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万物万事没有绝对的好坏

2012/0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世间万物万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甘苦、冷热,所谓“万法唯心造”,差别对错都是自我分别所呈现的。同样,面对外境应有自己的主张,不可随意为之牵动、扰攘。尤其更要积极地肯定自己,怀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的决心和气魄,那么尽管时代如何动荡转变,尽管人家如何骂你、唾你、污你、谤你、褒你、奖你,也能随遇而安,不受束缚,自享一片风光霁月的心灵景致。

“有为法”是无常、无我的,是变异、变化,不实在的。人生当中遇到的种种人和事物,都是“有为法”。比方说,金钱赚了会花,感情来了又去,衣服穿了会旧,好好坏坏,无有定数。生活在“有为法”里,我们感觉到不真实、不究竟,心常常随之七上八下、起起伏伏,不得安宁。

一旦懂得“有为法”不究竟,便能找到自己的“无为法”。

树立自己的形象,不被外境随便动摇;表现自己的慈悲、道德、智慧;将自己的为人与种种设想让人明白,那才称得上是正人君子。一个人口里经常说自己有修养、能明理,是没有用的。所谓“道一丈,不如行一尺”,修学佛法,要真实做到,否则千经万论也只是“数他人宝”,不管用啊!

因为不认识自己的心,才觉得人生茫然,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命困境。假如能时时观照自心,检视自心,才能渐渐认识自己,充实自己,假以时日必能乍见本来面目,清朗透澈,一切完成。人生之路不能盲从。不盲从,寻真理,才能有智慧;不盲从,多思考,才能有创新;不盲从,认清楚,才能有立场;不盲从,慎选择,才能不同流合污。希望人人都能不盲从,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个世界怎么改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世界,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思,平添烦恼。凡夫的心原与如来无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为舍心,化嗔心为喜心,化贪心为施心,化杀心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于刀口上舔蜜,贪求世间五欲的滋味。

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变我们内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两样心情。有人怜惜好花飘零,有人却喜花果将熟。常常,我们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我们的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一句话耿耿于怀,为一件事坐困愁城,为一个人失魂落魄,为一念之差懊悔终生。

对外境增一分定力,就减去一分的痛苦,能放下一分的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事的煎熬。无心,日日如沐春风,时时清凉无忧。工作时,不在形象上计较,也不觉得自己有功劳,就不会觉得辛苦。如同我们有心,心可以不动,但是眼耳鼻舌身要动: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嘴巴能说、手脚能活动做事。

空无,并不是一无所有,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反而能照见内心无限的宝藏。很多人背负家庭和事业的重担,常常觉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借着出国旅游来散心解闷。但是一味凭借旅行去浇愁解忧,终究不是上上之策。也许,生活简单一点,心里负荷的重量,自然减轻不少。

出走到远方,眼前的繁华美景,不过是一眼的烂漫,与其辛苦更换一个环境,不如换一个心境,任人世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做个两耳轻闲,天高野阔的无事人。外面的境界尽管有很多的诱惑、牵挂,只要我们不动心,无念于万物,不自作多情,不去分别、攀缘,就不致惹下许多是是非非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想要明心见性,就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

情欲的势力像洪水猛兽,会淹没吞噬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在千尺的爱河中载浮载沉。情欲像玫瑰,人们往往只看到它的艳丽,却看不到它身上的针刺。菩萨名“觉有情”,即是透彻人间情爱无常幻化的本质,不再被心牢囚禁,而能随缘自在。

什么是快乐?“自在”是快乐,你能自在吗?“放下”最快乐,你能放下世间的功名富贵、不当的欲求吗?“结缘”很快乐,你愿意广结善缘吗?身心安宁、安详很快乐,你有用心让身心安详吗?快乐,不一定在功名、权力、金钱、富贵、爱情里;快乐其实在自己的心里,只要愿意在“心的工厂”制造快乐,我们就能发现快乐!用心去改变世界,是快乐的;而随世界所转的快乐,是不会长久的。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大和小,原是我们心里计较分别产生的。其实,世界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世界,是大呢?是小呢?心能转境,就能把小小的囚房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和法界一样宽广。心中不能转境,就是住在一个大花园、大别墅里,日子久了,也会感到无所事事,空洞,拘谨,不自由。因此,不要光是计较环境的好坏,应注重心的力量、心的大小、心的宽容度。

