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统计:本站共有230个主题分类,268个待审站点,共收录3729个站点 ]当前位置:中国校园网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位于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的山东省德州市,是200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由德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国办高职院校。学院实行“一校两牌”,即“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德州市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师教育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并行并重,规模效益和内涵提升双轮驱动。先后被人社部认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9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目前占地面积119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在职教职工864人,其中专任教师507人,教授、副教授153人,讲师20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05人,“双师素质”教师达84.6%,省级教学团队3个,聘请省内外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12人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有省级重点专业2个、特色专业4个,省部级精品课程29门,获国家发明专利118项。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多形式、多层次办学。重点建设太阳能光电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运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粮食工程、应用化工技术9大专业及专业群,形成以新能源、数控机械、机电电子、汽车、建筑类专业为重点,管理、信息、粮油食品、化工、服装等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架构。目前开设高职专业40个,技师专业4个,高级技工专业17个。 学院大力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建成校内实训基地27个,装备实习实训室154个,建成校中厂7个,设备总值近亿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229个。2014年德州市公共实训中心落地学院。学院技能鉴定所为“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实行“双证互通”,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并考试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学院坚持“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以优质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色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障,以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构筑起“一校两牌双元办学,产教结合实境培养,以德为先文化育人”特色办学品牌。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施“集团化办学工程”,联合全市主要职业院校和全国对口企业组建德州职业教育集团,合作企业达289家,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连续四年位居第一。抢抓德州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学院作为市政府确定的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学校的发展机遇,加快建设适应区域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大培训”战略,与德州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全方位战略合作平台,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学院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以文明、和谐、诚信、敬业为主要内容的“德”文化品牌,构建精神文化内涵丰富,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密切融合,校园环境和谐统一,厚德育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努力建设“大美德职”文化校园。 奋斗赢得收获,拼搏铸就辉煌。学院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山东高校文明校园”、“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山东高校平安校园”、“山东高校企校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前景十佳高校”、“山东省高等学校廉政文化示范点”等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鲁西北、冀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全市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地,集学制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劳务中介为一体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中心,全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名牌学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知名学校。

    http://www.dzvtc.cn - 2014-09-02
  •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的前身是1973年建校的胜利石油学校,历经40年发展,学院已建设成为一所培训理念先进、培训实力雄厚、石油特色鲜明的中国石化人才培训机构。 学院设有12个专业培训部(高技能人才培训部、油气勘查技术培训部、钻采技术培训部、数字化与自动控制培训部、HSE技能培训部、国际化人才培训部、油气集输与矿区建设培训部、基层管理培训部、石油工程培训部、机电工程培训部、远程教育培训部、专业培训项目部)、3个培训服务中心(教学设备管理服务中心、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学员服务中心)、3所分院(建设工程分院、交通工程分院、医疗卫生分院)。 学院占地49.65万m2,建筑面积21万m2。学院建有钻井工程实训室、油气开采实训室、油气储运实训室、电气智能平台综合实训室、机电技术实训室、解剖实验室、病理标本室等56个综合性专业实训室和石油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石油装备训练中心、拓展训练中心、应急救护训练中心等实训基地,其中,石油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是石油石化系统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技能训练中心。拥有现代化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78个,英语发射台3个。图书馆藏书58.2万册。 学院现有在岗职工759人,专任教师333人,其中,教授16人、副高级职称187人;硕士研究生103人,博士6人,博士后1人;双师型教师233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十佳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局级拔尖人才39人。外聘180名油田专家和油田首席技能大师等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始终坚持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打造胜利油田人才培训高端品牌,建设中国石化一流人才培训基地”发展目标和“油田和中石化上游高技能人才培训,油田基层专业技术和基层管理人才培训,同时承担集团公司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发展定位和方向。围绕企业生产和三支队伍建设,为胜利油田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开展了勘探开发类、石油工程类、汽车工程类、医疗卫生类等300多个项目培训,累计完成培训10万人次,培训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为石油石化企业和黄河三角洲科学和谐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院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新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建成了以石油类专业为特色,工、经、医相结合,集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于一体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几年来,学院先后完成了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正式出版教材60余部,出版著作4部,申请专利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 学院已有40年的办学历史,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8万多人。其中,有10余人担任厅(局)级、270人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36人被聘为局级以上首席专家,绝大部分毕业生成为企业生产管理的骨干。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刘汝山,中国石化西南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杨昌江,胜利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张洪山,中石化川气东送建设工程指挥部副指挥王春江,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副总经理史殿义,胜利油田高级专家李振泉、盛明仁、王永诗等就是我院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几年来,学院在胜利石油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锐意改革,教学质量、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各项指标不断提升,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中国企业先进教育单位百强”、“全国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山东省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山东省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先进学校”、“东营市创业就业培训基地”、“胜利油田文明先进单位”、“胜利油田先进培训学校”、“胜利油田教育培训先进单位”、“胜利油田技能人才开发工作先进单位”、“胜利油田职工培训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http://www.sdslvc.com - 2014-09-02
