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持戒念佛,万缘放下

智谕法师  2012/03/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今天讲:“持戒念佛”。

因为《观无量寿佛经》讲过,“若人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该修三种净业。”在这三种净业里就有一项提到“具足诸戒”。

戒有五、八、十、具和菩萨戒。五,就是五戒;八,就是八关斋戒;十,就是沙弥戒;具,就是比丘、比丘尼戒;再就是菩萨戒。具足诸戒,为什么可以往生西方呢?因为所有的戒都不缺少,就不会有十种恶业;没有十种恶业,就不会落入六道。既然不落入六道,当然可以往生西方。所以希望大家有受戒的要持戒,持戒精严,可以帮助往生;没有受戒的,也要有守戒的心,等到有机会就得请出家人给你授八关斋戒。

谈到八关斋戒,佛制定是一日一夜持。佛说过,八关斋戒的功德只有一天一夜。如果还要再得戒功德,应该再受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找出经文来作证。

《观无量寿佛经》说频婆娑罗王被阿者世王禁起来,频婆娑罗王遥向世尊的方向恳求说,世尊慈悲,大目犍连是我亲友,请世尊教他来为我授戒。世尊知道他的心念,于是天天教目犍连给他授戒。经文上说,“日日如是授王八戒”,日日就是天天,当然是一日一夜受,一日一夜持了。

佛灭后,有一“成实宗”成立,成实宗是小乘空宗,他们主张一天受可以多天持。所以后来有一天多天持的,一天受多天持,倒是很方便,受一次,以后再不要受。别的地方按照成实宗的说法,七天只受一次八关斋戒。不过有一个条件,一天受七天持,一定要不破戒;如果破戒,以后便没有八关斋戒的功德了。就是说,第一天破了八关斋戒,以后六天当中,即使你持斋也没有八关斋戒的功德了。我们为了大家方便,大家得益,所以每天授。这样,即使你第一天就破了戒,以后还有得戒的机会。为此,我们不厌其烦,每天早晨给大家授八关斋戒。我们不是不晓得一天受七天持的方便,就是怕影响大家持戒功德,所以才天天授八关斋戒。

还有一点,我们这儿授八关斋戒,出众戒,在家众是同样的。其实,八关斋戒是在家人受的出家戒,因为八关斋戒就是十戒和沙弥戒,受一天八关斋戒,就等于出家一天,那么,既然是在家人受了出家戒,为什么出家人还要受呢?大家或许有这个疑问。这在《药师经》上说得很清楚:“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八关斋戒,及诸学处,或一后,或三月,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国未定者,持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此人临命终时,八大菩萨乘空而来,迎接往生。”所以出家众受八关斋戒是根据《药师经》而来的。

还有,弘一大师特别提倡,号召出家众多多地受八关斋戒。因为什么呢?虽然十戒受过了,可是戒律五篇七聚,恐怕有许多人不知道内容,或者戒行有亏,或者威仪不足,如果能够受八关斋戒,可得无上的增上缘。

再回头讲,什么是持戒念佛?持五、八、十、具戒的,应该七支不犯来念佛才行。七支是什么?就是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这样念佛,才叫持戒念佛。按照菩萨戒的标准来说,应该十业无亏:身不犯杀、盗窃案、淫,口不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意不起贪、慎,痴。这样念佛,才叫持戒念佛。如能持戒念佛,就可三途不落,六道不收,自然可以往生。

持戒念佛就是“我以清净身语意,持念阿弥陀佛名”。大家七天当中,要以清净身口意,来念阿弥陀佛名号。

再和大家讲一讲万缘放下,老实念佛。

所谓放下,是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的根本。大家要放下你的家务事,放下你的课业,放下你的一切麻烦,一切的烦恼,来老实念佛。

万缘者,总说不外六种,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放不下的,不过是这六种法。换句话说,放下万缘就是放下攀缘心,攀缘这六种法的心。放下攀缘心,就得清净心。这个清净心,就是菩提心,以菩提心念佛,当然可以往生。

世间有很多人说佛教讲放下,太消极了。他不知道,放下是世,出世间的功德本。

应该知道,世间的忠,不可得,放下不忠就是忠;世间的孝,不可得,放下不孝就是孝;世间的仁爱,不可得,放下不仁爱就是仁爱;世界的信义,不可得,放下不信义就是信义;世间的和平,不可得,放下不和平就是和平。如果不肯放下不忠,不孝、不仁爱,不信义,不和平,而而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是缘木求鱼,钻冰求火。

出世间法也是这样,没有一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是外道;唯有放下,就是一切功德本。

就戒定慧来说,事实上,没有戒定慧可得,放下毁犯,就叫作戒,放下散乱,就叫作定;放下愚痴就叫作慧。若是在放下以外,另求戒定慧,那也是缘木求鱼,钻冰求火。一般学佛人,十人九错路,就错在这里。他总想有所得,不肯放下。所以恰恰相反,这样学佛是学到外道去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是一样。放下悭贪,就是布施,在放下悭贪以外,没有布施。假使有人在放下悭贪之外,另找布施功德,此人好像抓风一样,风是得不到的。放下毁犯,就是持戒波罗密。放下慎恨心,就是忍辱波罗密。放下懈怠,就是精进波罗密,另外没有精进可得。放下散乱心,就是禅定波罗密。放下愚痴心,就是般若波罗密。所以没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可得。

