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统计:本站共有230个主题分类,268个待审站点,共收录3729个站点 ]当前位置:中国校园网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校,是湖北省第一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民办大学。校园位于武汉市现代港口工业新城阳逻经济开发区内,校园终年鸟语花香,四季风景如画,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   学校是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创办发展起来的。1994年春,钱学森院士先后两次亲笔致信学校创办者,热情称赞“学校为即将到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培养人才,真是件大好事”。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办学原则,牢记“立校为公、办学为民、依法治校、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钱学森精神,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夯实内涵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体,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涵盖理、工、农、文、管、教、艺等7个学科门类。设有生物科学与技术系、食品工程系、制药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园林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外国语学院、艺术系、体育系、建筑系、机电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数学课部、创业学院等15个系(院、部),现有50余个本、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对口支持下,正积极筹备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校坚定走办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九州通医药集团、武汉健民药业集团等省内外100余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0余个,开办了“钱学森实验班”、“九州通班”、“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实验班”、“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班”等近10类特色班和实验班,为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名师才俊荟萃,高层次人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现有教师11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300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75%,在职的博士教师团队近百人;有“楚天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市级优秀教师4人;先后特聘“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全国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等担任“大学生人生导师”。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1个、品牌专业1个、精品课程3门、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3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2013年,学校一举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承担7项),居全国民办高校之首。“十一五”以来,还承担了500余项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及社会企业生产需求的科研、教研课题,先后发表论文1500余篇,获得省市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30余项;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先后荣获湖北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3年度‘就业湖北’先进高校”十强。   学校办学基础条件优良。校园面积118公倾(约合1762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科研楼16栋,学生公寓32栋(含宾馆化的2人间公寓5栋),学生公寓空调安装率已达70%,学生餐厅7座,图书馆馆舍2万多平方米,藏书149.5万册,无线WiFi覆盖校园,室内外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   学校形成了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品牌。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学生,注重培育学生先进典型,形成了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催生一个先进群体、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良好格局。近年来,校园内外“群星闪耀”,许大卉、杨子威、程菲、刘哲贤、宋雄、张培文、韩云等一批学生或校友受到团中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团省委等有关部门的表彰,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先进典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群体示范效应。   学校长期得到中央和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俞正声、张榕明、陈宗兴、周济、罗清泉、蒋祝平、王生铁、张昌尔、苏晓云、王少阶、辜胜阻、郭生练等领导同志先后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热情称赞学校坚持公益性办学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功德无量”,为学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指引了正确方向。   学校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多学科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全国高水平民办大学。

    http://www.whsw.net - 2014-08-14
  •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青铜文化发祥地的黄石市。 湖北理工学院自1975年建校,至今已有38年的办学历史。其历史沿革为:1978年成立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1981年成立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1991年武汉工学院黄石分院和黄石职业大学合并组建为黄石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黄石高等专科学校与黄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黄石理工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下设17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人,函授生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2189亩,校舍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60万元,馆藏图书106万册,电子图书数据库18个,共享电子图书70万册,实验室50个。校园布局逐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学校师资总数956人,正高职称79人(其中教授有71人),副高职称317人,博士110人,硕士431人。教师中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为楚天学者,6人为东楚学者,5人获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5人,黄石市突出贡献专家 5人,34人为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外聘知名学者10人。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和支撑,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交叉渗透、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44个本科专业,49个专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艺术学理论和药学4个学科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4个专业是省级本科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3个专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研究所,与企业共建18个研发中心(基地、实验室)。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湖北理工学院长期以来坚持在服务地方中寻求新的支持,在贡献地方中寻求新的发展,把“服务地方、贡献地方”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立足点,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不但在校企合作形式上得到了拓展,而且合作规模也不断扩大,多项项目不仅辐射到了黄石所有的县、市、区,而且延伸到了省内外其他地区。 湖北理工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人才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三个面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38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省级以上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多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获得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多种荣誉;研究生考取率超过1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校是湖北省精神文明单位,湖北省基层党建先进高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资助先进集体、消防先进单位,多次获得先进党委中心组、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湖北理工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声誉美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遵循“开放办学,依规治校,育人为本,特色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方针,不断强化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体师生员工秉承“明德、格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理工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http://www.hbpu.edu.cn - 2014-08-14
  •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坐落于长江之滨的中国香城泉都——湖北省咸宁市,是湖北省属、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高校,是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学院现已建成占地面积1860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校园。 2011年经教育部同意原咸宁学院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同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并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湖北科技学院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优秀,教学、科研、服务均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本、专科专业及方向80余个,涵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6500余人,硕士研究生65人。