  •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的张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先后更名为山东省有色金属学校、山东省冶金工业学校、山东省工业学校;2002年山东冶金职工大学从济南迁入淄博。2003年5月,在国家级重点中专山东省工业学校和山东冶金职工大学的基础上升格组建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学院现为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坐落于淄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东邻齐国故都,西接“大染坊”故址,南望蒲松龄故居,北濒王渔洋故里,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0余万册。 半个世纪以来,学院依托行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高职专业框架。学院下设冶金学院、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建筑与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和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教学部(简称思政部),开设30多个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冶金技术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硅酸盐物理化学、冶金炉热工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基础、钳工技术与实训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具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建有百余个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和百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我院是山东省电工电子专业示范实训基地,并建有覆盖全院的计算机网络和电化教学网络。学生公寓和食堂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标准化学生公寓和标准化食堂。学院办学环境优越,教学基础设施先进,集现代化、数字化、园林化于一体,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具有多种职业技能的培训、考评与发证资格,实行“多证制”教学,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学院设有冶金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山东冶金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人机对话考试机构、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IT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定点院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等。这些全方位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发挥了良好作用。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凝炼形成了“笃实求真、明理出新”的校训;“好学力行、兼容合作”的校风;“爱生乐教、因材导学”的教风;“学始于专、功成于韧”的学风;以及“修德尽智、适人适事”的人才观;“和谐为本、绩效至上”的管理观。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服务、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的办学宗旨,走校企“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路子,与省内外数百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长期人才供需协议,全面开展“订单式培养”。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大亮点。 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素以“严格的管理、过硬的质量”而闻名,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冶金行业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先后多次被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授予“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思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教育先进单位”和“职业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8年初,学院在“山东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同年底,在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组织的高校德育和校园文明建设工作评估中获得“双优”,分别被授予“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和“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09年7月,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高等学院教学管理先进集体”。2010年4月,学院被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山东省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7月,被中国企业教育百强委员会授予“第六届中国校企合作先进院校”荣誉称号;2010年12月,山东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学院“山东省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1月,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8月,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授予学院“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学院先后于2010、2011和2012年连续三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单位”。 2010年9月山东钢铁集团唯一的人才培养基地挂牌我院,使我院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2009年荣获“全国冶金高等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第六届中国校企合作先进院校”、“中国冶金职教杰出贡献奖”;2011年7月,中国企业教育百强组委会授予学院“第七届中国企业培训示范基地”荣誉称号;2012年11月,学院成功入选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从而为学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今后学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的要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顶岗实习为载体,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打造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http://www.sdivc.net.cn - 2014-09-02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75年,由国家交通运输部投资兴建,现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是一所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院作为港航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充分依托国际亿吨大港青岛港的独特优势,立足港航,面向社会,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实力,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跨越发展。学院先后获得“中国企业教育先进单位百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中国最佳船员培训学校”称号。2010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被交通运输部评为首批“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还获得青岛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占地面积1045亩,建筑面积28.6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值1.2亿元,纸质图书60.75万册,电子图书4810GB。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805人,“双师型”教师占76%。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目前,学院现开设了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港口电气技术、港口业务管理、港口物流机械、集装箱运输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计算机、汽车技术等七大专业集群32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万多人。 