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净界法师: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

净界法师  2011/06/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祸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乐的一面,也有它灾难的一面,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这两个东西是经常存在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所以福报不能享尽,《易经》的思想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一个人会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人生有一种错误的期待,我们总希望人生应该要十全十美,我的身体应该要健康、外表要庄严、别人对我都非常的好,各种的人事因缘都风平浪静。但是我们心中所期待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过去造的业力,有善业、也有罪业;但是我们在得果报时候,我们却不喜欢罪业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产生错误的期待,这个是一个痛苦的因素。

我以前刚出家的时候,我亲近过几位老和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恩师,其中一个恩师上慧下天老和尚。我那个时候做老和尚的侍者,我住在他的隔壁。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老法师的杯子稍微有一点碰撞,还没有破,但是出现了裂缝,我想:「唉哟!这个地方危险啊!」我就跟老法师说:「我现在换一个新的杯子给您。」老法师说:「不要啊,人生不能够追求完美啊!这个物极必反。」人生带有一点缺陷,不容易遭到天灾。我后来想一想,那个时候对这个道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现在慢慢觉得,这个观念很重要:人不能够让你的生命十全十美。

像我之前的寮房,因为我在学院做执事有一段时间,常住慈悲,给我一间个别的寮房。我对我的书房很满意,我对我的佛堂也很满意;我的寮房当中,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个地板东边破一个洞,西边破一个洞。我的学生,来我寮房讨论佛法的时候,他就说:「监院哪!你这地板应该换一换,铺上一个柚木地板多好。」我说:「不可以啊!我现在能够在普贤院安然地住,就是靠这些地板支持着我。」就是说,我这个房间里面唯一的缺陷就是它,那你这个换好了以后,所有的都圆满了 ,月圆则缺,花开则谢,物极必反。

我们一个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观察:其实人生带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能够正常而持久。诸位要知道,我们前生造了善业,但是也造了罪业,我们必须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这句话你要听懂,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少欲知足。就是说,你一定要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你把罪业释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将会出现,乐极就会生悲!你要能这样子想,你很自然地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圆满,这个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就有缺陷,迟早要去了解这个真相。所以我们在少欲知足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修假观,知道祸福相依,带有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是真实的。

少欲知足,就是从假入空,观察这一切的因缘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在空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少欲知足可得。安住空性而少欲知足,这个凡夫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尽量地要求自己尊重佛制,或者是观察人生因缘,尽量让自己少欲知足,这样在你的今生当中,就容易产生乐受。同样的环境,你的心态改变,就容易产生快乐。

这个地方,所谓的受用缘起就是这个意思。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承当以前所造的业力,来创造这一期果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业报都有哪些

业报可分为正报和依报。正报由别业所感召,是众生的五...

一得往生,烦恼恶业就彻底消灭

我们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虽然具足烦恼的系缚、通身都...

哪个法门消业障效果最好呀

问: 慈云灌顶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

找到业障的根,才能够真正忏悔

我们出家人要做得像出家人,一切时心要在道上,要防心...

达真堪布:在家务中修福报,用清净心断轮回

我们是大乘修行者,尤其我们是修大乘密法的,方便法门...

如何克服修行中的障碍

我们凡夫修道,业上没障碍是办不到的,从我们多生以来...

自己修除障法能消除众生业障吗

问: 修金刚萨埵除障法的时候,我们消的是消自己的业...

宣化上人:要真正忏悔,痛改前非

疮痔瘘,在中国有这么一句俗语:十男九痔;十个男人,...

欲到无求品自高

古语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

控制情绪是成功和快乐的要诀

人一旦受情绪控制,就会戴上有色眼镜,看不到真实的世...

知道「没有声音」的是谁呢

我们看就闻性示因常,就着听闻的体性(注意,不是就着...

盲目放生的常见弊端

佛教提倡放生的本意,一是减少众生杀业,二是培养自己...

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种常态

父亲端详着儿子手里拿着的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若...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

静波法师: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

感谢上净下慧大和尚,感谢柏林寺常住,给了我一个锻炼...

西方净土的欣慕行

释尊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描述,为我们建构起一个至极...

就是为了这最有意义的一喊

净土缘起的第六大缘起,就是染土本空。为什么要说净土...

学佛人的积极

世间有些人认为,学佛人很消极。在他们看来,因为很多...

见忍法师谈慈善

不论是不是佛教徒,慈善是不分宗教、不分信仰的。但也...

星云大师《得失心》

得失之间,是欢喜?是悲伤?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日前...

怎么才能六根互用,把自性光明显现出来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

宣化上人:不持戒即是末法

今天的题目是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佛教徒,徒就是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