    http://enxnc.com.cn - 2014-08-14
  •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是湖北省属多科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位于有着2800年历史的中华腹地山水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诸葛亮的故居——古隆中。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1966-1978年,武汉大学襄阳分校在此设立;1998年3月,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襄樊学院;2000年,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办学条件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市的大力支持,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建高校。学校占地面积943.9千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26.6千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9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9亿元,纸质藏书185.32万册,电子图书2830GB,各类实验室50个,多媒体教室160个,校内外实训基地250个。校园网覆盖校园所有区域。 办学思想 学校坚持立足襄阳,面向区域,辐射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智力支撑与服务。以内涵建设和实力提升为核心,深入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等四大发展战略。以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为宗旨,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自由全面发展、善于创新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全面推进综合性大学创建工作,助推湖北省“一主两副”发展战略和“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 人才培养 坚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荣获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孔明学院试点实现良好开端。大力推进人才协同培养,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科教有机结合、全员协作配合的体制机制。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率、考研录取率、自主创业率屡创新高。2013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8项,省级奖项94项,其中“全自动立式封装机”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学校荣获“就业湖北”先进高校、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10余项。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525人,专任教师935人,其中教授116人,副教授262人,博士研究生156人,硕士研究生502人。有“千人计划”学者1人,“百人计划”学者3人,高水平学科科研团队6个。设有“楚天学者”岗位13个,在岗“楚天学者”7人;设有“隆中学者”岗位20个。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刚、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等荣誉(客座)教授117人,有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76人,有一批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学科专业 现开设有本科专业50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7641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50余人。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校级重点学科4个;拥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形成了工科为主、文理支撑、突出应用、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科学研究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努力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拥有国家和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近3年获得国家基金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76项,市厅级项目35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2项;实现科研项目经费9900余万元;发表论文(作品)2600篇(幅),其中核心期刊1200篇(幅);出版专著200部;获授权专利150项。 校园文化 大力弘扬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隆中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引导师生“在隆中、谋天下”。学校三国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隆中讲坛”、“隆中科技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隆中诸葛读书工程”分别获得全省、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到诸葛亮读书的地方上大学”、“像诸葛亮一样读书去”、“新一代卧龙出山”等特色语系感召着青年学生求学、探知、成长。孝老敬亲典范程威同学荣获2013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开放办学 坚持与地方共生共荣,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襄阳多个县(市、区)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各类校地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围绕湖北省和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大量决策咨询服务。坚持走产学研协调发展之路,襄阳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创新发展。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常年选派教师出国研修和学生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聘请有近20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学校的留学生培养工作正逐步推进。 发展目标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似锦前程。在综合性大学美好愿景的激励感召下,湖北文理学院人凝神聚力抓创建,克难攻坚谋发展,内涵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创建征途上迈出坚实步伐。学校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会精神为指导,继续以内涵建设、实力提升、特色凸显为主线,创新发展举措,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建设全国知名、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http://www.hbuas.edu.cn - 2014-08-14
  •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是1998 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 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世界硒都”的美誉。中国首条贯通东西的客运大通道——沪汉蓉高速铁路以及G50沪渝高速公路(上海至重庆)横贯境内。校园依山傍水,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校园面积1725.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2.5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4万余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超过15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4亿元。 湖北民族学院的历史溯源于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8 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1984年4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并于1977年开办医学本科教育。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学园艺学院、中医药学院、预科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民族研究院、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一所按民营机制组建的独立学院——科技学院和一所按三级医院管理的附属医院。共55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有23个专业可以选修双学士学位。有民族学、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中医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文艺学等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硕士(电气工程)、临床医学、新闻与传播3个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民族学、法学、林学、中医学,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秉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院精神和“博学 博爱 立人 达人”的校训,引领民院人不断奋发图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以来,学校办学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1999、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计划项目5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个。有“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民族学、林学、中医学),“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4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有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民族学一级学科被纳入湖北省协同创新计划。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应用数学获批为二级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另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5个。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基地)6个。 学校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8人,兼职教师237人(含外籍教师12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1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99人,其中教授110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生导师一百余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各类专家27人,聘有“楚天学者”7人。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8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30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103部,在国内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683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19000多人,另有科技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00余人。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十万余人,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长期坚持把合格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民族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展成有特点、有特长的多面手,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近年来,依托学校实践创新平台,以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为抓手,狠抓学生创新教育工作,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升。应届毕业生考取全国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均居同类高校的前列;在校生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过级率、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获奖率均高于省属院校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达300余项,公开出版个人作品(著作)56部,相关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近50项。2007年、2011年在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学校运动员共取得5金、3银、3铜的好成绩。由学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参加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2010年4月30日,“土苗兄妹组合”唱响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好评。2009年,由学校21名学生参演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1年到2014年,学校四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参演学生充分展示了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学校赢得了良好赞誉。2011年,学校组织学生首次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就荣获全国二等奖;“‘多彩民族.和谐民院’民族文化节”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校38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66项,其中,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获全国三等奖,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特等奖同时,学校还涌现出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肖忠友、扎根神农架林区的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滕仕琼、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的基层支医优秀学子平慧强、身患尿毒症仍在山区支教的教师程靖、为捐髓救人而主动推迟婚期的“最美新娘”向雪敏、极地科考队医赵克昌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芬兰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派出教师和学生赴国外友好大学学习深造。学校还十分重视教育国际化,在旅游管理、传媒、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招收临床医学、电器工程和汉语等专业外国留学生180余名。 学校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多次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及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国家部委、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有着70多年辉煌办学历史的湖北民族学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校教职员工正积极落实中国共产党湖北民族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抢抓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之机遇,切实走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内核的内涵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努力把湖北民族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民族大学!

