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明如居士  2012/03/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侍奉鬼神——也即祭祀鬼和供养神灵要注意哪些禁忌,孔子意味深长地回答子路说:“未能事人,焉知事鬼?”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连与“人”相处的道理都不懂,那么这个人怎么能够知道与“鬼神”打交道的规矩呢?事实上,孔子的这段名言隐含着以下两个基本道理:第一,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如何与人和谐相处,那么这个人自然就会知道如何去祭祀鬼和供养神灵。事实上,无论是和“人”还是和“鬼神”打交道,其原则都是真诚、恭敬和利他,一个人如果缺乏真诚、恭敬和利他的品质,则无论是和“人”还是和“鬼神”打交道,都不可能获得成功。第二,在“与人相处”和“与鬼神相处”这两件事情中,“与人相处”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重要。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应当将有限的生命首先用来学习对自己最有用、最不能缺少的技能。“人”离我们最近,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朝夕相处的是“人”而不是“鬼神”,因为“鬼神”并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看到。所以,“与人相处”的技能对我们最有用、最不能缺少,而“与鬼神相处”的技能在人的一生中到底能用到几次呢?

虽然在孔子的年代佛法尚未从印度传到中国来,但孔子所言却暗合佛教宗旨,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深思和借鉴。因为孔子的这句话是在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诚实观察和思考之上的,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于很多学佛人身上的颠倒思想和行为。例如,前不久一个对佛教产生兴趣但尚处于观望和了解的人打电话给我抱怨说:“你们佛教徒怎么连起码的做人道理都不懂?”我问她何出此言,她说:“我认识了几个佛教徒,昨天他们要参加什么火供,邀请我一起去,我对什么是火供一窍不通,就不愿意随随便便参加,但是他们也不管我愿意不愿意,可能是看我比较有钱吧,就在电话里告诉我,不去也可以,但他们已经帮我垫付了一百元的火供功德款,让我下次见面时还给他们。他们还告诉我,去不去参加火供不要紧,只要出了钱,所得功德和去了是一样的。我倒不是心疼这一百元钱,我真不明白,这些佛教徒怎么如此做人?怎么能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变相强迫别人出钱呢?”我安慰她说:“这些人的行为不代表佛教,这是他们自己做人的问题,和佛教无关。”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未能事人,却热衷于事鬼”的范例。据说,外在的火供基本上是通过燃烧食物等受用品来上供诸佛菩萨和护法神、下施饿鬼和其他非人的一种修心仪轨。我相信绝大多数参加火供的人根本没有修到可以看到佛菩萨、护法神、饿鬼以及其他非人的程度,他们能够看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不少人却对看不见的佛菩萨、护法神产生极大的“恭敬心”,对看不见的饿鬼、非人等生起极大的“悲心”,但对天天看得见的身边活生生的人——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等,没有丝毫的恭敬和悲悯,而是用自私心、傲慢心、嫉妒心等对待。在这些人眼里,自己身边的人——家人、朋友、同事还有街上不认识的陌生人等,无论怎样得罪都可以,只要自己愿意,呵斥、怒骂几声都可以,背后谈论他们的过失也没有太大的关系,诽谤他们也可以;而看不见、摸不着的佛菩萨、护法神等千万不能得罪,看不见摸不着的饿鬼、非人等也千万不能不饶益。

当然,我这里这样说不是让大家不去恭敬佛菩萨和护法神,也不是让大家对饿鬼和非人等不生悲心,而是建议大家“恭敬我们现在还看不见摸不着的佛菩萨和护法神,要从恭敬我们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活生生的人开始;悲悯我们现在还看不见摸不着的饿鬼和非人等,要从悲悯我们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的可怜人开始。”如果一个学佛人能够这样,就真正掌握了孔子所说的这句话的深刻内含,这样的人自然就会将学佛这件事落到实处,不会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将深奥和珍贵的佛法庸俗化为迷信活动,更不会用自己的行为来歪曲佛教的真实义理。相反,其行为会得到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在弘扬着佛法。

