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忧波毱多尊者的教化

2012/10/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有位族姓子出家学佛,修习禅定,证悟四禅,却以为自己证得四果阿罗汉,得到究竟解脱。忧波毱多尊者知道比丘错认消息,并未直接点破,而以善巧方便教化。尊者令比丘前往外地办事,自己则于途中化作一名商人,又化现群贼五百人来抢夺、杀害商人。比丘睹见此景,觉察内心恐惧,便明白自己尚未证到阿罗汉果,于是想:‘既然还没证到阿罗汉,那该是三果阿那含吧。’

在经历商人惨遭杀害的事件后,有天,一位长者女希望比丘能陪伴共行,比丘回答:‘出家比丘不能与女人同行。’长者女便说:‘那就请您走在前面,我在后头跟着就好。’比丘心生怜悯,于是答应。后来,忧波毱多尊者以神力化现一条大河,此时长者女又要求比丘陪她一起渡河。于是,比丘处于下流,女子处于上流,一起横渡江河。未料,女子一不小心没溺河中,于是比丘伸手将女子拉起,却因碰触女子细滑的肌肤,而生起爱欲之心。

当比丘觉察到自己的欲爱之心,就知道自己尚未证得三果阿那含。由于爱欲心起,于是拉着女子到隐蔽之处,没想到转身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忧波毱多尊者,当下生大惭愧心,低头不语。忧波毱多尊者问比丘:‘你之前自称证得阿罗汉果,若是已证悟的圣人,又为何会行此恶事?’于是,尊者带着比丘回到僧团,教导他忏悔法门,并为他说法,比丘一心专注思惟法义,即证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付法藏因缘传·卷四》

省思:

修行是脚踏实地的心地功夫,不论体悟到多高深的道理,真正的考验是面对境界时,作主的能力有多少?任何时刻都必须诚实面对自己,不自以为是,虚心听从善知识的教诲,从身口意落实修行,检讨反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坛经》中的顿与渐

在《坛经》中,顿与渐的问题,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问...

那一班子人都是开悟的

现在天气热一点,没地方躲。你躲到房里边,也不行,躲...

虚云老和尚悟道因缘

虚云老和尚,字古岩,又名演彻、性彻,法号德清,俗姓...

开悟的十个标准

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

天宁维那十六岁,功夫相应付饭债

清朝末年,江苏常州天宁寺有位冶开老和尚童真出家。这...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心境之区别

原文: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我们现前的一念,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呢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

佛门素宴悟心境

我独自在外打拼,经历不少坎坷,心高气傲的我,看到周...

不要用既定的价值观来思考事物

朋友拿了一份报纸要我作个实验,我同意了。 问题一:...

公平分配财产

在百喻经中有一则很有趣的短文:有一位父亲,年老多病...

凡圣两忘

南塔的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

佛学千经万论,莫非论心、行、业、果。人的一切动作无...

自信心是做人处事的原动力

自信心是做人处事的原动力,因为有自信心的人,做起事...

我们要对佛号生起决定的信愿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

回向给众生,众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还有人问,这个回向众生,众生是不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若有病苦缠身者,当持念药师咒

药师咒是《佛教念诵集》中十小咒之一,来自《药师琉璃...

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禅宗有许多文武双全的高僧大德,释方老和尚就是这样一...

信佛后事情不顺,这是怎么回事

问: 我看见不少佛友,他们信佛、念佛,但是还有很多...

西天第一代祖师迦叶尊者

(一)精通一切知识 摩诃迦叶波,汉译饮光,谓古仙人...

如何明辨善知识

善知识这三个字,闻名为知,见面为识。善是好的意思,...

无言胜有言

禅门公案里有很多趣谈。一位无语禅师,因为不善言辞,...

挂着花鬘的羊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