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唯心净土」不是指妄心,而是指妙真如心

大安法师  2020/03/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唯心净土」不是指妄心,而是指妙真如心

宗门下很多祖师大德常常谈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理,其中某些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上出现偏颇,他们认为既然是唯心净土,就不要去求心外的极乐世界了;既然是自性弥陀,就不要去念心外的佛了。

这里他们存在一个概念上的误区——此处的“唯心”不是指生灭心、缘影心、妄心,而是指妙真如心。自性弥陀是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的妙真如性,当你没有清净心,真如妙心没有显现时,你奢谈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还只是口头活计,并非当下的境界。

宗门下首先注重开悟,就是对理要明白,所谓开佛知见,指归向上一著,参透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向上一著之理是清净本然,没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的区别。为什么宗门下要扫荡呢?因为心性本然的层面上不能建立对待,所以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指归向上本分。你首先开悟这个理,就叫见道。

然而此心性之理还只是你事修的原动力,因为你虽然开悟了,但还要修道,着手对治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依不涉因果修正凡圣生佛的理展开因地上的修行,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所以宗门下常说一句话:理可顿悟, 事须渐修。你事相上对治烦恼的修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断一分惑证一分真。

某些禅和子不了解理和事的辩证关系,常笼统而谈,认为一但见到理就万事大吉,天下太平,其实并非如此。其实你见到理开悟后,正好知道了修行目标,知道该怎么开步修行。如果只是执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理,不谈事相上的修行,这属于知见的颠倒,于是他就可能拨弃事修的一些方便,比如他就指责舍娑婆求极乐是生灭心中的取舍。宗门下对取舍是要否定的,要无取无舍,因为在自性理体层面是离开取舍生灭之相的,但是在事相上的修行当中,你不能否定取舍。如果你认为舍东取西是生灭,要否定,那你难道不知道执东废西是外道断灭见,危害更大。

所以修行人在没有证到妙觉位,把无明烦恼全都断尽之前,都离不开取舍,唯佛一人,无取无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问: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在凡夫层面上,有病还是要到医院看

问: 有重病不吃药,不看医生,仅专注在阿弥陀佛佛号就...

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何还要破妄显真呢

问: 有人说末法时期只要念佛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破妄...

念佛十法

(一)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即振作精神...

信愿念佛,癌症痊愈

我是一个命运多舛之人。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车祸失去...

净土三资粮之如何发愿

云何作愿 世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往生...

一句弥陀三业皆摄,此生成就利益一切

净业持名四十八法之第三法端身持名,就是用持名念佛来...

修行与世俗的较量

修行与世俗的较量 佛法是心法,起心动念都源于我们对外...

比佛更大无上福田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虽然他的终极关怀是出世间法,...

不记得前生并不意味着前生不存在

问: 法师您好,我是一个愚昧的人,佛说有三世因果,人...

怎样忆佛

问: 怎么忆佛? 大安法师答: 忆是回忆,忆念的意思...

十里山坟,就是阎王的催命信

看了(祭奠亡人)这一幕情景,我们净土行人就得要想到...

人生是由谁决定的

问: 人生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是快乐的,...

海涛法师《基础佛教略说》

一 1.佛陀的核心教法是建立在四圣谛之上。 2.四圣谛的...

【推荐】观看电影、电视对修行的危害

观看电影、电视对修行的危害 凡夫定力有限,遇恶缘则易...

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

人生的三得

所谓三得, 即沉得住气,弯的下腰,抬得起头。 一、沉...

大福自有妙方

明白人生道理,处之安然,幸福自是可得。不因愚痴无知...

肉食并非增强身体耐力所必需

许多朋友其实很想吃素,但是往往担心健康的问题而不敢...

今生脾气大,前生是做什么来的呢

我们人,就好像虚空中一粒微尘一样。这粒微尘忽高忽低...

修悟的六原则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

慧律法师《修行人常犯的通病》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弘一大师说:【因所皈依者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