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益西彭措堪布  2019/06/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了凡四训》中有这样一段问答:

了凡对业果的道理还不甚明了。他进一步请问:“孟子说‘求则得之’,求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义,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错误是把内、外分开,认为内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总的异熟果报,功名、财富等的差别果报,外而器界、内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业而显现的。他对业果没有完整、系统的认识,因此才有见解和行为上的偏差。

学过业果,我们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圆满、决定胜的解脱,上至佛陀三身、四智、无量相好、净土庄严,统统可以由修习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义可求呢?可见,了凡对深广的缘起缺乏足够的认识。

下面禅师为他遣除疑惑: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错,是你自己误解了。”

意思是,你认为:以心只能成就道德仁义,其他则不能创造。你把内心和外境分成两截,认为功名富贵是心外的法,岂不知这些法也是以心自现的。所以,了凡认为心可以求道德仁义,不能造功名富贵,他对万法唯心有愚痴。

以下禅师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禅师说:“你不见六祖在《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方寸”是指心地。说“一切福田”,则无一遗漏,不论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统归心地。最妙的是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种植,任何福都可以现前,故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是内求法,外求等于缘木求鱼。实际上,只要一分分消除内在的障碍,所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圆满都会逐渐显现。因此,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不应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会解决问题,能在心上遣除障碍,一切都会转变的。

“求在我”,就是在自心上寻求,能在心上积聚因缘,不但内的道德仁义可得,外的功名富贵同样可得,这叫内外双得。这种求对于“获得”是有利益的,叫做“有求必应”。

成功之道,就是顺应缘起的规律而努力求证。万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向内成就道德仁义,因上善妙,果上自然显现功名富贵。我们的心如镜子,镜子能擦拭干净,净相自然会显现的,这叫内外双得,也就是“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相比之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说: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设法消除苦因、成办乐因,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本来“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数,外求积聚的并非正因,结果只会内外双失。因此,这种“求”对于“获得”毫无利益。

现在有许多创富学、成功学,介绍各种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骗、损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则内心增上贪嗔痴,失坏道德仁义,以内心失坏,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环境的痛苦,决定内外双失。

这个时代鼓吹向外追求,人们都弃舍了反躬内省,因此内心无安乐,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灾难频繁,风不调雨不顺,这是内外双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文章列表

当金苹果向你飘来

张三去一口深井挑水,忽然有一只光彩夺目的金苹果飘来...

【推荐】德行不够,德不配位

古人说有德配位,也说德不配位。 我们说一个人:别人坐...

拓开心量

能够包容别人,别人就能包容我;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就...

从普陀洛迦谈观音菩萨的感应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呢太阳的能量非常足,但是我...

81亿美元留不住儿子出家的心

马来西亚第二大富豪安南达克里斯南拥有81亿美元身家,...

没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以我观物,万...

我们了知天地,却看不懂人心

我们的心的本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个是我们最不了...

佛法的体验应该从何处得入

佛法的体验应该从何处得入呢?这是每个学佛者都关心的...

单提一声佛号

大家来打佛七,事先一定有所准备。七天之中,一切放下...

十个保护眼睛的方法

1.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

六道轮回真实不虚,不记得不等于没有

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但一...

十大因素让僧人们健康长寿

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

现代人为何活得这么累

如果把社会中的人,按工作性质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成...

傅大士《十劝颂》

傅大士(497569)是齐梁之际著名大居士,又称善慧大士,...

圣严法师《爱语》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爱语」,意思是指慈爱的语言、态度...

学佛人可以用丝织的棉被吗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 这以下有三个要断...

蜘蛛之丝

在印度有一个江洋大盗,名叫犍陀多,生性凶残,杀盗淫...

慈母八旬始念佛,十年功成生净土

母亲俗名李香云,法名胜修,生于一九二七年农历九月初...

人的相貌是善恶业的综合表现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这个...

印光大师一句让人目瞪口呆的话

印祖文钞中有一篇《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开篇第一...

怎样才能消除家人对佛教的误解

问: 我的丈夫对我信佛不太理解,以为佛教是烧香磕头等...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一、融入团队 利人利己 1.在团队中承担责任 诸位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