    http://www.hbmy.edu.cn - 2014-08-14
  •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是全国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之一,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院座落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武昌古城,老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255号,毗邻的新校区位于武昌区张之洞路1号。 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之音乐部分组建而成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建校起点。由此前溯,上述三校之音乐部分的各自前身,中南文艺学院的前身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及其在1949年接管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和在1950年并入的湖南大学文艺学院;组成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的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和香港中华音乐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前身广西省立艺术师资培训班等,她们共同构成了武汉音乐学院丰富多样、积淀深厚的音乐教育历史传承。1958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与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湖北艺术学院(1972-1978年用“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名)。1985年改建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 学院1956年招收本科生,197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9年通过“法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并正式招生。 学院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有七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下达后,对应调整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687人。其中,专任教师(含聘用教师)475人。教师队伍中,现职教授56人,副教授109人。 学院现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民乐系、钢琴系、管弦系、声乐系、舞蹈系、音乐教育学院、演艺学院共9个普通本科教学单位,设有研究生部、思想政治课部、公共基础课部、继续教育学院(含成人教育)、附属中学、附属小学,以及音乐研究所、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2003年6月被定为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6080人,其中研究生446人,普通本科生4499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277人,附中生769人,附小生89人。 学院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九五”期间和“十五”前两年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校园占地面积已达180亩,校舍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0.9万平方米,学生公寓3.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3700万余元,图书馆藏书27万余册。学院建有电化教学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数码录音棚。学院还建有悬挂楚曾百钟且具有一流音响效果的编钟音乐厅等。 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日益提高,从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不少已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已成为音乐、艺术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文艺团体的一级或二级艺术家,以及音乐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中坚力量。 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围绕着“一个窗口”(学报《黄钟》,它以严肃的思想性、深刻的理论性和高品位的学术性,继续成为全国8种音乐类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作为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个学术窗口,它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之一,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两个拳头”(“东方交响乐团“、“东方中乐团”)、“三个方向”(计算机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理论)、“四个重点”(作曲、民乐、音乐学、钢琴四个重点学科)、“六个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许忠钢琴艺术中心、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林耀基小提琴艺术中心、中国道教音乐研究培训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这种学科建设上的布局开展工作,使学院学科建设在上质量、显特色、创品牌、出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学院省级重点“音乐学”学科,立足于音乐基础课理论研究,注重音乐与科技联姻,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多个研究方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使这个学科不仅在湖北省而且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项目,如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部分条目;《聂耳全集》和《冼星海全集》部分作品定谱录音的工作、《全国中、小学生音乐欣赏曲库》音带32盒及《曲库欣赏指南》2册等。目前,我院在计算机与作曲、演奏的结合,多媒体音、像、谱的自动生成、转换,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作曲技术理论学术数据库、民族音乐文化与宗教音乐的研究方向,已出版专著12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曾侯乙编钟乐学、律学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誉为“重大发现”和“有新的突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菲德迈致公函明确提出:这些成果是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的新曙光,归根结底对世界音乐史的研究有重大影响。我院的道教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除在内地,还在我国香港地区及日本、法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院还依靠自身的学术实力,主办了两届“武汉国际编钟研究学术会议”、两届“全国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两届“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和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视唱练耳、长号、圆号、单簧管学术会议。学院的教师经常出席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提交、发表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 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音乐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相互间的往来、讲学、演出交流活动不断,每年学院派出一些师生出国留学进修、访问讲学、演出比赛。 学院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成立东方交响乐团、中华编钟乐团、民族室内乐团、合唱团和附中艺术团、附小艺术团,其中中华编钟乐团与国际著名音乐家谭盾、马友友合作,曾在美国、英国、法国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东方交响乐团先后在我国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大连等演出;2002年,还承担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新春音乐会”,先后在德国法兰克福“世纪大厅”和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国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领域的成果,展示了中国优秀青年歌家、演奏家的风采,均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 学院十分重视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重点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以师生艺术实践为特色,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经常组织师生深入省、市、工厂、大专院校、社区、以及劳动教养管理单位参加演出。积极开展“文明系、处”和“文明教研室”的评比表彰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自1999年至今,连续两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http://www.whcm.edu.cn - 2014-08-14
  •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是我国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后定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作为我国开办最早的艺术专科院校之一和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迄今已有9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秉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崇德、笃学、敏行、致美\"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为美育作为新兴教育事业在全国的兴起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湖北美术学院拥有昙华林和藏龙岛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730余亩。现有在职教职工500余人,各学历层次在校生7000余人。   学校共设有动画、中国画、油画、壁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术学和水彩画等12个院系及视觉艺术基础部、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部和附属中专部。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在建)1个二级学科,以及绘画、动画、雕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艺术教育、摄影、书法学10个本科专业,25个专业方向,且均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与其他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作为全国首批32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学校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0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设有湖北省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和楚美术及中国南方先秦美术形态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研究中心,下设8个研究所;学校本科教学共获批6项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建设成果和立项项目;另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和建设点5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和省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项目1个。   学校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聘请著名中外艺术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和特约讲师,每年选派教师出国作学术访问和研修,并与国外部分艺术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

