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若要人不死,先下死工夫

宣化上人  2012/07/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病后始知身是苦,死后方知错用心。

这是众生的通病,在没有病时,满以为在世间非常快乐和满足,到有病的时候,不能动,也不能吃,一切都不自由了,再加上种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才觉得原来这个身体是令我们苦的,可是呢?已经太迟了。所谓:

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谁叫你自己在没病的时候,任作胡为,不好好地珍惜自己。病是这样,生死大事也是这样。

“死后方知错用心”,平时不加检点,等到见了阎王时,才知自己生前所行所事及存心都不正当。生前看见别人念佛,自己反而去讥谤他,说他迷信,笑他愚痴,但现在后悔已晚了!刀山油镬之苦,都是自己招来的。就像刚才所说“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谁叫自己事前没有准备?

所以朱子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在我们未下雨时,早就应该顾虑到下雨时可能发生的事。譬如北方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所以在未下雨时,就应把窗纸糊好,省得雨水溅湿了屋内的东西;若是等到下雨时才赶忙去糊窗,那未免太迟了一点。又好像在穷乡僻壤的地方,没有自来水管的设备,所以你在盖房子时,就要考虑水源的问题;若是到了渴时,才记得去掘井,那不是太晚了吗?

我们学佛的人,都明白一切无常,不免一死。可是!为什么不为自己的“死”先下一番工夫呢?所谓:若要人不死,先下死工夫。

死工夫,就是譬如今天的打七念菩萨。我们打七,第一,是为求世界和平;第二,是为自己的身后打算,这就是“未雨而绸缪”了。我们打七要年年参加,不可中断,这样才能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结大因缘。我们必须念到好像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师父,观世音菩萨好像是我们的朋友一样亲切,既然能作佛的弟子,作菩萨的朋友,而且能年年月月日日都是如此,自然会成“老友”了。这样,佛、菩萨是一定会在我们临命终时,接引我们到西方净土去的,这点大家切莫怀疑。所谓: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一起便途迷。

我们听善知识的话,不应该存有半点疑心。譬如善知识说:“修行要下苦功”,你就应该相信。若是你能信得彻底,那么你一定可以明心见性,返本还原。所以我们要常听善知识的开导,他教你“念佛”,你就应该依教来念佛;善知识他叫你“不要任性”,你就不要任性。这就是修道的要诀。

方才说:“病后始知身是苦”,可是呢?人若是不经过一番的病苦,是绝不肯发心修行的;因为在没病时,他不知痛苦。又有一句话说:“富贵学道难”,若是一个人很富有,那么,样样如意,你叫他如何会想修道呢?所以,贫病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病来了,也不必忧;贫来了,也不用愁。有一首偈颂这样说:

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渐渐轮到我。

自己贫、病,固然应促长修道的心,就是看见别人贫病老死,也要引以为惕。人生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若能及时发愿往生,则事前有个准备,不至临时手足无措,手忙脚乱了。好像国家若不经过一番变乱,人民都会耽娱爱乐,不晓得爱国卫土,现在的佛教也是如此。现在的人都不谋复兴佛教,所以佛教便显得委靡。

要知道提倡佛教,责任不单单在比丘或比丘尼身上,而是在每一个佛教徒的身上,若是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引咎自责,那么,还愁佛教不发展吗?现在有些佛教徒以为佛教不及外教时髦,所以不敢对人说自己是个佛教徒,甚至于还附和别人说佛教是迷信的,你说,这样可悲不可悲?譬如九龙的道风山上有一个外道的团体,专门收容那些佛教的比丘及比丘尼,经过他们一番“改造”之后,那些忘本的人竟然诽谤佛教。所以,真心信佛的人,应宁死不变,提起勇气来,不可因为别人的讥笑或利诱而变志。如果每个人都不忘记自己是个佛教徒,那么,佛教复兴是必然的。

一般的外道虽然目前极盛一时,可是天道循环,物极必反,大家切不可被外表的兴衰而动摇自己的心志啊!真理是不灭的,佛教的复兴全凭大家的努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宣化上人文章列表

参禅的入门方便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八个字很重要

古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

圣严法师《让生活重新上轨道》

散漫可以分为头脑的散漫,和生活的散漫。头脑的散漫就...

初心修悟要法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

身在镜中勤修行,心作莲池自在人

彻悟大师有首偈子谈道:要作莲池自在人,娑婆肯更惹红...

世尊示苦行非道

有一段时间,佛陀居止在毗舍离城外林中。当时世尊向比...

除虎记

平日为人在懂得缩小自己, 时时谦虚,以礼待人,则所...

慧律法师《去贪则清凉》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

宣化上人:为什么没有见到佛?

佛这个身,不是由五蕴所积聚成的,也不是从十二处或十...

一定要珍惜身体的能源

我们人有六种知觉性: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

地藏菩萨的28种功德利益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清朝陆安人往生的案例

清朝陆岫梅,六品官吴昌濂的妻子,江苏苏州人。一生乐...

夫妻之间如何相处(佛经节录)

节录《善生经》(中阿含) 丈夫对待妻子的五个要点: 一...

佛法是破解命运不好的最好法门

佛法传入中国二千多年,经久长兴,修学人多多,原因在...

初学者应读的几部经

《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

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

处境并不是最糟糕的

有一则故事说,一个穷人与妻子,六个孩子,还有女儿女...

白露节气的养生方

白露适合于养肾,古话说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白露...

济群法师:三皈依的利益

皈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学佛...

宏海法师:正法学堂答疑

(问题一)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请法师开示,念佛是念...

静虑能得三种功德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