学院坚持“校港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培养“许振超式的大学生”为目标,积极创新“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青岛港为龙头的23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了124个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港口电气综合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物流国家级实训基地、汽车技术与维修国家级实训基地、全国四大紧缺(数控)人才培训基地;被山东省批准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物流师培训基地。学院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21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资质优势,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对外开展各类教育培训,为港口和地方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学院不断深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港航特色,不断加强与大连海事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韩国骊州大学、新加坡高级海员联合会、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交流,精心打造面向全球化经济的教育品牌。 学院始终遵循“爱党、报国、求实、向上”的校训和“以德立身,以技立业”的育人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企业需求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以青岛港为龙头,包括全国沿海沿江各大港口、航运、物流等知名企业在内的、强大而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网络,毕业生遍布青岛、青岛董家口港区、烟台、威海、日照、大连、锦州、营口、京唐、曹妃甸、首钢京唐、秦皇岛、黄骅、芜湖、南京、连云港、南通、苏州、宁波、马鞍山、芜湖、罗源湾、厦门、漳州、广州、深圳、北海、防城等港口和中远、中海、中外运、大新华、松下电气、上汽通用等知名企业。学院毕业生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深受港航等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稳定就业。 目前,学院正在大力实施“实力兴校”、“品牌立校”、“文化强校”三大战略工程,不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朝着建设全国骨干高职特色名校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http://www.qdgw.com - 2014-09-02
  •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大众报业集团投资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山东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专门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   学院依山傍海,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蓬莱市。北与海上名山长岛相望,东与蓬莱阁毗邻,南枕国家级文物古迹黑风台。学院规划占地1030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是一所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设施完备,文化气息浓郁的滨海大学。   学院设有文化商学院、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漫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以及葡萄酒学院六个二级学院,开设了文化事业管理、营销与策划、新闻采编与制作、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出版与发行、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二十余个专业。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学历结构合理,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对重点建设专业,特别聘请了政治素质过硬、高教经验丰富、懂教学善管理的专家、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依托大众报业集团,学院还特聘了一批传媒界、文化界、艺术界、设计界的知名人士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教师队伍中有一批在专业领域造诣颇深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高水平教学指导和个性化教育服务。   学院明确了“适度规模,强化内涵,突出特色,增强实力,提升层次” 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产业兴校”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建设需求为目标,走以内涵发展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学院还聘请学界和业界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了学科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学规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高等职业学院正在山东半岛崛起,为建设山东经济文化强省输送更多更好的创新型实用人才。

    http://www.sdcivc.com - 2014-09-02
  •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成立于2003年,为全日制本科层次普通综合类高校,是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目前在校生一万二千余人。2005年1月,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2006年4月,在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1号令)落实情况的检查中,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2012年6月,通过山东省独立学院综合检查、山东省学士学位授予考察评审等,专家组对学院建设发展给予了肯定和好评。 学院位于烟台市莱山区,东临黄海,西依青山,环境优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育人、治学的理想场所。校园紧邻烟台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630亩,具有独立的、设施齐全的办学条件和完善的学生综合服务设施。已建成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餐厅等建筑面积近23万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大型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各类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基础设施;建有中型体育场和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4万余平方米。 学院以全日制普通本科为主,面向全国统一招生。设有中文与法律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经济系、会计系、管理系、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开设法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朝鲜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车辆工程、工程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26个本科专业,文秘、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财务管理等13个专科专业。 学院发挥紧邻烟台大学校本部的优势,充分依托母体学校优质办学资源。现有教师683人。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占43.8%,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约占85%,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以生为本,以师兴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发展思路,实行全面学分制,注重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职业课程嵌入、实践基地、学科竞赛、校内和社会实践来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较好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胜任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秉承“博文约礼,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多元平台,构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促进具有不同潜力、不同志向和不同能力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学院在强化实践教学主体的基础上,着力从四个方面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搭建有效平台。