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把「失去」当成习惯

2013/06/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天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担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东方伟大的宗教佛教有“布施”一说,“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婪之心,由不执着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六度”之首,既从迷惑的彼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

佛教是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佛教对于人世太深的人,它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切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中,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布施的重点在于改造思想

所有经典的学习,是改造思考模式。我们尽量养成布施的...

长者子的供养

过去在印度的舍卫城里,有位大富长者的夫人生了一个儿...

华人首富李嘉诚:我是学佛的人

人们发现,在这个世界,谁布施的越多,谁的财富就越广...

不要再「傻傻」地求了

很多人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种有求的心态...

法布施能得三十二种功德

首先讲讲什么是法布施,所谓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比如...

贫生童子的供佛斋僧果报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

施食能为我们带来五种功德

因为因果,生活中不论我们让其他的生命得到一个什么样...

劫盗分财喻

昔日印度经常发生洪灾,各地民不聊生,有些人为了养家...

六种缓解口腔溃疡的水果

1、西瓜 西瓜富含维生素,但不宜多吃,多吃会上火,反...

韦驮菩萨的十大愿

第一愿:修菩萨道愿 世尊。我愿于尔时修菩萨道。修诸苦...

四种排除体内毒素的食物

超级排毒食物有哪些?如今我们吃的东西种类越来越多,...

净土三资粮之如何发愿

云何作愿 世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往生...

学会转念,平复疫情中躁动的心态

好,各位腾讯佛学的网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有因缘...

如何看待现代人的健康

问: 您在各地演讲时,经常谈及身心健康、幸福等问题...

一切诸相都从心所造,都是虚幻的

「一念」之道,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心...

找到一切痛苦的根源

这个地方为什么讲勤修加行呢?古德批注上说:一个菩萨...

迦叶尊者入灭的因缘

世尊灭度了!所有的佛弟子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地悲伤...

今生可能是你无量生命里最美好的一次

阿赖耶识它是怎么样?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推荐】肉食有何危险

肉食有何危险? 爱斯基摩人主要以肉类、脂肪为主,平...

不知道妄想是空的,就很难改变它

《楞严经》就是从今开始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时候你来...

大安法师:讲预测和问灾难是否正修

问: 我们有些同修很喜欢大谈感应,或讲些预知,问灾...

黄豆的营养价值

1、黄豆含蛋白质40%左右,在量和质上均可与动物蛋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