具此三心者,必生极乐国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

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一百零八首)

(一) 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 都融妄念归...

十方皆有佛国,何须独愿西方

问:信行愿三,既闻命矣。但十方皆有佛国,何须独愿西...

难陀舍爱出家的故事

难陀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全称是孙陀罗男陀。...

如是持念,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众生念佛大多以生灭心持念,然而六字洪名是从阿弥陀佛...

决定人生成败的85%是人格

西方学者经研究发现: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真正起作用...

「半」的处世哲学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 看破浮...

何曾生过,又何曾死过

众生的心是很复杂的,实际慢慢地就能体会到,不管我们...

睡觉时仍要保持正念

有的人打坐清静自在,有的人打呼噜睡觉。北方人有一句...

六部位出汗预示着疾病

暑伏侵袭,出汗成了一件让人心烦的事。虽说请人吃饭,...

【推荐】佛教中开光的真正含义

开光,即便是在非佛教界人士那里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怎样让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

问: 法师您好!弟子三十多岁的儿子由于工作及家庭矛...

不要让车轮沾上血腥味

1.在日常驾驶中小心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别去...

寺院「斋天」有何含义

斋天又名供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编...

大企业家的四种结局

很多人觉得有钱叫富,其实,愈有钱愈担心钱会变小;愈...

佛能预知我们的未来吗

问: 佛能预知我们的未来吗? 衍慈法师答: 你问的是...

如何面对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在当今时代,改换工作、生活环境已很常见。如何面对新...

【推荐】虚空是从什么地方来

这以下我们就从这个地方去追究这个虚空是从什么地方来...

不要遇到一点事,就手忙脚乱

做任何事情,提前要有一个安排,再一步一步去实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