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用慈悲观来对治嗔恨心

净界法师  2015/06/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用慈悲观来对治嗔恨心

我们众生的烦恼,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嗔烦恼重。嗔烦恼重是这样,他整个生命是完全放逸的,你只要不如他的意,他就发脾气,这种人我们就不谈,这种人当然就是处在完全放逸当中。

但是我们修行人,有些人这个嗔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多数还是精进的人,不管是持戒精进,做定课也精进。但是他这种精进很容易以他的标准,这两个眼睛一打开就看到别人:你们这些人都是懈怠放逸。他会把要求自己的标准,两只眼睛往外一看,就会发出这个嗔恨心出来,怎么办呢?就要修慈悲观了,不可以这样子。

慈悲观根据《菩提道次第略论》,主要有两个次第:

第一个是平等舍,观察一切法自性空。就是说我们人跟人之间相处,生命的创造者就是因缘,都是过去的业力。我过去跟他因缘好一点,我看到他就是欢喜,你说为什么,我讲不出道理出来,但是看到他就是欢喜,他对我有不合理的事情,而我就是能够包容。有些人,这两个人一接触,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也不顺眼,稍微有一点点微细的动作就起烦恼,这是过去结恶因缘。

怎么办呢?平等舍!就是你要观察怨家跟亲属都是不决定的,他现在是你的亲属,但是这件事也不决定的,可能马上就会变成怨家,有时候一句话不合,就变成怨家了。今生是你的亲属,可能上辈子是怨家;今生是怨家,也可能上辈子是亲属。我们这个生命的舞台,它是不断变化的,怨家跟亲属都不决定的,怨家能够变为亲属,亲属也会变为怨家。你首先要做这样子的观想,把你对怨家跟亲属的定义给破坏掉——没有这回事情!这件事情没有自性,没有一个真实的冤家,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亲属,事情都是可以创造的,只要你内心肯努力,恶因缘一定能够变为善的因缘,这是平等舍。你一定要有信心,后面才能修得起来。透过平等舍心以后,把你对这个怨家的执着给破坏掉。

破坏掉以后怎么办呢?修悦意慈。就是我们慈悲心要生起来,你一定要跟他有好的关系。怎么办呢?就是知母、念恩、报恩。你观察这个众生,你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也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两个在这一期生命会相遇,这件事情不是小因缘。无量无边的众生,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得到人身又能够在同一个地球,又能够在同一个地方,这件事情不是今生才有的因缘,过去生生生世世都是有因缘的。在生生世世的因缘中,你肯定有一生做过我的母亲——“知母”,你如此地了知,这些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

做我的母亲时,她对我是很照顾的,要是剩下一口饭,她会把这一口饭给我吃的,她用所有一切的资具来照顾我、养育我。我们要忆念这个人对我有太大的恩德了!那要怎么办呢?报恩!我应该要用这一生,报答她过去曾经对我的恩。

怎么报答呢?唯一的就是“慈”跟“悲”,她身心有痛苦,我应该为她拔除;她身心没有快乐,我应该给她快乐。当然给她快乐,不是给她五欲乐,是给她三昧乐、佛法乐、寂静乐,告诉她怎么样修行、怎么样离苦得乐的方法。这个“悦意”就是去创造你跟他之间一个好的因缘,透过我们的思惟,观察这个人过去曾经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恩,所以我应该要报答他,就是先建立一个好的因缘,你跟他有好因缘,你才有可能对他拔苦与乐。

慈悲观就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平等舍;一个是悦意慈。

不过这件事情是这样子,你修慈悲观的次第,可以先找因缘比较好的修,你那个慈悲心很容易就能够生起来。然后你再找中庸的,你跟他没有好因缘,但是也没有坏因缘,你再对他修慈悲观,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然后你再面对你的怨家,对他修慈悲观。这三个次第,就是对治嗔恨心。

在戒律里面,小乘的戒法,它的重点在治贪。很明显的,佛陀在声闻戒里面,对于一个比丘,他的资具、钵应该有多少,衣服要怎么处理,对女众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但是在菩萨戒,是非常注意嗔恨心。佛陀在菩萨戒里面,诃责菩萨的嗔恨心,诃责得非常厉害。这个十波罗夷里面,有几条就跟嗔有关系。你看到众生起嗔恨心,在菩萨戒里面都结很重的罪。他曾经对你不起,但是他向你忏悔了,你嗔心不受悔是菩萨波罗夷罪。为什么?因为菩萨的目的,就是要摄受众生,你一对他起嗔恨心,他看到你就不欢喜,你没办法摄受他。所以从菩萨的角度,对嗔心是诃责很厉害的,这应该修慈悲观来对治。

师答学生问题:悦意,悦是喜悦的悦,一个心字旁悦。意,意乐的意,第六意识的意。这个慈心怎么会有呢?就是悦意,你要先创造一个跟他好的因缘。譬如说如果对方是我的母亲,她偶尔对我们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能够包容她,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她欢喜,她看我也欢喜,好因缘!所以这个慈心就是要先建立跟他的好因缘,叫“悦意慈”。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佛说有七种布施,不用一分钱就可得大福报

一者,眼施: 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及一切人,不以恶眼...

慈悲心与恶风水

去年搬到一间新屋,与市场为邻,而且就是买鸡鸭鹅、猪...

四大毒蛇

从前,有一位乐修佛道的修行人,决定独往山中用功。但...

圣严法师《越看越是个美人》

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女性为了追求美丽,花费了许多金...

对外人能慈悲,但是对家人却不行

问: 在修行人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我们与外人能...

真理战胜邪恶

有一回,佛陀在拘?弥弘法,受到外道的嫉妒,故意收买...

【推荐】我又没有罪,为什么要修忏悔呢

有一次和居士提及忏悔法门的时候,有居士问:师父,我...

明证法师:初学者如何修行

一、初学者首在建立对佛法的信心: 佛法中有十一个善...

仅有好身体就够了吗

时常看到一些报道,部分商界精英和IT金领在正当人生和...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

过堂用斋,善用其心

寺院的斋堂叫五观堂,为什么叫五观堂呢?五观堂,食存...

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

在《法华经》,佛陀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

净土者的「夹杂」

有自以为学净土者,每作如此之言,谓净土之读经只能读...

慈悲无障碍

很久以前,一个偏远山区的村落里,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

每天念佛多少与行愿有无

问: 净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声?法师曾开示说至少每...

至简至稳,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夫子有一段话很重要,「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人...

为什么要接济他人之急呢

济人之急,就是周济人遇到的急事。前面是讲救人之难,...

求戒容易持戒难

唯佛才能制戒。为什么唯佛才能制定戒呢? 因为人性当中...

海涛法师《孝顺经典选辑》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如此审慎观察,一夜就可成为贤者

慈悲伟大的佛陀,在《中阿含经》说了一则一夜贤者经,...

要看淡权位

权位,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塔,海浪一来,就垮了,连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