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僧人的晚餐为何称为「药石」

2018/02/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僧人的晚餐为何称为「药石」

饮食,是生物维系色身的要件之一。一般人每日尘劳奔忙,最低限度的目标便是求得衣食温饱,如果能吃饱穿暖后,最好还能吃得好,穿出地位;对出家僧人而言,要能专心办道,首先也是必须安顿色身,但佛陀教导比丘将食物视为“药”,只是以食物治疗饥病,滋养色身,长养慧命,不可恣意贪食。

佛制僧人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中唐以前中国僧人皆严格持午,渐渐地,也如同乞食一般,经过时空的演变、适应而被放弃了。因为中国地理的南北幅员广阔,加上僧人的自耕自食,劳动量大,僧人终于放弃传统的佛制,寺院正式提供晚餐,称“药石”,药石皆吃粥,也称“晚粥”。

而禅堂禅七期间,整日皆有活动,打坐、跑香交替用功,体力耗损甚钜,所以一日用餐达四、五次,除早粥、午饭外,下午吃午粥(点心粥),晚上八点还吃一餐,也是吃粥或馒头,称为“放参”。

另外,还有出外求法的行脚僧,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因缘下,吃饭时间和食物没有保障,不受过午不食的限制,可以说什么时候得到食物,就什么时候吃,不过,当他们到禅堂挂单时,就必须随众,百丈清规附旦过堂规中,就针对云水僧这么规定:“一近午到,午饭随众;近晚到,晚粥随众;时过始到,补吃;晚到一宿,次日午饭即行。”

中国僧人既不能严持过午不食戒,须用何种心态用药石呢?明朝莲池大师所著的《沙弥律仪要略》提到“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说明了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

附:五观堂之食存五观

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一、爱惜节约有不同,常住物品勿轻忽 我们在寺院里常常...

在寺院吃饭为何不能讲话

当你第一次在寺院随出家人吃斋饭时,定感到新鲜:出家...

出家的资格和条件

有网友问到出家有什么条件和要求,今据律藏《四分律行...

知初出家,必住丛林,先修福本

参禅人,首立冲天大志,出格大志,出世大志,成佛大志...

传喜法师简介与出家因缘

传喜法师简介 释净庆,字号传喜,一九六七年生于上海...

婆提唎迦比丘的快乐

长老婆提唎迦出家之后,精进用功,在夏安居三个月内成...

真和尚不真,假和尚也难假

僧人,就是独身,第一个是独身;第二个是住在被县、市...

僧鞋的来由

在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地处热带,所以一般人都以为释迦牟...

开经偈的含义

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

出家人的五堂功课是哪五堂

参加三坛大戒的新戒们报到后,就要接受五堂功课的考核...

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从何而来

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不登三宝殿说法从何而...

宣化上人:命由我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为人自招.

王志仁,是明代时候的人。他很敦厚,也乐善好施,愿意...

不管修哪一个法门都要持戒

佛教在我们国家千百年来,随着时代改变,唐宋年间的这...

友谊、快乐、死亡

有三位年轻人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他们打...

无我的道理与轮回的迷梦

问:师父,突然有一天发现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追求...

提前火化会障碍往生吗

问: 叶老居士现年七十八岁,每天念佛万声以上,已十...

没有一朵莲花能否定淤泥

徒弟去见师父:我终于悟了!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几...

宏英居士往生纪实

无诤念佛守本分 预知往生彩蝶送 宏英居士,本名吴巧英...

佛教的价值观

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圣的使命,...

【推荐】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

想过好日子,千万别邪淫

邪淫的常见果报很多人都明白,此文揭示邪淫的隐形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