    http://www.hifa.edu.cn - 2014-08-14
  •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巍巍武当,滔滔汉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伴随“三线”建设的发展,武当山下,汉水之滨崛起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湖北省十堰市。这里是汉民族重要发源地,在亘古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汉水文化;这里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持续点燃四海来潮的激情;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将向京津输送生命之源……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闻名中外的汽车城,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这里诞生的东风汽车,用它民族的、世界的不息轮动开辟了湖北汉十汽车工业长廊,奠定了湖北工业大省的坚实基地,进而成为广州、杭州、厦门众多现代化城市的产业命脉。如今,走出国门的东风汽车,又与世界顶级汽车工业巨头沃尔沃深切拥抱,合资建设东风商用车新公司,将进一步使十堰成为现代汽车工业激荡交融的江湖河海。 为促进十堰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从1976年在十堰师范基础上成立的十堰高师班和1983年创办的十堰职业大学,到1998年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和如今的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虽经几度更名,但矢志不渝地坚持以工为主的办学定位,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助推产业升级”的办学理念,与湖北工业特别是汽车产业携手共舞,演绎了凤凰涅磐的奋进与优雅,成为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 依托雄厚的产业背景,沿着工业文化的足迹,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频共振、水乳交融,形成了以制造类专业为主、服务类专业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38个专业。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等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汽车运用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是省级重点专业,电子应用技术、物流等专业是教育部“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为了彰显办学活力,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探索形成了“双园融合”(“双园”即校园和校内产业园)办学模式。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就专门辟出150亩土地用于引进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已吸纳11家企业入驻校园,校企合作建设了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汽车维修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艺术设计3个实训基地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是省级实训基地。学院与东风实业、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德国博世汽车检测设备(深圳)有限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2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关系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德国大众等五大汽车公司开设“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实验班”,校企合作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取得重大突破。学院还联手十堰市经信委、十堰市企业家联合会、将原来属于经信委的电子企业服务中心“移师”学院,搭建了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并成为学院增强技术服务的重要载体。 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学院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不断探索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职业技能导向“三段式”、“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创新意识”整体滚动递进式等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先体系、后课程,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211”专业课程体系和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群,并在教学中大力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学院投入派遣所有骨干教师出境出国培训学习,广大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学院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楚天技能名师岗位18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院始终是莘莘学子温馨的精神家园,不但关心学生学业和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为了使毕业生获得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院以专业为载体,精心设计了“课程+活动”的院系两级素质教育拓展体系,实施了学生成长导航工程,使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每一阶段都留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青春足迹。青春与激情,自由与灵性,在这里从容挥洒。学生热心参与社团活动和公益事业,在热忱的服务中汇成亮丽的风景,留下一生难忘的印记。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率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并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屡屡获奖。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参与组建了鄂西生态经济旅游圈职业教育联盟,牵头组建了秦巴高职教育论坛,并以学院为核心成立了“湖北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和“十堰现代制造与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对口支援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和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十堰市中职技能大赛和相关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湖北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具有较高的影响,并在国内和德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有一定的知名度。 这里虽然是工业职业院校,也能看到一派生机盎然、柔美如水的浪漫。2008年启用的新校园占地近千亩,规划科学、格调高雅,是湖北省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和山、遇湖、步景桥,樱花、芳草、万木林与现代建筑和谐共融、交相辉映,构成了十堰中心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每逢阳春三月,这里樱花夹道,雪白绯红,如云似霞,游人如织,浓郁的人文气息和瑰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无愧于全国“魅力校园”称号。 身在小地方,心在大世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正用卧薪尝胆的坚韧、驰骋天下的雄心,以“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紧跟国际”的办学定位,以“服务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的办学思路,围绕湖北工业和十堰汽车支柱产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学院与区域发展相生相伴,努力建设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晓的高等职业院校。