通过组织学科竞赛等活动提高同学们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实施“一生多证”等举措提高同学们的职业能力;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助理聘任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举办就业创业培训和实践提高同学们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通过开放式办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台湾等2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8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学院获得接收留学生资格,2010年3月经国家外专局批准获得聘请外国专家的资格,提高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近五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有735名学子考上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其中2014年考取研究生217人;有490名学子通过专升本考试,成功升入本科深造,学院升本比率高达20%;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奖项336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90项、优秀奖3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6项、二等奖75项、三等奖51项、优胜奖1项、优秀奖6项。学院司法考试通过率逐年攀升,达到50%;学院每年都有五十余名优秀学子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脱颖而出。有千余名同学获得内审员、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等各种资格证书。 风劲正扬帆,海阔任远行,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宏观的视角,把握时代脉搏,探寻教育规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学院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

    http://wenjing.ytu.edu.cn - 2014-09-02
  •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女子学院是由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妇联共同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山东省唯一一所女子院校,全国三所女子普通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山东省妇女干部学校,1987年、1995年分别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分院、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2010年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山东女子学院。 学校以实施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妇女干部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等任务。学校是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全国妇联妇女研究/培训基地、山东省性别平等研究基地,山东省“十二五”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 学校老校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玉函路,新校区位于长清区大学科技园,总占地面积11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设有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学院、社会与法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11个教学院部,开设24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校企合作本科专业、46个普通专科专业,34个成人本专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文学7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 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3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0.6%,其中博士38人。学校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台湾学者曾仕强、钢琴家孔祥东等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6人,首席岗、重点岗特聘教授5人,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承担教育部重点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建有校级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个,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和学前教育、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实验(训)中心10个,下辖102个实验实训室;建有校外实习、就业“双基地”200余处。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3.5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 学校于1994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第一家研究妇女理论的专门机构——妇女理论研究所,多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和妇女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特点开展妇女理论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性别平等理论研究与实践、女性高等教育、齐鲁文化与山东女性发展、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七个研究领域,学校“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基地”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5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9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46项。 创刊26年的《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为全国三大妇女理论研究刊物之一,已经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引领性别文化的重要阵地。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爱沙尼亚、芬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教师互派、学生留学、课程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作为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学校加强了与国外女子高校的合作,在国际女性高等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资源和妇女理论研究优势,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打造妇女终身教育平台,组织全省妇女干部培训,承担其他省市委托的妇女干部培训,面向社会组织育婴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鉴定,承担全省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任务等。积极组织以服务妇女儿童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妇女法律援助活动,组织“全运会”、“世博会”、“亚沙会”志愿服务活动,被“亚沙会”组委会确定为“第三届亚沙会颁奖礼仪指定单位”。连续多年举办“女性生存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性别与社会”论坛、齐鲁讲坛——新世纪新女性论坛等学术活动。 经过六十余年的积淀,学校形成了“坤德含弘、至善尚美”的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治学,言传身教”的教风和“勤学慎思,求真敏行”的学风,以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求实创新、不断攀登”的女院精神。结合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开展“四自”教育、审美教育、爱心教育、勤俭教育、校史教育,培养女大学生博识大度、柔美坚韧、厚生仁爱、睿智优雅的女性特质。《女性学导论》必修课程,以及由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思维与能力、女性与社会、文化艺术修养、科学健身与综合素质、语言训练六大课程模块组成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在提升女性综合素质、强化女性“四自”特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和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学籍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学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单位、山东省外事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山东省富民兴鲁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http://www.sdwu.edu.cn - 2014-09-02
