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生死关头不迷惑

明一法师  2016/01/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生死关头不迷惑

在“觉的能力”处于选择新的使用工具的关口的时候,完全要靠自己的定力,按照自己以往的成见或者叫价值观来选择自己将来使用的工具——身体。

因为旧的工具——色身坏灭的缘故,这个时候极度的痛苦,是我们“觉的能力”最脆弱的时候。往往我们因为没有定力,再加上错误的成见的影响,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而贪到牛胎马腹里面去了,甚至还可能就贪到地狱里面去了。所以,这个时候是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刻。亲友的帮助,诸佛菩萨的帮助,能够引导我们做出更好的、正确的选择,这就是佛教里面“助念”法门的原理。

而对于有定力或者说是有修行的圣人来说,他们就可以自己做主。因为他们在这样的时刻,“觉的能力”仍然没有被迷惑。所以,可以自己做主选择到什么地方去,或者说是得到什么的色身,甚至他们可以回来继续使用这个我们凡夫认为已经坏灭的色身。

因为,色身的坏灭,事实上是我们无法忍受再继续使用这个色身而已。色身的老化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我们的色身新陈代谢是有一定周期的。一般来说,我们身体里面的细胞最长寿命不会超过八年,也就是说八年之内,我们身体就全部更新一次。

所谓的老化,就是新陈代谢的周期变长。这些老化的身体组织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我们就会感觉非常的难受与痛苦。老化到一定程度还不更新,我们就无法忍受这个痛苦,这就发生了所谓的色身坏灭的状况,绝大部分的人就无奈地选择放弃这个色身。

而对于有定力或者说是有修行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做到想放弃这个色身就放弃,选择一个新的色身来使用;想继续忍受这个痛苦和难受的色身也可以继续忍受使用这个色身,所以就有了非常长寿的修行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过程是很自由的,甚至祖师里面还有教我们舍弃色身的方法的。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在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面就有介绍了如何舍身的办法:

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断攀缘,窈窈冥冥,凝净心虚,则夷泊恬平,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应如是。此是作法。法本无法;无法之法,始名为法。法则能作,夫无作之法,真实法也。是以经云: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以是义故,实法无作。舍身法者,即假想身根,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看完上文,大家可能会迷惑,因为我们的功夫不够,定力也不够。但是我们做不到,不是所有人都做不到,而是有很多人做到了。比如四祖他自己就做到了。当年他自己走进毗卢塔,把石头门一关,在里面舍身了。过了十几个月,塔门自己开了,他的徒弟见他的色身完好无损就请到庙里面的四祖殿供养。

对于我们没有定力的凡夫来说,就需要通过外界的力量——助念来帮助自己保持正念,希望将来选择到一个比较好的色身。甚至是对于色身还没有完全坏灭的人(比如植物人),我们也能够通过助念等法门来帮助他们保持正念,减少迷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临终时魔会化作佛来接引吗

问: 有人说,临终时常有魔会化作佛来接引念佛人,但...

净界法师:修净土,临终时天界现前该怎么办

问: 如果佛弟子在修净土法门的时候,也积集了善业,...

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做功夫

都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这个六...

来去自由的良介禅师

良介禅师,唐时会稽诸暨人,二十一岁在崇山受具足戒。...

情动入胎和临终接引

情动入胎。没有断见、思惑都应该是叫凡夫。凡夫都是有...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

劝父母往生西方是为大孝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

净业行人应毕生致力于培养「向西定势」

《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位国王,是个虔诚的优婆塞,也有...

修行有了目标有什么好处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来到人世间,我们的目的不...

佛法的心要

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自己感叹道:妙哉!妙...

不要摆张郁郁寡欢的脸给世界看

藉着正确的静坐方法及释尊的教诲,可以根绝所有负面思...

扫除临终的一切障碍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

为解脱而行布施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布施,应当是为了得解...

一美元的智慧

你懂得禅的智慧,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随时随地都可以...

一瓣心香供耆德:记圆拙老和尚二三事

【故事一:一生的积蓄全部用于印经】 圆拙法师身上的钱...

想当官还是要靠积德

在世间法当中,如果有人说谁将会成为考试官,那很多想...

大乘佛法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

问: 为什么说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 明贤法师答...

宣化上人: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呢? 平时念佛,就是为临终时作...

报恩不在于物质,而在于那份心

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缕述了父母犹其是母...

用宽容和爱心去化解怨恨

一家公司的老板正在气头上,他对公司经理大声呵斥。...

益西彭措堪布:谈谈熟溜病的对治

念《普贤行愿品》是很多人的功课,而且每次上课的前后...

佛陀与阿难的往昔因缘

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欢喜或满腹烦恼,需看过去是否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