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2016/1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佛陀成道之后,严格持守戒律,广为度化有缘众生。在弘法过程中,即便受到恶人辱骂,佛陀也会忍辱无嗔。曾有一个恶人听说佛陀行大仁慈,心中十分恼火,于是前来骂佛。当恶人骂佛时,佛陀默然不语。等到恶人骂完了,佛陀问:“你拿礼物送给别人,这个人不接受你的礼物,礼物还是你的吗?”恶人回答说。当然是我的。”佛说:“你刚才骂我,我也不接受,这种罪过就要由你来承受了。作恶的罪过就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最终都无法脱逃,切不可随意作恶。”恶人听佛教诫之后,大为惭愧,从此改恶向善。

佛陀不仅是忍辱无嗔的典范,还告诫弟子,当有恶人听说你修善行,故意前来扰乱时,你应当禁闭自心,忍受恶行,切不可心怀嗔恨,责骂恶人。你若能做到忍辱无嗔,作恶者会自感无趣,就不再继续作恶了。忍辱无嗔是学佛者必备的基本修养,佛陀在诸多经典中都讲到忍辱无嗔的功德利益,如《大集经·月藏分》云:“忍能息诸怨,不害于众生;忍能离偷盗,忍能舍淫欲;忍能致妄语,两舌绮恶言;忍能除贪嗔、及离邪见意;忍力成施戒,精进及禅那,般若波罗蜜,能满此六度。”佛陀指出,忍辱能够使人远离贪嗔痴三毒,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度。《出曜经》也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

佛陀认为,一个人现世之所以被人侮辱加害,都是往昔因缘的果报。当自己被人所辱时,要想到是自己往昔造作恶业的果报,如今当修慈悲心,怜悯作恶众生,做到忍辱不嗔。《优婆塞戒经》说:“我身若被截斫分离,不应生嗔,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悯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辱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对于忍辱的方法,诸多经典都有论述,如《佛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一个人若勉强忍辱,心中一定会有嗔恨和不满,这种忍辱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忍辱。真正的忍辱,是要对人辱骂如饮甘露之味。《法句经》云:“舍恚行道,忍辱最强。”经文告诉我们,真正的忍辱是舍弃嗔恨心,忍受侮辱,精进修道。

忍辱无嗔一个学佛者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不仅诸佛菩萨劝人忍辱无嗔,古圣先贤也都警示世人要忍辱无嗔。明末高僧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大师指出,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忍辱无嗔,随缘度世,安分守己。

明代圣贤之书《围炉夜话》云:“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格吉指出,在遇到令自己发怒之事时,应当学会忍辱无嗔,若是小辱不忍,则将遭致大的祸患,因此,当谨慎对待外来之辱。

《增广贤文》中又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即劝人要忍辱无嗔。人活于世,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自己生气发火。在遇到发怒生气之时,切不可太过于冲动,更不可作出丧失理智的事情,否则就会遗恨终身。因为,当人在极度发怒的时候,做事会不计后果,等到怒气消除,再回首自己行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追悔莫及。

《增广贤文》中有很多格言,都劝人要忍辱无嗔。如“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人们常用“缩头乌龟”来骂人遇事忍辱躲避,不敢与人相争。这种“得缩头时且缩头”的做法,虽然看似懦弱,但却能做到“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也说“从来硬弓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说的是一个人太过于刚强,而不知道“得缩头时且缩头”,往往会受到更多的挫折和磨难。

关于忍辱无嗔的格言,还有很多,诸如“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等等,这些格言都劝人在遇到各种与人争论,或者令人发怒的事情时,能够少说一句不善之语,暂时忍耐一下心中的怒火,则可化解矛盾,平安度世。

忍辱无嗔,不仅可以全身远祸,还可与人结下好的人缘。曾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一起旅行。途中,两人因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其中一个人还打了另外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深受屈辱,一个人走到帐篷外,一言不发地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一片绿洲,停下来饮水和洗澡。在河中,那个被打了一巴掌的人差点被淹死了,幸好有朋友的奋力救助才得救。在被救起之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好朋友好奇地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之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昵?”他笑着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记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朋友帮助,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磨灭它。”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当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时常铭记他人的恩德,即便是无端被人羞辱,只有能够做到忍辱无嗔,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结交真诚的朋友,赢得他人的尊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修慈悲观对治瞋恨心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

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别让坏情绪毁了你

我们常说认识感情动物,人有七情六欲,欢喜、愤怒、痛...

宽严法师《如何控制你的嗔怒》

有人说,现在的世界是修罗世界。修罗的特性是什么?就...

【推荐】当时好像是被人欺负了,其实那是消灾免难

我们不论学一门技术,或者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要面对...

把微笑留给伤害你的人

把微笑留给伤害你的人!多么洒脱的一句话,多么豁达的...

以身作则,反求诸己

人活在充满罪恶的世间,自身又有私欲偏情、妒忌占有等...

【推荐】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原因在哪里?

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发脾气,但是我们还是发脾气,控制...

星云大师:忍,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力量

忍,是中国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认为最大的修行。...

【推荐】聊聊吃素这事儿

我是个素食者,这让大家很奇怪,为什么会吃素呢? 其实...

妙祥法师:学佛人可以算命吗

佛的戒律上是不允许学佛人算命的。虽然有一些书也写了...

命运要从改心,改人生的态度开始

过失习气的根源是什么呢?我的师长说:我们所有一切过...

夏季五种补肾最佳食物

天气炎热,工作繁忙,不少上班族觉得整天昏昏沉沉的,...

修楞严经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对错

这个地方讲如实不空义,这个讲作用。 中间无实性,是故...

来之不易的楞严经

有一次,茗公上人去普陀山讲《楞严经》,用过斋饭后,...

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

问: 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 济群法师答: 关键...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安乐得一日,便是千万日样子也。...

《楞严经》跟《法华经》有什么不同

问: 师父上人,听说您在讲完《楞严》之后,接下来会...

朋友有四种

朋友好比一面镜子,善友可以规过劝善,恶友可以引以为...

人生两大凶德,千万要戒掉

咸丰八年,曾国藩给国荃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

修习慈心

一早,舍利弗进城托钵,遇到一名老妇人在路旁哭泣。舍...

散乱心念佛是否可以往生

问: 散乱心念佛是否可以往生? 大安法师答: 散乱心...

一人荼毒,祸殃五代:人贩子的家族命运

这段文字记录的是一个家族八十余年的兴衰史,是一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