事实上,佛教中一切的事相都是帮助我们修正自心的,“佛说种种法,为除种种心”,离开了修正自心,佛教的仪轨等变得毫无意义。譬如,供养佛菩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去除自心中的吝啬和傲慢,培养看轻外在财物、恭敬一切有情的习惯,布施饿鬼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去除自心中的自私和冷漠,培养对有情众生的慈悲心。所以,如果我们一边供养着佛菩萨,但一边却怠慢着身边的人,这说明我们根本不懂供养佛菩萨的真意;如果我们一边布施着饿鬼,却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半点慈悲心,这说明我们对布施饿鬼的真实目的尚处在一无所知的境地。佛陀为什么要宣说供养法门?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尚未能够像恭敬佛菩萨一样恭敬一切众生;佛陀为什么要宣说布施法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财物的吝啬心至今尚未去除,而对众生的慈悲心至今尚未圆满。

《入菩萨行论》中说:“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意思是说,我们哪怕仅仅是想到要去真正地毫无私心地去利益身边的一个众生,那么这个念头本身的功德就已经超过了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佛在何处?《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真正的佛绝对不是我们的意识心所想像的对境,真正的佛实际上就是每个众生的心性。《华严经》中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佛是已觉悟的心,众生是未觉悟的心,所以一个人要想见到真正的佛,就要从自己的心和众生的心上面去认识,在众生的心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佛。犹如要见到某个殿堂里的佛像必须要通过殿堂的门进到殿堂里一样,要见到真佛必须要通过“众生的心”这个“门”才能进到真佛所居住的“殿堂”。所以,恭敬一切众生的心,就是恭敬真正的佛,让一个众生的心遭受痛苦,就是让佛遭受痛苦,将一个众生的心置于安乐之地,就是将佛置于安乐之地。

因此,事人就是事佛,未能事人就是未能事佛。一个人即便将供佛的仪轨做得再完美,如果未能事人,说明其人根本不懂事佛之真意;相反,即便不懂供养佛菩萨的仪轨,但能够用慈悲和智慧来平等地帮助和饶益一切众生,这个人也是将供养佛菩萨落实到了实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

修行归根到底是要利益众生

心生,种种法生。妄想、执著越重,痛苦麻烦就越多;正...

修行人着魔的主要现象

一、共修时的魔事 修行人发生魔事时会有那些现象出现呢...

学会忘记

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一位遭人诬陷的朋友,吃饭时,朋友...

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

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

提起心念,对治内心毛病

大家更要提起心念,抓紧用功。我昨天在妙吉寺也说:诵...

见贤思齐,征服自我

一、见贤思齐 我们学佛人不搞偶像崇拜,因为凡所有相皆...

【推荐】星云大师《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

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整个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如果你有志于临终...

近代知识分子和净土信仰

中国的佛教史上,知识分子与佛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议...

世间人如在火坑,出家人如在凉室

世间上的人们不懂因果规律,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顾一切...

素食是修行顺利成就的秘方

身陷在充满各种污染源的现代人,有著设备多样与华美洁...

赵州和尚的耳刮子

赵州禅师,与他的侍者文远对话: 师因与文远行次,乃...

转变知见离开痛苦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

古代高僧净土感应事迹

净土宗对佛教其它宗派影响很深,一直受到历代高僧的推...

作众恶业——一位保安的学佛感应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信,是来自深圳的一位保安。他做过...

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会悲哀

(一)所悲哀的就是六道众生造业不改,所有的天道、人...

星云大师《学佛要学吃亏》

一九四一年,我受具足戒时,得戒和尚若舜长老在教礼时...

超越血癌的博士

我有一位同学,现在是美国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国际上...

昌臻法师《修念佛法门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万修万人去。这个话是净土宗的祖师永明法师提出来的。...

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水果

大多数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水果的种类。但是很多人不...

持诵观音两度复明,感念佛恩遁入空门

本文是万如法师出家前的亲身经历,选自福建莆田广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