所谓:“笼鸡有食汤镬近,野鹤无粮天地宽。”经常给美食奉养习惯,往往只知懈怠、懒惰,不知道自由的可贵,不晓得另外一个世界的美好。人不是牛马、不是大雁,应该在饮食之外,有志愿,有理想、有抱负,为我们的国家社会、种族、社区、家庭、朋友、子女,努力奉献。生命的意义在延长它的价值,在推广我们的慈悲,把爱心散播出去,给予大家共享共有,在自由的天空里,广结善缘。

人往往接受不了无常的变化,而宇宙人生的真理即是“诸行无常”,一生中,每个人都随着无常的变动,身体上的老、病、死的变化,感情上的聚合离散,我们如果能够“既来之则安之”,那么当下即成你的佛国净土。走过无常幽谷的人,才能在满地的荒原闻到心底的花香。

一个人的习惯,常不知不觉地在改变个人的命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平时内心的善念恶念,往来的君子小人,行止的合法非法,语言的柔软粗恶,都在无形之中影响我们外在身相的美丑,人缘的好坏,品格的洁秽,甚至一生的成败,都和身口意三业的习性有关。

外在的风雨,终有停止的一刻,但我们内在的风雨,如何才能归于平静?“依止因缘,无有坚实;如风中灯,如水聚沫。”依靠镜花水月的无常世间,是安顿不了我们的身心。当你埋怨下过雨的路面,泥泞难行,何不抬起头来,看看满天星光,正为你照亮脚下的路?人生除了穿衣吃饭,物质的生活以外,也须要有精神心灵的满足,借此扩大自己的心灵视野,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平常心应对好人坏人,处理是非顺逆,而不致在得失里穷惊慌、忙恐惧;面对贫富穷通,也是一份平常心,才不会在起落间忧悲苦乐,懊恼不已。有得失,心就会被利害驾驭,看不开,痛苦、烦恼、忧虑便紧随而来。平常心,能把得失心置之度外,无牵无挂放手做,反能圆满完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违缘障碍,那是求之不得

同事家人、同修道友,若是你有觉得不顺眼、不顺心的,...

这里不是我们的久留之地

小时侯读《一千零一夜》,记得里面有这么几句话:尘世...

梦中家财万贯,醒时两手空空

我们为什么一直生死不得自在,六道轮回,受诸众苦?因...

现在虽很强健,但要做死了想

现在虽很强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个意思是,虽然咱...

海涛法师《逆境有助於修行》

1.如果面对逆境的时候仍能保持平衡、欢喜的心,是防卫...

虚云老和尚除夕普茶开示

诸位上座,今天又是腊月三十日了,大众都认为是过年。...

修行不能一拖再拖

我们很多人也不是不想学,也不是不想修,就是一拖再拖...

小男孩的愿望

某个小乡村里,有位妇人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十分可爱的...

不要再「傻傻」地求了

很多人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种有求的心态...

以「五心」面对缘起的危机

我们用佛教的缘起法来分析危机的必然,绝不是在幸灾乐...

十不善业的果报

【一】花报: 《了凡四训》: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

没有功夫的人,在缘上要注意

我们现在有的人,你不要认为你家里的条件有多好,又有...

如何判断「所知障」和「烦恼障」

问: 佛家讲,修行有所知障。我等即要靠已知、所知才...

把网络游戏、打麻将当成重要的「功课」

有很多人对佛菩萨表示信仰之情,认为自己是信佛的,但...

神清则智明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即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

不原谅别人就是不原谅自己

一天,艾子乘船在海上漫游。天渐渐黑下来了,艾子将船...

禅修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学习效率

当我们学习一样东西时,如果心力不能专一,注意力不能...

印光大师的受戒师父印海律师

光绪八年(1882)农历十月,陕西兴安府(今安康市)双...

物质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

印光大师有关放生的开示

放生一事,原为感发同人戒杀护生之心,实行自己恻隐不...

什么是领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个人所领受的。有两种:第一种,领受等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