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十善业道之除贪嗔痴三毒

宽运法师  2016/03/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十善业道之除贪嗔痴三毒

不贪欲

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与无明共为起三界轮回之根本烦恼。

贪欲者,大致分为贪取、贪爱、悭贪三种,为十恶之一,三毒之一,十大烦恼之一。不知足之贪心,于国土、人、财、物,总想占有及控制,贪而无厌,是名为意贪业。

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无贪嫉则一切群生不相伤害,贪者必自相害,亦诬谤于他人;世间人为钱财相诤,父与子诤,兄与弟诤,妻与夫诤,知识朋友共诤,或诸家内外共诤,彼此背后之恶说,都是由贪乐所致。世人为钱财相斗,王者与王者斗,道人与道人斗,商家与商家斗,士人与士人斗,各人相骂或相杀害,都是贪的缘故。人为钱财而相欺,口相欺,身相欺,意亦相欺,为贪欲所奴役,甚而以贪获病,乃至丧身。

佛陀对贪的比喻在《百喻经》卷三之「奴守门喻」中,有这样的开示:「以前有一富人,将要出门远行,他命令奴仆好好看守门户,亦要好好看管系驴的绳索,不要让驴跑掉。主人走后,邻家请来了做戏的人演剧,唱及弹都很好听,这守门奴忍不住出门观看戏剧去,但想到主人临行嘱咐,要他好好看守门户和驴子,于是他就把锁门的门板放在驴背上,再把绳子系于驴上,然后紧紧牵着驴看戏去了。戏毕回家,家中财物尽被贼人偷窃一空,主人回来后,十分震惊,查问财宝所在及事情真相,奴仆答曰:『主人,你只叫我看管门、驴及索,我都办好了,这三样东西并无损减,其他事情我一概不知了』。

主人听后气得七窍生烟,大声责骂他说:『你这笨蛋,留你守门,目的是保管家中财物,你守着门,而财物尽失,那留着这门有什么用呢?』看门而不看贼,于事何益?是故大家应当摄心,守护六根的「门」(眼、耳、鼻、舌、身、意),勿令六尘的「贼」(色、声、香、味、触、法)入侵,如果大家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虽然静坐,心意却贪着名利食色五欲,为色声香味之所惑乱,令无明覆心,正念觉意道品功德全都失散,就如牢守着驴子和贪爱的绳索,大「门」却开了个洞,让「贼人」乘机溜入,把「财宝」偷走。」

贼人是魔王,贪欲是罪恶的根源,魔王时刻以贪欲引诱我们做坏事,稍一不慎,即堕其圈套。

日常生活中,「贪取」的祸害多不胜数。《论语》里,「子张」之「见得思义」,是儒家的戒贪学说。「子张」见到有利可得时,立刻想到,是不是本份所应得的,是不是合于道义的,所谓不义之财不可贪。现今社会很多罪案,都是由贪引起,政府官员贪污舞弊,市民莫奈其何,于是有廉政公署的诞生,重现宋朝大官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大公无私宏观政治理念;不法之徒针对群众贪的心理,想出五花八门的行骗方法,如赌局、做会、假伦敦金、网上银行骗案、乃至街头兜卖假货、兑换假钱及跌钱等,招致损失的人都起于贪心,证实贪字变贫的真理。

不但财不可贪,色、名、食、睡都不可贪。贪色的祸害,在「不邪淫」章里已说得很多,现再补充说「捉黄脚鸡」的事,骗徒利用美色引诱事主行淫,然后女子的丈夫出现,反诬捏事主诱惑良家妇女,向事主勒索金钱,否则就报警拉人,被屈者因贪色而自取其咎,有冤难诉,惟自叹倒霉;贪名也不是好事,所谓人怕出名猪怕肥,人出名以后,原来的敦厚气质被外来的吹捧改变为傲慢冷酷,只懂向上攀缘,对人的爱心没有了,为追逐名利权势,不惜笑骂由人,折损己福,相反,孤臣孽子,不为上级宠信,不为父母喜爱,常怀着危险戒惧的心行事,所忧虑的比一般人深刻,这样的人容易成为一个通达事理的人;食不可贪,所谓厚于味者即仁道薄,仁道薄者豺狼心兴,为口腹而杀生造业,触犯仁慈;睡也不可贪,除正常的睡眠外,贪多睡易堕无明、懈怠。

《十善业道经》云:若离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胜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不嗔恚

瞋恚者,从违逆不顺心引起,是对违背自己之有情,生起怨恨,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之精神作用,为瞋、忿、恨、恼、嫉、害六根本烦恼,是三毒中最重,九十八使中最坚(注一),诸心病中最难治的一种精神病态。

