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荣辱不惊的老子

证严法师  2011/0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过去的圣人多生于乱世,所以,他们会成为圣人。比如老子,在古圣先贤之中,他也是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从混乱的人间体悟出来的。他生活于混乱的社会,所以他能体会许多人生险恶的世态,而他又能从中透悟真理,这才是真正大澈大悟的圣人。

老子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无不具有教学的风范,比如有一位自认广闻博学的士成绮,他经常听别人赞叹老子具有超然高尚的智慧,心想:难道还有人比我聪明、比我更有智慧?但是,大家对老子的评价那么高,因此,他就登门拜访老子。

当他来到老子的住处,一见老子,他就说道:「我经常听人称赞你是大智慧的圣人,所以,不畏路远,迢迢地到此拜访。但是,我见到的和听到的却不一样,走进你的住处,我觉得好像进入老鼠洞一样,满地丢弃的蔬菜,一片杂乱,你不懂得调理生活环境,枉费我不远千里迢迢来此,而你竟然是这么糟的人!」

老子听了像木鸡一样,毫无反应。来访者骂完了返身就走,但是,他一直回想,心里觉得很奇怪──我对着人人称为圣人的老子破口大骂,把他比成老鼠,把他的住处比成老鼠洞,他一句话也答不出来,我应该颇有胜利之感才对,但为何我心里有失落感?不觉得自己赢过他,这是什么道理?

当天晚上,他一夜失眠,隔天一早又去拜访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样,并无愠怒之色,也没有排斥他的表情。

来访者坐在老子面,前问道:「昨天我说了很多无礼的话,但是你一点儿也不生气。我自以为胜利了,可是心里却若有所失,这是什么道理?」

老子这时才开口说:「真正体会人生之理的人,他把一切生物平等看待,不管是牛、是马、是狗、是猫,或者是老鼠,这和人有多大差异呢?所以,不管你把我比成什么,我都不觉得是侮辱,因为生命之体是平等的呀!」

士成绮听了顿有所悟,他赶紧把坐椅移到一旁,不和老子对坐,他觉得老子太伟大了,而自己忽然变得卑小幼稚,因此,他不敢正视老子的眼神,所以把椅子移向旁边。

他又继续请教说:「要如何才能真正体悟真理?」老子回答说:「你昨天来时摆着架势,两眼露出凶光,好像要和人家打架一样,由此可知你的心气浮动。要知道,自以为很了不起、傲视他人,只喜欢与辩论,则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人人都有纯真的本性,但性一乱、处处要向他人挑战,则心中已有自性之贼,最好你回家之后把心静一静,然后把自性之贼抓出来,再好好培养你的无求无怨的善念。恢复纯真的本性时,所谓的马、牛、猴、狗、猫……都是平等的,一切浑然忘我,体悟无我的境界,则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体。」

这是古来受人所崇拜的大哲学家──老子的故事,他出生于浊世,所以能够透悟人性的道理。但是,现代人,人人丰衣足食,却也浑浑然若有所失,因为,很多人迷失本性、无法真正寻回自己的良知,故浑然忘我自我。这不是破我执、体悟圣人之境的超然忘我,两种境界完全不同。

学佛便是要学得破我执、灭我相,才能达到自然忘我的境界,才能和宇宙的真我融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多闻第一的阿难

阿难:又称阿难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

嗔心导致杀人的悲剧

《大智度论》云: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 圆瑛大师,福建古田县人,十九岁...

圣严法师《有情绪的人生才活得过瘾?》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人是有情众生,既然是有情,当...

除却心头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宋代的很多禅师,比如五祖师戒禅师一转世成为大文宗,...

明末高僧蕅益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在讲净土宗的祖师简介,...

梦参老和尚谈亲近的四位高僧

我走的地点多,有的人曾经跟我说:能像弘一法师、慈舟...

野狐狸之喻

野狐狸黑夜遁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睡着了。睡到天亮不...

最终都要归于一把灰

一个亲戚去世了,我们送她到殡仪馆火化。我对火化的环...

把烦恼送给他

有一对年轻夫妇同在一所小学里教书,虽然待遇不高,但...

未曾闻死亡声响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一日,世尊对比...

如何理解极乐世界的方位

释迦牟尼佛说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之西,但是你不要执著...

【推荐】一切都顺利,其实祸根就种下了

我们归依佛、归依法了,就要观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与病苦的同修共勉

有句话:从古至今,一切故事,其实都是相遇,然后分离...

大安法师:修苦行和往生没有直接关系

修苦行和往生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这是因为往...

念经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问: 念经是快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啊? 惟贤老和尚答:...

净土宗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净业行人常常见到的一个名词。原文出处,...

慈云灌顶法师:一百种念佛

一、为五欲故,发心念佛,地狱界也。 二、为名利故,...

佛经精华摘要

华严经 ☆ 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 离菩提心。一切...

如何明辨善知识

善知识这三个字,闻名为知,见面为识。善是好的意思,...

脚底养生功效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与人体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