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世俗生活与修行该如何抉择取舍

嘎玛仁波切  2013/08/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世俗琐事——课业、家庭、事业、子女,好还要更好,似乎永远没有止境,在此种生活模式下,如何培养出离心?世俗生活与修行又该如何抉择取舍?

嘎玛仁波切答:其实在这样的生活模式中,要发出离心更容易,修行也有更多机会,因为你在世间上碰到的烦恼挫折太多了。有了烦恼的存在,就会生起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就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利益众生,这就是在修行了。

一般人认为修行一定要找间寺宇、佛堂、法师和坐垫,在这种环境下修修法才叫修行。的确,这种修行比较能约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没有这种条件的环境中,我们就要将自己的心当成道场。如果真能如此,心中就永远有佛、有虔诚、有菩提心存在,任何地方都是道场,所作所为都是在行菩萨道。如果不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的言行永远无法与心灵结合,即使身在道场,心却在外面,也是无法约束自己的心。

只要学会将闻思当中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上,那么所有的生活,就变成了以佛法为指引的修行方法,这时也就不必担心自己是否能进行其它的修行。密法修行中常常说:「把凡夫的身口意,转换成佛的身口意。」凡夫的身体无论处于何地,就将该处转化成佛的道场、佛的净土、佛的坛城。身转了,语转了,心也能这样转,才是让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转换成佛的身口意。所以世俗舍取的转换,就必须先从心做起,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在世间修行就不难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佛法跟世间的生活没有太大关联,甚至是对立而无法兼容并存的事,好像学佛就是要背弃所有世间的一切生活,就只有念佛、剃度出家这一类的事情。以小乘的观念来说,的确是如此,但是以大乘或密乘来说,除非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要不然你的所作所为,都能影响到一群人。

因为人是一种最没有办法独处、感受寂寞的众生,除非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心中充满对佛菩萨的虔诚欢喜之心,能为众生而活以外,大部分的人都是耐不住寂寞的。不单是耐不住寂寞这个因素,要知道,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的作为都与他人相互依赖,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依赖别人的情形之下过着正常的生活。世间上没有人是万能的,大家都有不同的能力范围,也都有需要别人扶持补足的短处。因此,如果有人依赖你,你就有依赖的价值存在,而你的修行也就从别人需要你的地方开始了。

每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出发点是为了脱离轮回,同时具有菩提心,在能力范围内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再将功德回向给众生,就是行菩萨道。如果没有一个佛菩萨能让所有的众生满意,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但是如果要让一群众生满意的话,那就不难。例如,努力求学,可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在家里用心做菜,可以让子女吃得健康,精神饱满,快快乐乐地去上学;用心照顾家庭,可以让家庭幸福美满;在工作上努力的付出,可以让事业有所成就。

若是连这样也无法做到时,就好好吃一餐,因为佛陀说一个人体内有八万四千个众生,这还只是讲大的众生,小的众生可能就不计其数了。所以,如果没有太大的能力作布施帮助别人,总可以让自己渴了喝水解渴,饿了饱食一餐;让自己三餐吃得饱,肚子里几亿的众生,都因为你的付出而得到满足,得到你布施的功德,这种功德也是无边呀!

所以,密法里面才有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自己没有能力供养所有佛菩萨的话,就观想所有的佛菩萨安住在喉咙当中,将食物先供养他们,如此一来,自己饱了,佛菩萨也供养了,这种供养方式,绝对没有任何困难。

所以做任何事要学会转换心态,要思惟我的出离心是为了脱离轮回,因为要脱离轮回,所以要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要利益众生,因为我有能力利益众生,所以要脱离轮回也就不难了。做任何事都要先培养这种自信心来肯定自己,再自我期许而努力付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不退心

过去有一个人,虽然没有人开示他,但因为受世事的折磨...

如何用佛法来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个方法:以慈悲心来开启快乐的源泉。 很多时候,我...

大乘佛法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

问: 为什么说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药? 明贤法师答...

佛教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问: 佛教的存在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济群法师...

益西彭措堪布:谈谈熟溜病的对治

念《普贤行愿品》是很多人的功课,而且每次上课的前后...

击败他人千次,不如击败自己一次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改过确实对一个人的...

达真堪布:哪种布施和供养才是最重要的

供养有很多种,但是法供养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对上师...

念佛如何做到一心不乱

问: 念佛不能专心,不能够做到一心不乱,怎么办? 大...

什么样的布施能成就广大功德

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 前面是...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是我们出家人的自恣日。佛陀规定...

因最初多闻之力而成就菩提

问: 祖佛大意,贵在心行;采义徇文,只益戏论。所以文...

佛教七七追荐的由来和规矩

我国最早为亡者做七的记录,始于北魏。《北史外戚传》...

任你有多大能耐,也留不住这三样东西

《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

【推荐】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

进寺庙求姻缘行吗

问: 阿弥陀佛!法师您好,弟子虚度人生37年,姻缘上...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 第一个要素就是...

宣化上人:毁谤三宝、口犯四恶堕耕舌地狱

有一种地狱,叫耕舌地狱。什么叫耕舌地狱呢?人死了,...

太子刷护经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与千二百比丘,菩萨万二千人...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第一篇 四大菩萨与阿罗汉 其一 中国四大菩萨 中国佛教...

清代高僧彻悟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我们要介绍给大家的是,净土...

不是任何善良都是好事

很多年前,我曾到泰国缅甸的金三角地带,那里以前是种...

佛教与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内部结构、基本性质和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