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

证严法师  2017/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

佛学千经万论,莫非论心、行、业、果。人的一切动作无不由心起,心可以带来社会的和乐;也可以造成社会的戾气。人与人之间有和睦的爱念,社会才有祥和的气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来暴力。有粗暴的行动,则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不安猜忌,彼此有戒心,而社会便充满了险象。

佛陀教育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无非要深入人心,教导人们应该要如何生活?要如何动作?

人在有生之年,一切的生活、动作、事业等,所有的造作,都会变成一种结果,这个结果有时很快就展现出来;有时会延后到来生,这就是隔世之果,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因为不能够理解,自然就觉得疑惑。

比如有人说:“我平时为人也不错,为什么一切不幸的事情,都发生在我的身上?而那个人平时对人很刻薄,所做的都是危害社会人心的坏事,为什么他还如此风光呢?”这就是隔世之因,隔世之果。今生为恶的人,不一定马上受列恶报,是因为他过去所做的福业带到今生,余福还未享尽,而他种下的这个恶因,果报尚未成熟。

有的人此生就带了一些“业”来,虽然已觉悟要走正途:由于“余业”未尽,才开始开拓正道,路还未畅通,所以不免坎坷难行。

总之,一切都是时间累积,好的因不要认为微小而不做,坏的因也不要以为只有一点点没有关系。其实因果关系真的很可怕,即使是微小的造作,也终必结果。

佛在世时,有一段时间曾在舍卫国讲经,频婆娑罗王非常敬重佛法,也非常尊重佛陀。他有一位朋友加沙王,不信佛法,也不信三世因果。他认为今生快乐就是最好的,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那还想到来生?

有一次,加沙王想送一个价值连城的珊瑚给频婆娑罗王:他认为这是他最心爱的宝物,足以表达对频婆娑罗王的友谊。

频婆娑罗王看到这件价值昂贵的礼物,他自忖:“我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应该如何回报?我的朋友沉溺在享乐中。要如何才能够度化他,让他免于将来的苦果呢?”后来他将宝物送到佛的面前供佛,向佛说:“加沙王非常富裕幸福,跟我有深厚的友谊,若不引度他,看他一直沉溺于欲海中,真是可悲啊!”他问佛陀: “我要如何来回报他呢?”

佛陀告诉他:“你若要度化他,就将我所说的法送给他:”频婆娑罗王认为这是最好的礼物,所以他回去后,就把自己听过的佛法抄下来送给加沙王。

加沙王接到频婆娑罗王的礼物,心想:我的好朋友,回送我的礼物一定很珍贵,于是仔细阅读经文,体会其中的道理。他用心推敲,终于彻悟,人生一切的荣华富贵名利地位,都像是过眼云烟,虚幻不实,而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佛陀的教法句句智慧,我应该追随佛陀修行。就这样,他舍弃王位出家了,一个人到舍卫国去听经闻法。他以苦行僧的形态,离开自己的国土前往舍卫国。当他来到舍卫国的边境,已近黄昏,于是借住在一户烧窑的人家。

佛陀知道加沙王已有求道的心,而他的业报即将现前,不可能到达“给孤独园”。于是佛陀就慈悲前往加沙王借宿的地方,向他开示佛法。经过—夜的开示,天亮后,佛陀就离开了。国王还不知道这位庄严的比丘就是佛陀,只觉得这些教法真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他觉得身心轻安,又再向前走。没想到,离开这烧窑的房子没有多远,忽然间一头牛冲出来,将这位已出家的国王撞死。

这头牛的主人眼看牛惹出祸来,非常害怕,就把这头牛低价卖出。有个农夫觉得这头牛很便宜,就把它买回去。有一天,这头牛在犁田时,忽然发狂,又将新的主人撞死了。

农夫的儿子非常生气,也非常愤恨,就立即将牛杀了,并运到市集去卖。有一位从乡村来赶集的商人,觉得很便宜,就买了牛头,想让家里的人加菜。

他将牛头背在身后,走到了半路感觉疲累,就将牛头挂在路旁一棵大树的树枝上,自己则躺在树下睡觉。正熟睡时,忽然间挂着牛头的树枝断了,结果牛角对着他的胸口刺进去,将这个人刺死了。

这件事情在舍卫国辗转相传,传到了频婆娑罗王的耳边。国王觉得奇怪,一头牛先是撞死一位国王比丘;再来又撞死一位农夫;而且挂在树上的牛头掉下来,还刺死了人,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呢?

