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以菩提心摄持,福报很快就会成熟

嘎玛仁波切  2016/06/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以菩提心摄持,福报很快就会成熟

一、清净心积大福报

富豪们的巨大财富,几乎富可敌国,有人对此会非常惊讶、赞叹,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其实,现在世间特别有福报、人们特别羡慕的名人、富商,也不一定是前世造了特别大的福业。如果他有幸遇到特别殊胜的福田,加上自己怀有一颗清净心,如此以小小的福德也会感召巨大的果报。例如,我们以前说过的我乳转轮王,就是过去世曾以七颗豌豆供养佛,而成为统治三十三天以下的转轮王。

如果对于微薄的财富、地位,会感到稀奇罕见,就表示是自己孤陋寡闻,没见过真正富有的人。也表示自己过于贪着现世、不懂因果规律,或只是懂了,却没有真正相信。如果对因果深信不疑,即使看到财富惊人、地位高不可攀、权势不可一世的人,也不会产生羡慕之心。因为自己会知道,这些都是暂时的因缘。而如果真正生起了出离心,也会理解这些世间福报,没有任何稳固性,随时都会因无常而消失,就不会过度执着了。

有些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自己修行那么多年,却愈修愈执着,甚至因此而怀疑佛法呢?其实,不是因为修行你才执着的,而是因为你没有依照佛陀的指引,没有具德上师的指导,没有如法闻思修行,才会产生矛盾和偏差。如果你愈修虔诚心愈薄弱,这时,不是佛法让你失去虔诚心,而是你执着世俗的得失,执着文字语义上的研究,没有将佛法用到自己的心上。当你的聪明才智用在增加佛学知识上,浸泡在佛学领域一久,佛法对你来说就只是一门学问,而不是修心的妙法了。如此一来,对佛法的信心,会在不知不觉中淡化、流失,到最后,连对上师三宝的虔诚心都会失去。这样偏差的学佛方式,连净化业力的效用都没有,何况是想证悟心的本来面目呢?

藏人常常以包裹酥油的牛皮来比喻这种人,因为牛皮吸入过多的酥油,时间久了之后会变得更硬。一旦我们忘记佛陀的教导,没有随时随地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不能以佛法调整约束自己时,很容易变成似乎很懂得佛法理论,实际上却远离佛法的佛油子。

二、以菩提心供养

虽然凡夫的能力很有限,但是心的本体性空,没有任何力量会比心力还大。若能善用心,有限的资粮就能变得无限。累积无漏资粮的方法,虽然有千百万种,但是都离不开菩提心。佛陀说,在众多累积资粮的方法中,最快速、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最殊胜的供养,就是以菩提心来供养。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私心,都想成就佛果。但身为大乘佛教徒,如果一切努力都为了自己,就与菩提心互相矛盾了。要知道,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反之,只思考如何利益他人,最后反而能成就自己。就像诸佛菩萨还未成就前,所作的清净业障、积聚资粮,都是为了利益无边众生,没有丝毫利己的私心,最后成就了圆满佛果。而众生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至今仍在轮回流转。

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只希望自己成就,单是这种心态,就不算是大乘佛教徒了,何况还不断增长五毒烦恼而不自知。这就像在治病的药物里放入了毒药,喝了这种掺毒的药,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事实上,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一切善果自然会源源而来。就像在寒室中点起一盆火,自然会有热度。也像已经种下的稻苗,日后一定会长出茎叶、稻谷。不管是上供诸佛菩萨,或下施六道众生时,只要以菩提心摄持,福报很快就会成熟。

所以,我们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根除追求现世福报和自利之心。同时,以如梦如幻的方式看待一切显现,不要过度执着。当我们以众生的利益为重,而去忏悔业障、供曼达拉、行持六度等等,就在逐步舍去我执。终有一天,我们自然会体悟空性,最后一定会成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认识缘起法而发起菩提心

大乘佛法的特色菩提心 我们如果通达了佛法,必定会发...

播种福田的两种善巧方法

我们要不断播种福田,以后才能有福报,这就是因果。现...

菩提心是建立在责任感,而不是建立在情感

我们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想要去...

用施无望报的心去布施

布施是佛教六度之一,也是佛教信徒积功累德的最好方式...

寺院「斋天」有何含义

斋天又名供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编...

贫穷而能行布施,上天降给他的福报就非常大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

通过供养断除贪心吝啬心

我们都有贪心和吝啬心,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

福报要省着点用(南怀瑾老师的故事)

福报,是佛家用语。福报是果,因在于修。福报不是凭空...

人死后为何要为亡者做功德

问:人死了以后,家属在七七四十九天内还要吃素念佛,...

人生是苦,化苦为乐

初步接触佛法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人生是苦,但通常人们对...

暇满人身之十圆满

获得暇满人身,除了八有暇之外,还要具足十圆满。十圆...

体内有没毒,身体告诉你

在中医看来,我们体内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及时排出体...

生命可以透过努力,作很大的改变

「忍辱」跟「精进」,它们两个也不是什么功德,但是它...

不知道妄想是空的,就很难改变它

《楞严经》就是从今开始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时候你来...

用什么眼光来看人呢

你和人相处,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人呢? 有的人用怀疑的...

因果——最平等、公正的法律

佛教的因果学说,可以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第一,因果的...

圣严法师《利人便是利己》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一定是烦恼重...

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埋少年魂

普劝修持第四篇:观苦、空、无常,修净土。就是要常常...

大安法师:念佛要念六字还是四字

问: 法师,您讲《净土资粮》时,总是提到六字洪名,...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的行持方法

如何行持,单刀直入就是信愿持名,你每天能念三万声佛...

学佛不是为了衡量对方

导语:佛法讲求的是反观自性,如果当成学术来研究或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