  • 淄博职业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坐落于齐国故都、工业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山东省淄博市。鲁中地区独特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底蕴赋予了学院尚工重商、医学人文并举的专业特色。学院在2006年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建设一流 跨越发展 淄博职业学院组建于2002年7月,是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建院之初就确立了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学院的奋斗目标。 学院目前占地面积2000余亩,在校生26000余人。教职工近14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0人,副高级职称32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5人,硕士和在读硕士651人,双师素质教师达90%以上。现有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国家教学名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立项课题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有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73门,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教职工获专利授权473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设立高职专业76个,形成了工、商、医、艺、外语、社会事业等专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办学格局。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建立了先进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000余个,虚拟实验实训和虚拟工艺项目51个。每年面向社会培训各类人才1万余人次。与美、法、俄、韩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52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中外师生交流近千人次。 改革求变 高点定位 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核心目标,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形成了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技能培养全过程课程化实施框架。全面推行导师制管理模式,不断推进考试和评价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学院以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牵头建立淄博职业教育集团,大力推进校、政、企深度融合,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三方共赢。建立校内准工业园和创业孵化园,职业指导与服务三年不断线。首创“零学费培养、零成本创业”模式,通过为企业开设“订单班”、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使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 学生连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中拔得头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很多学生未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 管理创新 内涵主导 学院着眼社会需求,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内涵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全员竞聘、干部职岗分离机制,放眼全院选贤任能,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二是实行三级预算三级管理,按专业再造教育教学部,实施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使优势资源直指教学“一线”。三是独创“全时段覆盖”法,学生在校活动时间24小时“无缝隙”覆盖管理,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依据国际先进理念,建立四级考核体系,提高了全院教职员工服务教育教学“主战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院的管理创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院的做法;教育部发简报在全国高校推广学院的先进经验;中央领导刘延东先后两次对学院的做法做出批示;姜大明、鲁昕等省部委领导先后到学院调研,并对学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只有拼搏才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验!目前,淄博职业学院人正秉承这一信念,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http://www.zbvc.cn - 2014-09-01
  •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地处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青岛,2002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隶属于山东省商务厅,前身是创建于1964年的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学校和创建于1984年的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职工大学。学院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兼顾成人本科网络教育和各种培训;具备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是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先进单位;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山东省德育教育优秀学校;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西路62号,距离青岛市政府和五四广场不到一公里;北校区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巨峰路201号,处于著名的李村商圈。两个校区均位于青岛市市区核心位置,风景宜人,交通方便,商贸气氛浓郁,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目前全日制在校生7400余人。 作为山东省外经贸类专业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公办院校,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学院始终立足于外经贸行业办学,秉承“德能并举,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创新上水平”的办学方针,为山东省、特别是青岛市培养了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外语应用熟练、职业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外经贸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全省外经贸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面向区域外向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以打造精品高职院校为目标,控规模、抓特色、强内涵,逐步形成了以国际贸易、财会金融、商务外语、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物流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大专业群布局。截至2013年,共建成国际贸易实务、会计、商务英语、软件技术等25个专业及方向。其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会计、软件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为省级特色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会计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商务英语为青岛市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拥有《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法》、《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国际贸易实务》和《报关实务》等13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的比例占全院教职工的66%以上,高级职称占2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进修以及到专业公司实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从专业公司及有关院校聘请大批一线专家、教授来校任教,壮大双师素质队伍;先后有8名教师获得欧盟翻译总司的同声传译译员资格,常年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多名教师为国家商务部、人社部国际商务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和山东省高级国际商务师评审专家;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技术三个专业教学团队相继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0年,在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000多所高校,近万名教师直接参与的首届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中,刘玲老师脱颖而出,荣获“综合课程”组一等奖和总决赛特等奖。2011年,王燕老师荣获 “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12年,王中老师被评为青岛市首届教学名师。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已建成涵盖所有专业的校内实训室50余个,学院利用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平台,通过“校中企”、 “企中校”等灵活的校企合作模式,对部分专业的学生为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先后与海信集团、新华锦集团等百余家知名大型企业合作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定向专业实习和培养;学院还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将来创业先行“热身”,丰富实践经验。 学院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常年聘请各行业专家审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无缝对接。 学院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近几年来,荣获全国、省、市等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学生有近30名,并多次获得团体一等奖。 