国王到佛陀的面前请示,佛陀跟他说了这段因缘:以前有三个人结伴去做生意,但是路费用尽,没有办法回去。于是租了一间房子暂住,屋主是一位老阿婆,她靠房租来维持生活。

这三个人住了一段日子,还是没有办法做好生意,非常落魄,没有钱缴纳房租。阿婆向他们要房租,他们就骗她说:“我们今天要出去做生意,做完生意回来,就会将房租给你。”

结果,三个人一去不回头,阿婆非常生气。一天,恰巧在路上碰到那三个人,就跟他们催讨房租,三个人异口同声说已经给了房租,不理会她,就走开了。阿婆含恨发誓说:“我这辈子得不到你们的钱,来世一定要你们的命。”后来,阿婆气忿过度,含怨往生了。

佛陀说:“你知道吗?那位阿婆后来转世为牛,那三个因牛而死的人,就是过去那三个无赖汉。这因果起源于怨恨心,业报连结在一起,逃过了这世,也逃不过后世的冤业。”

佛陀教育弟子:“心好像是一畦田,自己撒什么种子,就得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起心造业,将来一定会受果报,一点点都跑不掉。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应该受的,就要欢喜受;应该做的事,即使做起来困难重重,也必须去做。

动一念善,就是福;若是有一念怨、恨、贪、瞋、痴,这粒粒种子都是将来的障碍业报。所以贪、瞋、痴、慢、疑、怨、恨都不可存在心上;这每一粒恶的种子都会令人起烦恼心。

与人相处应多结一些好缘,多起一些欢喜心、感恩心、满足的心,这些都是将来造福的因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陈海量居士:可许则许

序 今年已经是胜利后的第二年了,这和陈海量老师著述这...

二十六刀的故事

在《观音灵感录》中有一个公案,也挺有意思。 清代有一...

你杀过多少生命?

杀生之欲,最开始源于简单的动物本能,弱肉强食,为了...

是你造作的,将来都要付出代价

人非圣贤,谁人无过呢?我们还没有成圣成贤,那也就是...

遭受痛苦,都是过去的恶因

我们现在所遭受的痛苦,都是过去世中种下的恶因,结的...

因果报应不虚假

汉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国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顺闻名...

三世因果的道理

中国自古即有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如《易经》中有积善...

对经典不尊重和亵渎,都会有后果的

把这个经典作为枕头,你去这样作的话,就会损你的福报...

父子戏法

以前,大陆乡下地方每逢过年或农闲时期,农民们都会藉...

付出善良总会有回报的

每当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那活泼可爱,栩栩如生,趣味...

婆提唎迦比丘的快乐

长老婆提唎迦出家之后,精进用功,在夏安居三个月内成...

耕种

有一次,佛陀在拘萨罗国弘化,遇到一位以耕田为生的婆...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禅宗高僧,我国禅宗丛林...

惜福感恩是防止贪念的良药

无止境地去想别人为我付出了多少。这样容易被所谓的成...

行善的回报实在是太丰厚了

在福建省的莆田有一户林家,祖先有一位老婆婆喜欢行善...

应对冬季手脚冰凉

冬季,很多人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如果长时间手脚...

佛教怎么看待做梦

问: 佛教怎么看做梦? 济群法师答: 通常来说,梦是...

圣严法师《增上缘》

增上缘,增上的意思是帮忙。他已经在做一件事,且做得...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

禅不是自了汉

有道禅师的禅堂里,除了出家众的禅者以外,也接受在家...

破除淫欲冲动的方便法门

世间一切苦恼,都由爱欲而起。世间凡夫无法断除爱欲之...

保持知足常乐的态度

谈到人生,应该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人的生活,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