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净界法师  2017/12/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业感缘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积极断恶修善的价值之外,另外还建立一种趋向涅槃的价值。当开始趋向涅槃的价值时,已经不是人天乘了,而是二乘了。

二乘人观察人生时发觉:虽然表面的快乐会让你一时荣耀,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后的盘算认为人生得不偿失。你努力地积集资粮,创造了快乐,结果在享受快乐时却不得安稳,又启动你的欲望,结果造罪,第三生又痛苦。他想一想:人生苦多乐少,不成比例,付出太多,但是享受太少。

所以,二乘人对人生的观察,认为人生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放弃、离开。就是人生要得到究竟的快乐,只有一条路,就是离开三界,这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所以,他必须想办法把业力所创造的人生开始区隔、远离。

他必须在心中建立一套思考模式,想办法让生死业力在生命当中消失掉。因为业力是因,不想有生命的结果,就不能够有生命的业力。

那么怎么才能够让生命当中善恶有漏的业力消失掉呢?佛陀提出两个方法:一个是渐教,就是次第的;一个是顿教,就是直接的。

我们看次第的。

藏教人整个的观法,就是观这四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他认为诸行——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不管是快乐、痛苦,都有一个本质,就是无常败坏。所以,无常就是痛苦,因为你不安稳,所有的快乐都必须要让你觉得安稳才对。你想想看,假如一个人没有安全感,今天晚上睡在床上,不知道明天的快乐还在不在,这个能叫快乐吗?一个房子盖得很漂亮,结果在地震带,你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明天的快乐还在不在,这能叫快乐吗?所以,这种带有忧虑的快乐,在二乘人来看,不是真正的快乐,是生灭法,是有过失的,他认为这种快乐不是我要的。

那怎么办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必须把生灭的攀缘心调伏,然后寂灭的快乐才会出现。注意这段话!你要了解藏教的思考模式,这句话很关键:“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汉贼不两立。在藏教的观念里面,人生只有两个选择:选择人生,你就失去了涅槃;追求涅槃,你就必须放弃人生。在藏教里面没有所谓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没有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而已。你要么投入人生的生死因缘,努力地积集资粮;要么就整个放弃,内心不动,生出离心,追求出世的涅槃,追求那种寂静安稳的快乐。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二乘人的心态,什么叫“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陀的大弟子,有一个叫憍梵波提尊者,这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做牛呞尊者,就是说,这个尊者很有善根,但是他生命的果报有一个小小的缺陷,讲话跟吃东西时就像牛在吃草,那个嘴巴会去磨牙齿。因为他过去有口业,毁谤三宝,虽然忏悔,但还是有这个余报,所以他的嘴巴就长得不庄严。

但是在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佛陀说:“你长这个样子,人家看到你会讥嫌你,毁谤你,会让众生造口业,你又是阿罗汉,那怎么办呢?”佛陀说:“那你干脆到天上去好了,到欲界天去受供。”因祸得福,他到天上去之后,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圣人,所以不敢轻慢他。

等到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迦叶尊者就开始要结集佛陀一代时教了。憍梵波提毕竟在因地时亲近过佛陀一段时间,也听过佛陀的一些开示,他在结集当中也有一些价值。所以迦叶尊者就派一位阿罗汉到天上去请憍梵波提下来,说:“我们现在要做结集了,请您老人家下来帮帮忙。”

憍梵波提讲了一个偈颂。他说:“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如来灭后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他说:“你们结集我非常赞叹,但是我现在的心情,不想下去了。”阿罗汉的圣人,成就阿罗汉以后,成就无生以后,他的住世,很多人是看佛陀的面子,因为佛陀还在,所以还有一点住世的价值。因为他们把三界看成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既然佛陀灭度了,那就真的是完全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也不想下去结集了。你回去告诉迦叶尊者,我也要入灭了。

诸位!从大乘的思想来思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人生虽然有痛苦,但也是一个很好的积集资粮的地方。你想,你在百千万劫中才遇到一个经典的结集,如果以大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积集广大资粮的机会,但是二乘人不这样想。他认为“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的生灭法,包括善法,包括恶法,都没有价值,都应该放弃,只有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是唯一殊胜的快乐。

所以,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知道,阿罗汉圣人是怎么看人生的。当然这个空观的契入是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调伏对三界的攀缘。所以在攀缘心一调伏时,他的生死业力就脱落。这个是藏教的观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表面看是苦,实际上是乐

如果没有佛法,没有修行,无论贫富贵贱,和自己形影不...

长夜漫漫恶道苦

一天,只夜多尊者与弟子入石室城乞食,进城门时脸色突...

多学习在逆境中念佛

人说世间的境缘,正是自己修行的助缘。以这个痛来说,...

为什么爱到后来都是苦

爱情的真谛是自私的,我爱自己所以才爱你,你适合我所...

有苦要受,有福不要享

有苦要受,有福不要享。受苦的时候要高兴,享福的时候...

生病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从世间的角度来思维,疾病缠身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在修...

痛苦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存在

很多人都知道,世间是无常的,一切相皆会变化,我们真...

圣严法师《快乐由自己决定》

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

切莫毁谤出家人,龙天护法定不饶

出家人是佛陀的亲近追随者,是如来伟大家业的继承者,...

世间的俗务不要用放大镜去看

每天我们经历多少事情?一周呢?一年呢?佛陀要我们放...

观音菩萨会附体显灵吗

问: 有朋友说某人家中观音菩萨很显灵,说是和那家有...

古人是如何精进勤学苦读的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有很多很好的意见。《...

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之祸,动辄丧身殒命,而人多...

有虚伪心,修行永远得不到利益

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真诚,虚伪...

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父母交流

问: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想请教一个关于当代大学...

会说不如会修的

刚才各位皈依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无尽佛法僧...

【推荐】如何才能得到富贵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现在要跟大家讲的是:如何得到富...

佛陀教导我们理财的方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必须「用之有道」。钱财是...

多用心

有一天,庄周和朋友聊天时,说了一篇大道理,朋友听了...

关闭恶趣门踏上菩提路

从接触佛法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也因为观察到众生有...

清净心

清净心是真诚心,时时刻刻、真心真意对待所遇到的一切...

【推荐】明海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各位营员,现在我简单讲解一下三皈、五戒的内容。三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