学院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从学生入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党建进公寓,从每年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到选修课、讲座、社会义工和志愿者服务,从德育教学到德育实践,全力营造大德育格局,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平、锻炼学生的才干。2012年,国际贸易系2009级学生李勤美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并荣获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学院还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类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机会及贫困生费用减免等补助,各类补助措施按国家规定要求规范到位。海程邦达、如隆集团等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企业奖学金”,为奖学、助学、就业开启直通车。 学院致力于大学文化建设,努力实现环境育人。在积极构建文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外语文化节、读书节、宿舍文化节、创业大赛、青春歌会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全院各类学生社团50余个,参加学生3000多人。 学院注重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山东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青岛海关山东报关协会培训基地、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山东培训基地;长期为省内外商务干部、企业员工等开办相关业务培训班,培训各类学员万余人次;积极开展成人网络教育,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名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编印的《商务研究》期刊和撰写的《山东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季刊,是省领导和各地市领导商务工作的重要决策参考资料;在山东省、青岛市的许多重大外事活动中,学院外语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口译工作。 学院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同类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保持友好校际交往。旨在为学生求知、择业提供全球性的广阔空间。200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院获得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 准确的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优秀的师资以及良好的生源,保证了毕业生在严峻就业环境中的竞争优势,保持了每年95%以上的就业率。坚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毕业后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业务骨干,或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并在企业中赢得了“上手快、能力强、外语好、素质高”的美誉。就业率高,就业去向好,职业发展前景广阔,使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http://www.sdwm.cn - 2014-09-01
  • 威海职业学院

    威海职业学院

    威海职业学院/威海市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有机电工程系等10个系,技工教育等4个教学部,以及相关行政处室共22个部门。全日制在校生15286人,成人教育在校生4900人。教职工1193人。学院面向全国20个省区招生。2008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9%以上。近年来,学院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办学特色。2009年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居全国千所高职院校第一方阵。 国内一流硬件设施 学院地处威海市科技新城,占地3048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米。位于双岛湾之滨的校园以堤坝大闸引入海水,在校园内间隔成四泓方塘和一圜水域面积540多亩的“通海湖”。造型简洁典雅的楼群与广场、绿地、林木相呼应,构成一座融会了海风水韵,集数字化、园林化、生态化于一体的大学城。 学院固定资产7.6亿元。拥有实验实训室126个,校内实训基地 11个,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231个。计算机4200多台,语音室8个,多媒体教室108个。馆藏纸质图书87.5万册,数字资源折合电子图书100万册。标准化学生公寓10栋,留学生公寓3栋,学生食堂8个;文体活动中心、室内游泳馆、门诊大楼、大型体育场各1座。建有网络化、数字化的教育教学校园网。 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天诺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是万能镗头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学院以生产性教学工厂为主体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全国领先。 面向现代产业的59个高职专业 学院现有59个高职专业,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为龙头,以船舶制造、电子信息、旅游管理等面向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为骨干,协调发展相关专业群的专业格局。 机电工程系: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业设计、检测技术及应用。 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通信技术、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 船舶工程系:船舶工程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轮机工程技术、船舶舾装、船舶电气工程技术、游艇设计与制造。 旅游与酒店管理系: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旅游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文秘、法律事务。 工业技术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 艺术设计系: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音乐教育。 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会计与统计核算。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生化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应用化工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工业分析与检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 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 应用外语系:应用韩语、商务英语、商务日语、汉语。 国内一流办学水平 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如下荣誉称号: 首批“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外派劳务基地、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山东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示范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校园文明建设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船舶工业校企合作示范单位、全国“东西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高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山东省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山东省十佳求学高校(高职)“社会评价十佳高校”、山东省政府“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国内一流教学成果 学院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内涵建设三大重点,创新性地推出了“基于职业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改革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组织课程教学”的课程建设理念,取得了一系列领先国内的标志性成果。 现有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中国技工院校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成果奖8项。院长获“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称号。 服务区域经济深化国际交流 学院以密切服务地方经济为发展宗旨,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威海现代制造业等三大基地、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目标,优化专业布局,强化人才培养,每年为地方输送大批高技能紧缺人才。 根据国家部署,对口支援宁夏职业学院、新疆石河子职业学院等5所院校,培训师资400多人次。 深入开展与德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合作交流。先后选派78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境外学习考察。接收300多名外国师生来学院研修,20多批次境外高校来学院参观访问。与韩国、日本13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安排116名学生到到韩国、新加坡等境外企业实习。

    http://www.weihaicollege.com - 2014-09-01

时间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