    http://www.hbgyzy.edu.cn - 2014-08-14
  • 长江职业学院

    长江职业学院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经济管理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地处美丽的南湖之滨、“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地段,已有30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类专门人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200余人,经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我校毕业生连续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6%,就业率一直位居湖北省高职院校前列。 学校设有10个教学单位(8院1部1中心),即艺术学院、财经学院、 电商学院、管理学院(国际学院)、机电学院、建工学院、海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实践教学中心。开设有艺术、财经、制造、电子、土建、航海、通信、文化教育和旅游管理等九大类41个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646名,其中教授87人、副教授296人。聘请了一批既懂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双师”教师团队,确保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市场最需要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拥有一支省级专业教学团队,一批省级重点专业、省级精品课程、楚天技能名师,多次获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和其他各类教学及科研成果奖,近几年,教师指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 学校建有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数字化图书馆、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标准化运动场等先进教学设施和学生文体活动场所,配备多媒体教室128个,现代化标准机房42个,充分满足广大师生的学习和文化活动需求。学校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方向,十分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拥有动漫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与计算机应用三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了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和汽车电控等89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12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北京水晶石教育集团、浙江吉利集团、浙江海信电器集团、武汉九州通集团、武汉烽火科技集团、新西兰渲奇数字科技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办有“水晶石班”、“渲奇班”、“吉利班”、“纽宾凯班”、“金泰班”、“九州通班”等27个订单班,不仅充分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设有湖北省高职院校唯一的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被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典型教育科研基地”,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并率先在湖北高校中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一所入选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的院校。我校海事学院是湖北省政府海员外派扶贫工程指定培训机构。2006年和2011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两次通过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连续四届被省政府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曾获“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毕业生就业规范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校率先试行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承诺制”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30余家国家及地方媒体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报导,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学校践行“铸人铸魂、笃学笃行”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过程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内容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倡导“根雕式教育艺术”,相信“人人有才”,致力“人人成才”,因时因势,突出个性,发掘潜能,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并走向成功。学校将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作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艺术长职、人文长职、创新长职”品牌高职院校。 学校不断拓宽办学思路,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等8个国家12所院校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

    http://www.cjxy.edu.cn - 2014-08-14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最早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学校坐拥“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地利,抢占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地,开创了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高职办学的成功范例。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跃居湖北省高职院校前列,成为湖北高职教育的知名品牌、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新中国60年湖北最具影响力品牌、2010年科教中国行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院校;是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百业状元、湖北省美誉高校、湖北省分行业十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同时,学校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职教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高职教育学会会长单位。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440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06亿多元,年办学经费突破2亿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1.68亿元,拥有53个多功能实训基地(中心)、211个实验室、355个校外实训基地,藏书115万余册;现有在校高职生数22000多人,每年为社会输送6000名优质毕业生,年均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18000多人次;现有教职工总数1213人,其中专任教师815人,教授、副教授29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7人,常年聘用外籍教师15人;现有14个二级学院共73个专业,专业覆盖机械、电信、建筑、计算机、外语、商学、纺织服装、旅游航空、艺术、生物、人文社科、轻工、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等十多个应用技术与教育领域。 学校面向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因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发展态势。学校发起并牵头成立了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三个职业教育集团,与300多家企业和机构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交流与工作关系,400多名校友在新加坡、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国学习和工作。近年来学校还先后接待了1000多所(次)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来校学习交流,较好地发挥了教育辐射功能和示范效应。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育人环境优越、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综合实力较强,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经等多科类协调发展的高职院校。“十二五”期间,全校师生员工正在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高职教育的著名品牌院校而奋斗,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再谱宏篇、永续辉煌。

    http://www.wtc.edu.cn - 2014-08-14

时间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