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

生根仁波切  2012/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就是与人天乘和独觉乘不同的八种戒。

首先我们要知道唯识宗、人天乘和独觉乘是不同三种境界。唯识宗是大乘佛法之一,唯识宗就是以“万法唯识”的观点,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吾人如何循序渐进断除执障、趋向悟道证果的途径。

人天乘是本教九乘最底乘,即教导众生修习三皈、五戒及十善,由此功德往生人道与天道二善道中。此人天乘较声闻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容易成就,对于接引懒惰怕苦求安逸的众生是一方便法。

独觉乘是小乘佛法之一,行者首先要深入分析苦和苦因,所有经验都要分析得非常微细,最后发现“我”只不过是五蕴的集合,行者以十二因缘追究苦的原因是对于诸法实相的无明。独觉乘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但仍然主张最微细心是一切经验的实质,在此基础上依靠自己的悟性发现见和道,所以称为独觉。

唯识宗、人天乘和独觉乘之间的戒、见、修、行、果都不一样。特别是在戒方面唯识宗有独特的八种戒,即:两种三圣思想、四种无记转善法、忏悔及回向。

唯识宗的两种三圣思想

唯识宗的思想分类有很多,与人天乘和独觉乘不同的思想就是三圣思想,即:前行及发心的思想,正行及实际行动的思想,后行及回向的思想。这三圣思想用两种方式来讲述:浅显三圣思想和深奥三圣思想。

其一,浅显三圣思想:前行、正行及后行。

(1)前行:我们所修炼的菩提行道教诲之中,唯识宗对于空性比较看重。因此,修炼菩提行道的前行,必须要修行空性。如何修呢?唯识宗圣经的思想就是“万法唯心造”,心识以外诸法皆空,对空性的心性无造作地去思维,长时间地去修行。这种心性中没有任何造作、命名、概念化的方式,长时期安住于这种状况。

(2)正行:前行的这种安住到一定程度会有少许的自如,这时把一切众生作无量平等的对境去想,愿一切众生得到快乐的慈心,愿他们离于痛苦的悲心,离苦得乐的喜悦心,这四种心叫做四无量心,也就是浅显三圣思想之中的正行。

(3)没有修好四无量心的话很难发起菩提心,修完四无量心有了一些感受以后,我们可以发“救度众生,为一切众生得解脱及成就佛”的大愿及菩提心。《耶赤续》中云:“加行是修空性,正行是修慈悲,后行是修菩提心。”

唯识宗对于三圣思想的认识和人天乘及独觉乘对三圣思想认识在根本上不一样。唯识宗对于三圣思想,首先必须要非常了解空性并证悟空性;而在发心当中,不管我们对空性有多深的了悟,如果不对众生发起慈悲心的话,对空性的认识、了悟有可能变得没有意义。这好比虽有一门特别的手艺,但只是自我娱乐而没有对别人产生作用,更没有产生效益;仅仅是自我欣赏,永远不可能创造出世界的奇迹;只是在角落中自生自灭,只是曾经有过,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经发生过。真正的智慧必须产生作用,而且要献给全世界。因此,唯识宗的观点就是:自己了悟了宝贵的空性却不对世界的众生发起慈悲心及四无量心,这等于毫无作用。

我们光了悟空性、发起慈悲心还不够,还要最后确定志向:一定要达到净化解脱。不然我们怎能去救度受苦受难的母亲及众生呢?现在我们自身还是充满烦恼,不断被烦恼攻击,无穷的痛苦压迫着我们,在轮回之中任何状况下我们都不快乐——自身陷在泥潭中怎么去救度他人呢?犹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在轮回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个生命的艰难,还能感受到每个生命在渴望被关心、关爱,希望消除不如意,消除烦躁不安的状况。如果我们自身的修为及修炼不能达到一定程度乃至净化,内心再大的愿望也不能对他们产生作用,曾发过的大愿就成了以盲引盲。