佛言人于世间,常喜瞋恚不调和,见恶者瞋,见善者亦瞋,见愚者恚,见贤者亦恚,饥时瞋恚,饱亦瞋恚,不别善恶,但欲瞋恚。战争都由瞋恚贪心起,所谓春秋无义战,穷兵黩武的野心家,令生灵涂炭,国亡家破。一部廿四史写尽人性贪婪、瞋恚、丑恶,若不贪权势,不会为侵占别人权益而掀起战云,不为报仇雪恨,不会雷鸣金鼓,骞旗斩将。由于互相杀伐,令流转不息,起烦恼而造业,肩负「继往开来」的轮回二重任务,循环不已,所以云三毒乃毒蛇猛兽,务必清除。瞋恚更得五恶,一是为瞋火烧身,二是自我恼乱,三是卧起便不安稳,忧恚杀人而自杀,四是入太山地狱中,经历万千毒痛拷治,五是从太山地狱中出,生为人时,面目常恶,颜色萎黑黄熟,恶人的丑色,皆从过去宿命喜瞋恚所致。

恰如《地藏经》说:「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瞋恚之人,说话不尽不实,行为不正大,不肯认错,无忏无愧,心怀秽浊,伤害人命,无有尊卑,眼看到的尽感不善,把自己困在黑暗之世界中,感到天地无光。瞋恚的人,罪根增长,一切世人皆不欢喜看见他,为现世水火盗贼,恶王怨敌等发难。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者令自己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问题不可谓不严重。

佛说众生为何不得涅槃之乐?因瞋恚火故,瞋恚之火能烧尽一切功德,烧一切戒,瞋心又如雹,能坏善谷,瞋如大斧,能斫法桥,如毒蛇在室,不除去则会害人,一念瞋起,障百法明门。瞋恚除障道外,对我们处事及交朋结友,影响致深致远,瞋恚者气量狭窄,不能容物容人,成不了大事。

瞋恚之人,容易发怒,不能有效地控情绪,遇事未弄清楚,即生冲动,稍不如意,便暴跳如雷,令人生畏。彼人适应能力低,神经紧张,书空咄咄、胸襟浅薄、常生猜忌、恐惧、沮丧、哭泣,对人对事缺乏安全感,大家不喜与之交往,在社会上常吃眼前亏。近代语的低感情商数(低EQ)、狂躁症、情绪抑郁及思觉失调等都市病,大都是由瞋恚引起。瞋恚者更喜嫉妒、辩论及斗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佛说因贪欲心行十恶者堕于饿鬼,愚痴堕地狱,憍慢堕阿修罗,瞋恚堕畜生、受毒蛇蝮蝎、蚑蜂百足、含毒之虫等身报。

昔日有一沙门,行到草间时,听到虚空有人呼唤他,沙门甚觉奇怪,四出找寻声音来源,惟不可得,再有声言:「你莫惊慌,过去我是阿耆达王,因为堕到蛇身,所以求你为我说经,令脱此罪身。」沙门说:「阿耆达王建塔造寺,供养功德岭巍巍,当生天上,为何会堕落畜道呢?」蛇答:「我因临终时,侍人为我持拂驱蝇,久之因疲倦的原因,拿着的扇子堕到我的面上,那时我心生瞋恨,随即命终,因此一念,遂受蟒身。

因生前多作福力,所以知道因果,今特求沙门,为我说归戒,即可脱蟒身,生于天上。」时道人随即为说经,蟒蛇一心乐于听法,不食七日,就此死去生到天上,数月后持花散佛,众人看见,甚为奇怪,蛇在虚空报说:「我是阿耆达王,蒙道人给我说法,令生天上,今特来奉花报佛恩耳。」由此大家知道,临命之人,侍卫病者傍侧的人,不可不护病者之心。(《众经撰杂譬喻》)

安息国王正后有一位太子,以孝行称名,克意好学,对于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国王死后,传位给太子,太子深感无常苦空,办妥丧事之后,便把国家让给叔父,出家修道。到处云游,遍访其他国家,到中国后,不久即通达华语,宣译众多经典,改胡为汉,先后所出经论有三十九部。尊者有一位同学名法行,出家比他早,精进修行,但对施主施食不均匀的时候,每多怨怼,尊者屡次劝谏,法行都不肯改,过了二十多年,尊者向法行告辞,声称往广州偿宿世之命债,临别之时,对法行言:「你精勤修行不在吾后,而且明经施教,广为人说法,但可惜性情多瞋恚,恐怕命终会受恶形。倘我能得道,必当度你。」

