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不管外境顺或逆,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要去尝

净界法师  2020/09/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不管外境顺或逆,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要去尝

我们大家都发了菩提心,我怎么知道我的菩提心是属于偏的,偏向外的,还是向内的圆呢?你现在活在感受当中,你就是偏了;你的人生活在你的愿力、智慧,你认为人生只是一个历练,不管外境是顺或逆,人生酸甜苦辣都要去尝,营养才均衡。

你一天到晚都在顺境当中你就没有办法培养忍辱,人生也不能太苦,你一天到晚都在逆境当中,你很难发慈悲心,真的,人生不要太痛苦了,太痛苦不利于修学大乘。

所以你看《八大人觉经》警告菩萨不能堕入贫穷,贫穷多怨,横结恶缘。这菩萨有菩萨道,你太痛苦的话,谁都看不起你,人家都看不起你,时间久了你也看不起别人,那你就很难修慈悲心。

人生最好是一半快乐一半痛苦,最好!修大乘,从站在大乘角度刚好,太痛苦了会让你太偏激,你可能会过度的厌恶,有可能逼你走上小乘;太快乐了,你可能落入人天乘,当然你的心理素质很重要,外境给你的顺逆你要把它收起来以后转化成你的道念,你有本事释放你的能量给我,但是我接收以后,释放归你,收了以后我怎么去消化这个相状归我,就是业力我做不了主,但是你业力释放东西以后呢,我要怎么转化成我的道心,这块是我说了算,这是圆教,它能够法法消归心性。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我们的过去,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造了什么,也不可能回到过去跟过去的你沟通说:你不要这样子做,你会害死我,来不及了,对不对?你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但是你有方法就是说,你有本事释放出来,我怎么去转化它,转逆缘成菩提道,这就是你的本事了,要不然你看经典干什么?增长你的化解障碍的这种能力!

修行不是改变外境,不是说你学佛以后你就没有障碍,不是这个意思。

你看释迦牟尼佛功德圆不圆满?他的家族,你知道释迦牟尼佛家族是什么命运,你知道吗?佛陀在世的时候被整个灭掉,一个家族,释迦族是佛陀在世的时候眼睁睁看着被琉璃王灭掉,杀了七天七夜,杀到整条河流全部是血水,佛陀一点办法都没有,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目犍连尊者还不服气,他拿钵去救,他想说留一点种下来,救几个释迦族送到天上去,等到杀完,这些钵全部变成血水。

你说佛陀啊,你连你的家族都保护不了。不能这样讲,不能这样讲,人生无解,佛陀不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佛陀是觉悟到因缘果报的真理,这个道理不是他定出来的,是他觉悟出来的。

所以人生的外在因缘是无解,人生的内心的世界要把握,你只要方向正确了,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你现在还在注意外境,你就是修行还没有上路。

《菩提心修学述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义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许多人在一生之中,会不...

用佛法理念来生活,将是美满智慧的人生

刚学佛时以为学佛与做人是不同的两回事,现在看来,原...

输什么也不能输了心情

1 打扫心灵 很多人都喜欢房子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

动物死亡时是否也要经历四大分离之苦

问: 昆虫之类的小动物在死亡时是否也要经历四大分离...

【推荐】追求外在的物质,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当初我学佛的一个因缘就是,觉得这个人没意思,特别是...

释怀,就在那么一瞬间

人生之事,顺其自然,吃亏也好,沾光也罢,都要平静对...

顺利不顺利,看的是自己的善根和福报

睥睨穷行者,诋毁富修士, 性本难为侣,处彼怎得乐。 ...

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丰子恺有次画了一幅《牵羊》,画一个人用两根绳子各牵...

念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居士敬问:念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黄老居士:就是用...

欲望不可无休止

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

慈心不杀为诸善之本

读《悲惨世界》那一行行血淋淋的文字令我痛彻心扉,不...

夫妻能够时时先检讨自己,坏事都能变好事

有一个故事就提到,这都是真实的故事。刚好有两对夫妻...

男人需警惕的7大早衰信号

现象一:视力减弱。 排除眼睛本身的问题,这说明血管...

极乐世界的莲花为何有的茂盛有的枯萎

《阿弥陀经》讲三种庄严:池水、宫殿、莲华,它的重点...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

常思无常,精进修持

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都是无常的,没有恒常不变的。 山河大...

牛腹蓄乳

从前有一位很好客的人,他想要开一个宴会请客。邀请许...

当别人遭受痛苦时不要幸灾乐祸

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说:若见造非法,生劣心随喜,...

什么样的孩子才有素质

诸位老师,我们想想什么样的孩子才有素质?从哪里看?...

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佛经上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得暇满人身又闻如来...

少儿时期是一生中最关键的黄金时期

少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黄金时期,幼年时所受的教...

克服烦恼

有位年青人,他初进山时要求出家,老师父和他谈过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