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如何把佛法精神用在职场或生活

明空法师  2012/05/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何把佛法精神用在职场或生活

末法时期,天下灾难频传。天地失调起源于人不断的追求名利与物欲,人伦道德不断的减退!贪、嗔、痴、慢、疑使人们的心灵趋于无名,造成人心不协调。佛陀说一切为心造,学佛者当戒慎修行,把自己的“心照顾好”,自觉欲念的心很强,心迷乱难顾守,习气也相对应很强,需要深自忏悔与警惕,人人需要先调和自心,把自己的心方向调准,社会才能祥和,天下才会无灾难。

但是心和法要如何才能汇合在一起?证严法师说:“经者,道也;道者,路也”。佛教的经典所呈现的是佛陀曾走的路,所以“经”就是“道”,身体力行便是行经,修行若离开了生活与人群,那就没有佛法可修。法师指示学佛必须要学得佛法入心,做为佛教徒不是拿香拜拜或遇到事情就有求于菩萨,平安是无法用拜拜而求来的,而是要真正对于佛法有所体悟,将经书所讲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来,才能去除恶习,对自己有益。

工作的价值

现代人以“经济”为前提,追求“名”、“利”与“权势”。在商场上或职场上为了自我的利益而计较,互动总是很现实。佛教徒对于工作的价值观应以自利利他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如同圣严法师所云“有利他人的就是好工作,薪水并不是工作的所有代价。”平日工作时认真投入,假日的时间有余力还要从事志工工作,抱持奉献的精神以无我的精神去付出。常常有人为了公司业绩,与同业竞争而说妄语,或是习性暴躁常用口语伤人,与职场上的同事结恶缘。真正的法入心就是不断提醒自己“不比较、不计较”,在工作上尽心尽力,不与他人比较,舍弃我慢心,用随喜的心情祝福别人的成就,如此一来身心就会平安,人人身心平安,家庭就会安定,社会才会祥和。

转化心境

现代人常言工作压力大,在职场上与工作的同事、客户或主管有摩擦,产生的不如意而有负面的情绪,也就是所谓的“烦恼心”,若没有适度调整的话,就会容易愤怒、失望、悲观进而影响工作的人际关系。佛教徒如何在工作职场上转化负面的情绪成为好的情绪?圣严法师提到经由观念的调整与练习,用佛陀说的慈悲心、同情心,与欢喜心去面对。或是调整呼吸让自己心平气和,用智慧去处理事情。若是因各执己见,分别心强,清楚区隔你、我,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那我们应该自己要有警觉心,马上向对方忏悔,去除彼此心中的不悦与芥蒂,千万不要再与人结恶缘,如此才能消除业障。证严法师说“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还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把困境当成是提升自己的机会,用善解的态度先了解别人、接受别人,才能用泰然的心情,轻松自在的工作。

人际关系

佛教徒修行炼心最好的方法,就是与人共事,在人与人之间锻炼。在工作场合上如果遭遇压力或迫害,都要学习以忍辱的态度来面对,无论遇到主管或同事对我们施展多么强大的压力,都要学习不起瞋恨的心,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就如无量义经偈颂所记载“若人刀杖来加害,恶口骂辱终不瞋”,若是与他人起冲突时或是遭人辱骂时,不但要忍下来,还须以恭敬之心来面对。一位信徒曾经遭遇歹徒闯入其车中并拿刀挟持威胁其生命欲取其钱财,面对歹徒破口大骂,这位佛教徒不仅忍下那口气,并以恭敬的态度面对歹徒,他不仅向歹徒表示了解其采取如此行为的苦处之外,并且还祝福这位歹徒能克服困难度过人生中的关卡并与其家人都能过幸福、祥和的生活。这位佛教徒的慈悲与恭敬之心感动了歹徒那一刻如在“地狱”般的心而成功的化解了这个劫难,最后歹徒也祝福这位佛教徒人生幸福之后脱身离开。这个故事就如同证严法师所说人如果能够以“谦”、无“怨瞋”之心且不发脾气的态度去面对与他人的冲突时,就能保护人们安然度过“刀杖加害”、“悪口辱骂”的困境。

团队生活

佛教徒如何把佛法的精神应用在职场中或是团队生活里?证严法师提到在团体中不仅是要“合”还要“和”。“和”是学佛者慧命的粮食,从互爱、关怀的情谊中显露出来,彼此尊重、互爱,互相感恩。圣严法师建议用佛教僧团所遵循“六和敬”的生活原则用在一般人工作的团队生活中,以达到理念与生活的和谐。法师强调除了遵守团体的生活规范之外,身体行为上不与人发生肢体冲突,口语上彼此沟通、协调互相帮忙,用欢喜的心去响应所听到或是看到的讯息,彼此找寻折衷点去协调不同的意见,进而达到一致的理念,这样大家才能够和乐的相处。

在工作的环境里经由人与人的互动中是最佳修行的机会。在自身修行方面,学佛者若能每天佛法入心,将自己的心洗涤干净,去除了习气与一切的欲,回归单纯,保持生活简单,做该做的事情,非分之法不贪求,若能将心守于此处,那就做到了法入心。一旦心进入不动的境界,像一面镜子很清晰,我们才能客观的观察周遭的人与事。学佛者如果能够即使是很微小的事,也不离开善恶。见不善要内自省与忏悔,见善要齐贤。若是对的人、事、物,我们赞叹,若是不对的,我们要赶紧远离,自我反省,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群,自己是否有和他人一样的心态。莫轻小善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这就是诸佛的教法。简单的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用单纯的心实践出来,不离生活仪规、不偏差,小恶绝不二过。用无私的平等心去对待每个人,彼此互相扶持,合和互协,这样自然能与人相处融洽,圆融处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做到口和无诤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

阻碍你们晋升的人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有一家大型公司。一天,员工们外...

企业的保富之道

如果一个人具有了正确的义利观,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星云大师《成败之间》

商场上,企业的经营,赚钱就是成功,蚀本就是失败;学...

立即采取行动才是最佳选择

中学生说,将来我毕业,离开家去读大学,那时就好玩了...

【推荐】种好你生命的福田

佛家讲三种福田:第一个福田叫做报恩福田;第二个叫功...

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水果

大多数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水果的种类。但是很多人不...

给自己时间做自己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繁忙,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因此,...

紫竹林中观自在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刚才在观音跳,讲了半天的观音菩...

自他二力的净土法门

其他法门,依靠自力修行,要成就很难。好像我们要游过...

药师法门的特质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唐玄奘、义净法师等译...

供养出家人的功德

一、佛经中说供僧功德 《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

放下即自在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

横财不坚固

【原文】 杨槐亭前辈言,其乡有宦成归里者,闭门颐养,...

不要总看众生的缺点

《耶赤》经典里讲:不要总看众生的缺点,不要看个别修...

现在乞丐骗子很多,还要布施吗

问: 当我们给路边乞丐布施时,朋友说那些乞丐是骗子...

【推荐】只要能至心念佛,病没有不痊愈的

原文: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

【推荐】打佛七的利益和注意事项

一、佛七的内涵 佛七,也称打佛七,指的是净业同修集中...

朋友的四种类型

人生的朋友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一种是在欢乐的时...

西方净土的欣慕行

释尊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描述,为我们建构起一个至极...

仅有好身体就够了吗

时常看到一些报道,部分商界精英和IT金领在正当人生和...

寻宝

一处山城里住著一位大地主,他娶了很年轻的太太,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