尊者到广州后,适遇广州寇贼大乱,路上逢一少年,见到尊者,即拔刀在手,忿怒大骂:「真得汝矣」,尊者面无惧色,笑说:「我前生欠你命债,今特来还你。」说罢引颈受刃,贼人亦真的杀死他,围观的人莫不称奇。尊者之神识,仍然生在安息国,为王太子,即今时之安世高。安师长大后,亦游化中国宣经,是时乃灵帝末年,安师往江南弘法,对人说经过庐山时,要去度化昔日的同学。行至亭湖庙时,同行有三十余只船,带备很多牲口同往祈福,人皆说此庙神祇非常灵威。是日庙神显灵,嘱咐庙祝到船中,礼请安师入庙中谈话,安师入得庙中,神对他说:「过去曾与你一齐出家学道,今为庙神,因前生布施故,得到今时信徒丰厚的供养,这里周回千里都是我的管治范围,因前生瞋恚,所以堕此神报身,今日寿缘将尽,而形丑长大,若然在此地命绝,恐怕会将江湖秽污,我当往山西泽中舍命,但身灭后恐更堕地狱,我有绢千匹及其他杂宝,请你代我立寺营塔,使我能生善处。」

安师请这位神灵现形相见,神从床后出头,原来是一条大蟒蛇,安师对蟒蛇说法后,蛇悲泪如雨,然后隐没。安师取绢物后辞别而去,舟侣扬帆,蟒蛇登山送别,师亦以庙宇之物建造东寺,为蟒蛇修福。安师去后,蟒神果然当天便命尽,傍晚时候,有一少年,上船长跪安师前受咒愿,然后不见。安师告诉众人,适才之少年乃庙神,已经离恶道。从此以后,庙神不复灵应了。后人在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与尾共有数里长,浔阳郡蛇村之名,由此而得来。

安世高尊者与法行法师的公案,在佛门广泛流传,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法行法师明经施教,是一位精进的修行人,只因计较供养不均而生起瞋恚心,殁后即堕畜道,尤幸过去修行,知道忏悔及求超,藉安师之力及舍财造寺之福德,方离恶道。我们凡夫的贪恚欲念,此落彼起,前仆后继,何止于一,若不猛省回头,冥冥前途,诚为可怕!

《论语》夫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殷商时,孤竹君的两位儿子,让位而逃,对于过去曾经对不起他们的人,并不怀恨在心,大幅调低与别人之间的仇怨,得贤者之名,是儒家戒瞋的典范。

不愚痴

愚痴者,不是指愚劣蠢钝、绝无所知的人,而是指邪见、颠倒见者,是故愚痴又名邪见业。尽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七曜五行,医方异术,样样精通,过目不忘,世智辩聪,样样过人,但不信三世因果,不信六道轮回,信人死神灭,认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故恶不足恐,善亦不足好,此种无有后世等拨无因果断灭谬见,是名愚痴,是邪见中之最邪者。

以定命论或宿命论为因果关系之终极,认一切世间物理现象的色法和精神现象的心法为定数,是故一切事皆听天由命,不思进取,守株待兔,如初期之袁了凡先生,听了熟习《邵子皇极数正传》的孔先生为他推算终身休咎,知道妄想无益,故心如止水,澄寂无念,便为数所拘,不明白不定业是可以转的道理,亦名愚痴。

信世间由神主宰控制,于是杀生祭祀鬼神,求趋吉避祸,或求生天上,不行正法,亦名愚痴。佛在《长阿含经》卷十六中说:「即使奉事日月水火神,得到眷顾而生梵天,最后都不得究竟的好处。」世尊亦说有智慧的人,不会相信外道说上帝能主宰及创造万物,否则修善何益?苦行自饿自杀亦不能逃离苦恼,只会制造苦因。又以占卜算命,推盘定斗,祈禳祭神来推算命运,亦是愚痴的行为,如时节星宿,命理八字能支配一生命运的话,那么世上同年同宿出生的人,或孪生的兄弟姊妹,他们的命运遭遇及样貌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会产生不同性别、性格、贵贱呢?为什么孪生的人,会一人受苦,一人受乐呢?为什么同时同宿的执政者,会一人失国,另一人则可以保卫疆土不失呢?同年同宿的天人及阿修罗,为什么有些做阿修罗,有些却生梵天,战斗时出现不同的胜负呢?其实命运好不好绝对与天干地支,命理八字无关,众生之祸福实缘于业力,修正见受于安乐,修邪见则受大苦恼。

