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坛经》中的顿与渐

净慧法师  2017/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坛经》中的顿与渐

在《坛经》中,“顿”与“渐”的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问题。六祖大师正是围绕这一问题来展开他一生教化的。因此,学禅的人对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楞严经》上讲:“理则顿悟,事非顿除。”顿悟,在教下叫“见道”,在宗门下叫“开悟”。见道、开悟,是一刹那间的事情,所谓“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前几天,有位参禅者提出禅宗三关的问题。“三关”实际上意味着,在见道方面、在悟理的境界上,有一个深浅、高低的次第问题。

古来祖师就有大悟多少次、小悟多少次之说。可见,开悟虽是顿悟佛性、顿见因缘法的实相,但是,它还有一个深浅次第问题,并不是一悟百了。一悟百了的那种彻悟,只有在佛的境界上才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顿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从而展开了他四十九年说法,那种悟就是顿悟,一悟百了。

那么,什么是“悟”呢?悟,是一种生命的大突破、大飞跃。生命的大突破、大飞跃这种境界,只有通过生命的大搏斗才能够拥有。没有生命的大搏斗,就不可能有生命的大突破、大飞跃。

开悟,不管是在教下,还是宗下,既然是一刹那间的事情,那应该说,只有“顿”,没有“渐”,所谓“顿见佛性”是也。“顿见佛性”就是“三际坐断,豁然开朗”,就像天空的闪电一样,顷刻之间,黑漆桶被打破了,窗户纸被捅穿了,眼前的黑暗在刹那之间都消失了。

关于开悟,若把它同修联系起来,有“渐修顿悟”,有“顿悟渐修”。应该说,修总是渐次推进、渐次提高的,它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先有渐修后有顿悟,还是先有顿悟后有渐修。像六祖大师,他是先顿悟、后渐修的。

关于顿悟和渐修的关系,可打个比方来说明:晚上,我们来到一间讲堂,里面的灯没有打开,漆黑一团,我们要看清里面的东西,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电源开关。

那么开悟是什么呢?就如同要找到这个讲堂的电源开关。由于我们是新到,对这个讲堂的结构布局并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东摸摸、西摸摸,东找找、西找找。这种摸和找的过程,就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渐修。当我们找到了电源开关,按一下,整个讲堂忽然一下明亮起来。这是一刹那间的事情。这一刹那间,就是我们所说的顿悟。当然,实际的开悟并不是这么简单,这仅仅是一个比方而已。

开悟,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找到了通向解脱的修行道路,故而教下把它称为“见道”。见道的“道”有三层意义:

一、指境界。通过用功,见到了自性,有一种实际的体验,有一种受用,这里的道可以作为境界来体会。

二、指道路。在没有开悟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走的修行道路是否正确,很迷惑;一旦开悟之后,就等于打开了电灯开关,我们就知道该走哪一条道路,该怎样登堂入室,心里很明白。

三、指方法。找到了路之后,这个路究竟该怎么走,还有一个方法问题。严格来说,见道之后,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在这之前,都属于探索阶段,但是这个探索阶段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开悟之后,也并不是一步到位,也还有一个漫长的修持过程。不管是渐修顿悟,还是顿悟渐修,开悟之后,还得经过长时间的修持。

六祖开悟之后,过了十六年的隐居生活,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渐修的过程。开悟之后,并不是马上就出来弘法,还必须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逐步地消磨自己的习气,淡化自己的烦恼,还有一个“保任”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悟后起修”,也就是教下所说的“修道”的过程。只有通过见道修道,最后才能达到“无学道”,没有修道的过程,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因此,禅宗与教下相比,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仅仅是在见道的方法上,比教下更直截了当一些,至于说修道的过程和次第,则没有根本的不同。因为禅宗毕竟是佛教的一个流派,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和其他的宗派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果说禅宗与其他宗派相比,完全不同,那实际上就意味着禅宗不是佛教。所以,在看待禅宗与教下诸宗的关系时,我们不要人为地制造对立,不要人为地抑此扬彼。

实际上,佛法从本质上来讲,没有顿渐的问题,只是我们众生的根机有利钝之不同,所谓“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因此,我们在了解禅宗、学习《坛经》的时候,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悟始终是一刹那的事情,悟不是一悟百了,悟了以后还要修,悟境还会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禅宗还讲到,在没有开悟之前的修,往往带有盲目性,只有开悟之后的修,才是真修。在这个地方,大家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在现时代,学禅的人当中有多少人能够开悟?有多少人能够进入真修阶段?学禅学了大半辈子,还没有悟,是不是在枉费功夫?问题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因为悟有证悟和解悟之不同。

证悟就是实际的体验,解悟就是我们在知性上对修行道路和方法的一种了解。我们不能够一下子有证悟,但是我们能够有解悟,这对我们修行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经常亲近善知识,学习佛法,在知性上,力求对佛法有一个正确和透彻的把握,这就叫“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心安处便是吾乡

为了尽快成佛,有好几个月,一休和尚独自一人在禅堂打...

点点滴滴聚禅心

禅定是心专注、不动摇。有时候我们也在固定的时间、环...

坐禅就能开悟吗

我们要学证到空性、实相般若,离不开文字。就是要多闻...

参禅须知

经云:「宁静安详者,禅定中来。」参禅修定是佛教的重...

山高那碍白云飞

唐天复年间(901-904),善静禅师南游参学,礼谒元安寺洛...

达摩大师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

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禅法一脉传至达摩祖师...

慈舟大师的念佛功夫

慈舟上人的禅定功夫,不是坐禅坐出来的,乃是念佛念出...

善知识者应具足八种功德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持戒修行才能为善知识?...

净慧法师:顿悟成佛

我们在此打禅七,就修禅本身来说,它是不拘形式、不拘...

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

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宗是...

净慧法师:正信学佛的四个核心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

每日的课诵对居士修学尤为重要

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

寺院的早课内容

早课的第一个内容是楞严咒。 楞严咒出自于《大佛顶首...

嗔心导致杀人的悲剧

《大智度论》云: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

【推荐】远离舌尖上的地狱

学佛的人都知道《地狱变相图》,对于地狱的存在,有人...

求生净土的心念是否也属贪念

问: 求生净土的心念是否也属贪念,请法师慈悲开示。 ...

圣严法师《锻炼心》

锻炼 首先解释锻炼两字的意义。古代的武士、剑客,都...

从台湾风流富豪黄任中看邪淫果报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台湾曾经的风云人物,黄任中。 在台...

如何吃素及吃素与学佛关系

先略说素食的功用,以澄清素食与佛教之关系。素食指不...

让外境成为自身成长的力量

我们一个人出生在这世间,生活周遭一定有很多的人、很...

最殊胜的法

证悟无我之义的人即是最殊胜的智者。 最殊胜的持戒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