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从六度看人生

2013/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从六度看人生

佛法的修学不是孤立的,俗话说“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也充分说明了,佛法的修学不是消极厌世的,那么佛弟子的人生观及生活态度该如何呢?我想还是应该以佛教的思想来指引人生。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应以六度四摄为纲,那么作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理应以六度来摄受自己的人生,包括行事准则及处事心态。

六度就是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每个人的人生如果以这六种心态来行事,我想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充满洒脱的人生。

布施,包括钱财的布施、佛法的布施,其实我们对处于茫然当中的人们的每一个微笑,对于那些正处在人生低谷和失败当中的人们,施予一句慰藉的话语,又何尝不是布施呢。如此一来,我们布施了我们的仁爱,别人也从中得到了快乐,这样做,我们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记得孟子就是提倡仁爱的一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对布施的修学不太了解的人们可能只认为布施就是用物质上的,其实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往往是精神上存在巨大的痛苦,例如我们每一位凡夫轮回中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精神上不能解脱、思想上认识不了真实的道理,从而才导致今天肉体在痛苦中沦落。

我始终喜欢一句话“生活的意义在于给予”,人活著就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无非是自己所贡献的领域不同。停止了对外界的给予,人便没有了真实的价值,那样的人生是空洞而无色的。悭贪的人内心难得快乐,真正的洒脱在于奉献自己的所作所能。

持戒,主要是指依照戒律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止息恶业、生发善业。联系到生活当中,无非就是自己的行为及思想,要按照高尚的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的言行。佛教对于甚么是真正的道德,有著非常丰富和详细的标准可依,其实戒律就是最好的行为轨范。依止戒律摄受身心,将会是一个至善的人。戒律可以始终让身心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当中,生活的规律化、思想的健康化、行为的高尚化,都是美好幸福人生的基石。人是有逻辑性的,是生活在大的群体当中的,不可能随心所欲,否则便与低级动物没甚么两样了。想要造就气质非凡,并且行为得体的形象,非戒律莫属。

忍辱,就是可以忍受别人无理的行为、言语等。俗话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方能成人所不能成之事。在生活中也需要时时用忍辱去观照每一个细节,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存在著诸多误会及矛盾,仔细想想,佛法是破除对轮回的执著的,甚么都可以放得下,为甚么还会为了甚么事情都与人争执不休呢?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实践起来何尝不是如此啊!忍耐就是可以包容人们的行为,也是高素质有涵养的体现,只有那些粗暴的人才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吵大闹甚至于大动干戈。小时候,长辈经常告诫我,吃亏是福,后来慢慢接触佛法我才更加明白,其实在伤害我们的那些人,也同样在受著烦恼的推动不能自拔,我们更应该生起怜愍之心来帮助那些人们,不应该反生嗔恨,怒骂相加。

精进,是指为了佛道的修行而努力勤快地广学博闻佛陀教法,不放逸自己的行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修学佛法上。精进运用到生活中可以理解为对事物有著不屈不挠的追求和执著精神。世间上没有哪一件事是轻而易举可以办到的。佛也曾经说过“多闻工艺精”,无论是学习、经商、做官,都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所导向的去刻苦钻研,才能有一天成为那个领域的大家名家。细数古今中外,凡是在各自的领域得大成就的人们,无不都经过一番刻骨铭心的努力才达到巅峰。精进钻研的前提,也一定要在身体状况及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量力而行,通过健全而科学的方法作指导,掌握良好的用功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禅定,指自己的心安住在一个善的所缘上,达到一种很稳定的状态。我认为最值得信任类型的人就是性格稳定和做事专一的,那种整天心思漂泊不定的行事风格,必定会一事无成。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专一,只要所选择的行业或者领域,不违反国家法律不违背道德伦理,那都是对社会和大众有用的,或许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岗位与职业。有很多人都心里浮躁,希望自己找到高薪的工作或者想一夜暴富,其实这都是不现实的,无论甚么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的,最好而且最快的成就方式,莫过于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份内事,这样才能在那个事物上积累经验,最终得到实益。还有句话是说,熟能生巧,经常与一个固定的事物打交道,必然会对它了如指掌,工作也不过如此。

智慧,是指对佛法的深入了解,从中获得的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看法,对人生的透视,对善恶因果的深信等等。美好幸福的人生,离不开智慧。智慧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为人处事需要善巧智慧,一个不分好坏、善恶不知的人,没有人喜欢与他交往。智慧不是狡诈,真正的智慧可以化解很多事业及生活中的冲突和误会,我们学习佛陀的智慧也在于解决修行当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是一个多么脆弱无助的人啊。

佛法的圆融在于不死板,佛法之所以广大,在于它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上圣下凡的一切,都在佛法里面,只要我们用智慧去分辨,加以运用,朝著积极的方向,发心为了一切苦难的众生得以解脱,都可以是在弘扬佛法。佛在《金刚经》中教导我们:“一切法,皆是佛法。”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来源于佛法,让我们思维并运用佛法来造就我们的未来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杨绛的百岁感言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

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识人的学问,有好几部书。汉末...

把吃苦当成吃补

人,大多数都喜欢尝甜头,不欢喜吃苦。 其实,人生本味...

生活原本没有痛苦

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一只屎壳...

人生到底为什么而活

问: 人生究竟为什么活著?佛教如何说法? 答: 此名...

七不出八不归,你误解了多少年

年关已过,启程出门工作的人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有一...

人该懒散还是精进

很多人认为现代人之所以心里不安,是因为生活太紧张,...

人的四个存折

第一存折:健康 人们都是渴望成功和快乐的,他们给自...

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

问: 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 仁清...

「唯心净土」的正确含义

这个唯心净土,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在这里往往会...

【推荐】六个方法可以忏除过去和现在所造的罪业

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数的业,逐一受报,什么时候才能成...

拜佛时除了念佛外,可以观想阿弥陀佛光明吗

问: 拜佛的时候,除了听自己念佛的的声音之外,可不可...

凡诸经籍,应如法供养

凡诸经籍,应如法供养 这个经书或这个论藏啊等等,都是...

中国佛教的十大宗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

阿弥陀佛摄受众生的最低标准

《华严经》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种大根器修行净...

住持佛教其责在僧

记得十六年前的今天,我才刚到佛学院来求学。十六个春...

如何能迅速开悟

问: 如何能迅速开悟? 嘎玛仁波切答: 一个人迅速开...

黄念祖老居士: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第一、出离心。 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

外在的鬼不可怕,心中的鬼才可怕

人生在世会有许多苦难、艰辛,但人不是为了受苦来到世...

凡所有相,统统是实相

这个比喻要注意听,开悟的关键、常跟无常这个观念,这...

低下头来看

僧人的鞋子上面,左三个洞右三个洞,为的是让出家人低...

寺院「斋天」有何含义

斋天又名供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