愚痴又即无明,是精神情态,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不肯舍离五欲享受,常被六根所缠,生无明烦恼,亦名愚痴,无明烦恼幽微不易察知,随逐众生,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之中。

能生烦恼的烦恼本,其实是我们平常说的「佛性」,也就是成佛的根本,「法性」就是成就一切事物的根本,这根本就是我们的觉性,没有这本性,一切作用不能生起。比喻水是菩提,烦恼就像水里的波浪,无水不成波浪,有水遇风才起波浪,去掉波浪,水也没有了。瞋恚其实是我们的菩提本性在起妄用,所以菩提本性是烦恼的根本。

诸经论云:「烦恼即菩提」即是道谛,不是说我们整天在烦恼就会得到菩提,而是指生起烦恼的根本就是佛性,能把烦恼息下来,本有的菩提本性就恢复了。罪福也没有自性,受罪享福都是由我们的妄心造成,做善事,造福,受福报;做恶事,造罪,受罪报。自作自受,不是由谁来主使的,所以罪福性空,唯由心造。太上感应篇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相伏,是自然而然的因果律,不可寻觅,也无法寻觅,我们只须随缘任运,不住不着地做善事,但毋须刻意做好事求福报,以免堕执着于相上,影响大道的成就。

蜚声禅门的五百年野狐精公案,是破执着于相的例子。

百丈和尚每次讲经时,都有一老人在座听法。有一次,和尚讲经完毕后,老人不退座,并对和尚说:「我非人类,乃一野狐,在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我答:『不落因果』,后来一想,佛说因果不空,我说不落因果,不是错了吗?在疑惑的当下,死后落了狐狸身,修行五百年,因有善根,所以能化人身。我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请教禅师,到底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想了一想,答说:「不昧因果」,老人听了之后,就豁然省悟,得到了解脱。然后向和尚顶礼说:「我现在已脱野狐身了,明天山后岩下,有一死野狸,请你按亡僧之礼荼毗。」百丈和尚答应了他的请求。其实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相去甚微,倘心空无住,一切法破,即能来去自由,却因执着,即落狐身,死后还要执着以亡僧之礼荼毗,固执实未舍除。

老人因着于相而堕恶道,故说执着亦是愚痴。特别年长之人,更易于执着己见。孔夫子有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之在得的意思是说步入老年后,人也变得固执,坚持己见,执着「务得」,应当戒除此随年龄而建立之缺点。

当人逢绝境之时也未必全无益处,除了可能逼出背水一战的潜能外,最重要的是逼出舍弃执着。危急之中,会忽然明白什么才是根本,平时没想过要放弃的东西原来竟是负累,路愈是难行,便愈要舍弃种种执着,不难发现,不通的绝境竟然又见一村在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资源有限而欲望无穷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

宣化上人:漏尽通

从前有位罗汉,带着新收的徒弟去游历,他这个徒弟一路...

修行重在断除贪嗔痴三毒

贪、嗔、痴是三毒,能毒害我们的法身,杀害我们的慧命...

以这种态度来茹素,自然能身心清净

为了健康长寿,疗病养生,近年来,人们不断从医药与饮...

艺人取乐大众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到摩揭陀国游化,住在王舍城北方的...

烦恼没那么可怕,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对待

如果为众生难度而烦恼,把烦恼归结在众生身上,那烦恼...

贪瞋痴是一切恶果的罪魁祸首

佛教认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贪瞋痴是人...

这一句佛号是方便,也是究竟

这个息灭贪瞋痴,它很重要的,诸位要有一个很正确的观...

人生的四法则

不知你看过以下经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

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

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莫做十种奇怪的学佛人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

心是如何「作茧自缚」的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借用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来...

圆瑛大师与他的四大高徒

近现代,中国汉传佛教有五大高僧之说。他们是虚云、圆...

人要学会放弃昨日的烦恼

人要学会放弃,放弃昨日的烦恼,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

初学者如何选择入门典籍

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内容瀚如烟海,对一个初学者来说,...

处理问题的八个方法

有能力的人善于处理问题,没有能力的人面临问题就手足...

这两种人难入道

遇苦、受苦、知苦、觉苦,当下生什么心?厌心还是怨心...

一偈得道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间上的人,常常将挫折灾难归咎于自己的命运不好,或...

宣化上人:效法地藏菩萨的精神

何谓地藏菩萨?这位菩萨,犹如大地,含藏万物。一切万...

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

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

应该鼓励受菩萨戒吗

问: 应该鼓励受菩萨戒吗? 大安法师答: 本人鼓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