唯识宗派的发心就是这样一步步推动过来的。

其二,深奥三圣思想:前行、正行及后行。

(1)前行:首先对空性有所了悟,发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这给了行者极大的鼓舞,这就是唯识宗的空性及见解;这时候想到了其他母亲及众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希望众生都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都能进入理想国度,为了他们能达到理想国度而发慈悲心,这就是唯识宗的慈悲及修炼;这时才真正会给予众生帮助。要真正给予帮助,必须自己先达到净化,这一系列的推动产生强大的发心,这就是唯识宗的发心及行为。空性,慈悲、发心三种功德的并行成为深奥三圣思想之中的前行。

(2)正行:在了悟空性的心、仁慈善良的心、发菩提的心等三种心力的推动下,行者开始坚定不移地修六般若。如果不了解空性,没有真诚的慈悲心及发菩提心等前面的坚定信念,很难坚持修到六般若的行为。

(3)后行:一般情况下我们坚持修炼六般若也变为有性有相的形式,而且有时候变成执着性。那么,我们修炼六般若的最后要把一切的行为,包括六般若,做没有自他分别、没有性相、没有缘故、没有真实性的观照,将它们视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有为法及六般若如梦、幻、泡、影,梦指的是非真实的存在,幻是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假相,泡、影也是如此而已。这些都说明,我们修炼六般若时,不加执着,不加分别,不加着相,不制造另一种性质的轮回,也不制造另一种思维的观念,同时再加强对空性的理解,发挥空性的作用。这其中体现着唯识中重要的思维:为了众生能尽早地坦然面对轮回;尽早明白轮回的本质而不受障碍,了解到一切仅以显现的方式存在而不是本质如实存在;为了让众生得到帮助,同时让自己达到解脱,不断用六般若修行,修行六般若的过程不执着及不妄想,不加执着及不加着相。

《耶赤》经中云:“加行空悲精华,正行六度般若,后行无相无形。”这种修法不仅仅是学佛及修道之人需要的,也是整个人类所需要的。因为,这些能够增添我们福报,开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知道我们存在及生存下去的意义,同时明白这些行为是利他和利己的行为,是感动别人、感动人类,感动世界的行为。

对于一般行者来说,他们认为这一切与轮回相反的、相对的行为都是正面的,但无论是轮回,还是相反的行为在空性当中都是同等及平等的。什么叫做同等?什么样叫做平等呢?同样禁不起追究,同样禁不起观察,我们要把一切都看作是梦幻泡影,这样我们的修行才有可能变为圆满,不落入“修行的轮回”,这就是同等。从世间的法来说,比如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叫做平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这两件事

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

阿阇世王五百妃失璎珞记

释迦牟尼佛有一段时间住在摩揭陀国首府王舍城中。当时...

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在哪

第十五条:【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人。六亲。一切善...

学佛从受戒开始,要勇争上游

慈舟老法师说,学佛从受戒开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如何做好临命终时的准备

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

是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创造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是由你自己的心所变现的...

「嗔打报仇戒」与「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

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

你不发愿的话,修行就会进进退退

问: 请问一下:师父提到第七意识对过去没有兴趣,对未...

做人做事,败于10忌,成于10悟

做人做事,败于10忌: 1、自私、自负、自满是故步自封...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北京法源寺方丈一诚长老一期报...

忏云法师谈欲念

眼观色、起心动念;耳听歌舞倡伎。眼看舞,耳听唱,戴...

精诚的道心

有一位修行人自小不曾娶妻,父母双亡后,更是抛家散财...

明心见性的方法

问: 明心见性的方法。 梦参老和尚答: 明心见性方法...

女人在生理期可以念佛诵经吗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

修念佛法门有两种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

宣化上人:不要老想着升官发财

小朋友!不要想如何升官?如何发财?怎样能在世界上有...

该如何用功

问: 请法师开示修习《道次第》需要注意的关键。对于...

净业行人应毕生致力于培养「向西定势」

《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位国王,是个虔诚的优婆塞,也有...

【推荐】八风不动心,宁静无烦恼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

一朵玫瑰花的启示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

修净业者应当具有这十种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