各位学佛都为了成佛,其实没有佛可成。放下“生死”叫成佛,放下“障碍”叫成佛,得清净妙法身,是大圆满觉,也就是成佛。放下“我”叫成佛。放下生死的人,说他得究竟涅槃。放下障碍,是指什么障呢?烦恼障、所知障。放下了二障,得清净妙法身,是大圆满觉,也就是成佛。放下“我”,是放下什么呢?人我、法我。我空、法空也就叫成佛。总的说来,其实没有一法可得;彻底放下,彻底无一法可得的叫作佛。偏偏众生要想得,不想放下,和佛想违背,那怎么能成佛呢?

我记得经上有一偈颂,佛告诉菩萨,说:“我于诸法无所得。”菩萨深解佛所说义,就称赞说:“如来无量不思议,普现世间无所依。”因为有所依,是有所住着,是有所见,是有念生。后面经文作解释,说,“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密;不住一切法,即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念不生,菩提生。”仔细讲起来,假使有人能体会到“无所得”,此人可说已成佛。所以吉藏大师讲:“有所得是外道,无所得是佛法。”

因此,大家来念佛,应知道无一法可得,要把家务,杂事放下。能放下,才能老实念佛。怎么叫老实念佛呢?心不动,叫老实;心不攀缘,叫老实;心不烦恼,叫老实;心能够放下,叫老实。只有放下万缘才能老实念佛,而老实念佛才能万缘放下。只有放下万缘才能老实念佛,而老实念佛才能万缘放下。这是把一句话作两种说法。

当时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出家人,叫二十亿耳,他在印度是个大财主,家财有二十亿。他发心出家,把二十亿财产放弃了。佛在世的时候,比丘托钵乞食,要打赤脚走路,二十亿耳在家时娇生惯养,现在赤脚走到舍卫城,双脚都流血了。佛很怜愍他,说:“二十亿耳!我准许你穿鞋乞食。”二十亿耳说:“世尊!我二十亿耳财产都放下了,难道放不下半一双鞋吗?大众僧都不穿鞋,我也不穿鞋。如果世尊怜悯我,”准许大众僧穿鞋,我也就穿鞋。”由于这个因缘,佛才准许比丘们走碎石路时穿鞋。大家想一想,我们有什么放不下?我们的一切比二十亿金钱要差得远啊!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希望大家万缘放下,老实念佛。有一天能彻底放下了,就可以成佛了。放下分段死、变易死,就证究竟涅槃;放下烦恼障、所知障,就成无上菩萨;放下人我,放下法我,就得清净妙法身。菩萨是这样修成佛的,我们也要这样修。

在佛法里,修行有两条道路,叫做无间道和解脱道。放下就是无间道,彻底放下了,便成就解脱道。究竟放下了,叫“断德圆”。获得究竟解脱,叫“智德满”。阿弥陀佛也是这么修成的。我们念佛的人,怎么可以不放下一切来念佛呢?应该知道,万缘放下,才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呢!

现在我们万缘放下,老实念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智谕法师文章列表

无药可救的心梗病人为何奇迹生还

当内科住院医师第一年,有一夜,在加护病房值班时,急...

【推荐】弥陀经中「一心不乱」与「系念不乱」

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

用零散的时间来修系缘念佛法

我们常说,念佛一定要建立在信愿上,要用心把念佛人自...

星云大师《受持五戒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烦恼无明的众生,每日放纵身口...

为何至心念佛能消多劫生死之罪

诸经典中都说念佛有无量的功德。为什么会有无量的功德...

印光大师开示持戒与念佛

一、持戒与念佛的关系 1、三学为学佛修净之根本 戒、定...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净土三经的高下 一提到声震东方佛土的净土宗,我们马...

这个法门看似平常无奇,利益却不可思议

原文: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

人体最容易生病的器官

人体最容易生病的器官是什么?不是心脏,也不是肝肾,...

本焕老和尚:文殊智慧的启迪

本人于1937年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

道证法师《菩提心的慈悲与智慧》

我们听经学佛,目的是要开发出佛性来用。在日常生活中...

吃月饼有哪些禁忌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的传统,而诱人的月饼更是让人难以...

寂静法师:堕胎了怎么办

堕胎是合法的杀人,虽然法律不予追究,但因果必将存在...

《印公画传》纪念印光大师往生八十周年

公元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大师生...

宣化上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般若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又分为世间智和出...

母亲的存折让他改过自新

不到20岁的儿子,远在东京闯荡,苦苦营生。几乎每个月...

破舌识有自体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

净土法门 老少皆宜

少年莫道尚青春,生死无常不贷人。 花正开时逢骤雨,索...

梦中家财万贯,醒时两手空空

我们为什么一直生死不得自在,六道轮回,受诸众苦?因...

【推荐】佛法告诉我们,要这样去对待逆境与业力

人处在这个世间,你是不是非得要追求那么顺利?遭受一...

为父母者,不能过度溺爱子女

为父母者,不能过度溺爱子女,应以教育子女实践古圣先...

放生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放生是佛教慈悲的体现,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