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谈感应

2013/08/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谈感应

有些初入佛门的人对佛理的追求远不及对感应的追求。那到底什么是感应呢?简而言之,此处有感,彼处有应。对于修行人而言,此处有感是指恭敬心、诚敬心到了,发自内心的,是真真的有感而发,彼处因真感而真应,应就是答应、回应、响应。

以前跟随师父的时候,我常问这样的问题,佛菩萨既然慈悲,为了让众生起信,他们为啥不在空中示现,这样大家就都信佛了。师父回答:佛菩萨恒顺众生,你真心不到,佛菩萨不会强求的。叶公好龙,结果龙真的现身的时候,叶公却跑了。龙虽然是天上的,可智慧毕竟差了点,不知道叶公不是真心的。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真心到不到,佛菩萨自然清楚,就算真心到了,也要看机缘到不到。记得我一次在云居山打禅七的时候,当时啥都不懂,功夫也不大会用,就是死扛,硬憋,所以就容易上火。等开静的时候,跑到寮房弄水喝,可惜太烫,看见旁边一大袋子南丰蜜桔。当时就我一个人,可是自己知道一些因果戒律的,特别是寺院的东西,不与取就是盗僧祇物,罪过很大的,忍了忍,没有拿。喝一口开水,看看蜜桔,看看蜜桔,喝一口开水,我估计此事当时也只有护法神知道吧。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天下山的时候,师父顺手把我昨天看的那一大袋子蜜桔全给我了。像这样的事,自己就不知不觉认为是感应。其实无论是巧合还是感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云居山得到了佛法,这件事只不过是中间一段有意思的小插曲。

要让人信服感应的真实存在,可以提起佛教没有传到中国的时候,得孔子心法的曾子的一次感人的感应。这是二十四孝的故事,曾子为了照顾眼盲的母亲,所以不去做官,就在家中靠卖柴侍奉母亲。一次他上山砍柴的时候,他的几个朋友来看他。曾子的母亲想让儿子赶快回来,当然了,那时没有手机,情急之下,她咬了自己手指一下,希望儿子能感应到。这时在山上的曾子突然感到心中一阵痛,于是心中放不下,想到母亲眼睛失明,怕母亲出事,所以背着柴赶紧地回家看看,等他回家自然也就知道心痛的原因了。还有就是情人之间的感应,热恋中,彼此都心专注一境,每每有感应也都是心的妙用,不足为怪。

母子感应,情人感应都是这样的真实不虚,更何况我们与佛菩萨了,关键在于我们的至诚心够不够,恭敬心够不够,孔子讲:祭神如神在。我常常这样检讨自己,我念佛,有佛在吗?心中真的有佛菩萨吗?念念有没有系念西方?一检查就很惭愧了,不敢说自己多有修行了,古人讲:历境验心,我这里还没有遇到什么境呢,自己就乱了。印祖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至今,我跟师父有八年的缘分了,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的一个简单举动让我很震撼,到现在都如同在眼前:他拿法宝给我的时候,先是放在自己头上顶礼一下,再给我。师父是有恭敬心的人,所以他的修持很好。

或许有人要挑刺了,修行的恭敬心有那么重要吗?见佛见自性,就要对三宝恭敬吗?离了三宝我就不能觉悟吗?这样的让我对你恭敬,你是不是有啥企图啊?其实,有这些疑问的都是我慢心的体现,现在流行这样的话:要想有钱,首先要认识有钱的人,跟有钱的人交朋友,然后你自己就会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去赚钱,最后你也会成为有钱人。我觉得这个道理和要有至诚心,恭敬心是一样的,佛是觉者,功德圆满,其功德里就有恭敬心,至诚心,我们要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往生之路,就必须要发起具有功德的心,自然就容易和佛菩萨感应道交了。

所以,我以为不必问感应,只要问自己念佛有没有至诚心,对三宝有没有恭敬心。现在佛教圈子里,动不动谈感应,实在是令人堪忧,本来感应也是让人起信的一种方式,可是现在,大家不在自己心地上下功夫,老是向外求,实在是不吉祥的。

一位师兄放生,第二天做成了一笔大生意,他很激动地说,放生真好,放生我生意就成功了。我就劝他,此果(生意成)未必是彼因(放生),或可能是前因,并且,放生或者做其他的功德,都是让我们去培养自己的善根,培养自己的菩提心,增加自己的道粮,佛具足一切功德,我们这样做功德也算是常随佛学,所以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必须做的,而且是应该做的。同时,作为世间人,希望一些福报也是正常的,我们可以祈求“现世之内,五福重增,他报之中,二严克备”,但是千万不要妄谈感应,错认因果,像这些因果感应也只有佛菩萨清楚,我们凡夫不清楚,动辄乱认因果(仿佛因果这家店面是自家开的,因果都是自己说的算),则容易犯下大妄语戒(未证言证,就是你的证量没到,说出话却是超出你的证量的话,同时让别人认为这就是你的证量,以此诓骗众生,炫耀自己,那么地狱就有份了)。不光是藏地佛教是这样要求的,近代汉地高僧印祖也教导我们,不要向人炫耀感应,要说只能对一个人说,那就是你的善知识,跟他印证你的境界或感应。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为何念佛人要到临终时,才能见佛来迎呢

问: 佛是无处不在的,那为什么念佛人要到临终往生之时...

星云大师亲述韦陀菩萨显灵救人的奇迹

星云大师说:我向来不喜欢讲神通,但我相信神迹是有的...

佛教怎样看待神通异能

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

圣安法师与虚云老和尚朝山奇事

那年从峨眉山跟随虚云老和尚时我十五岁,一心想跟他老...

李恒钺《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前言 今天来讲此题的目的,是以学科学的头脑来观察分...

浅说佛教基本的正信与迷信

网友:《正信的佛教》里写佛教徒是无神论者!还写泥塑...

外婆的往生纪实

我的外婆刘秀芝,山东省烟台人,今年93岁。外婆性格好...

念佛一定是有感应的

念佛一定是有感应的。感是我们信愿持名为能感之机,应...

抢到头香福报就大吗

在中国逢年过节拜佛求佛的人特别多,很多人都喜欢到寺...

修楞严经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对错

这个地方讲如实不空义,这个讲作用。 中间无实性,是故...

经书怎样摆放才如法

佛经是指佛像三藏(经、律、论)中的经藏。经藏通常是...

内魔不生 外魔不起

佛陀对于我们的劝诫,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你一旦要...

六种女性的不同性格特点

人有男女之别,男女之间除了身体上的构造不同,心理、...

怎样从生活中落实看破放下

问: 师父慈悲,弟子不知怎样从生活中落实看破放下,...

父母恩德昊天罔极

第一是养育、教育恩。 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父母还有养...

袁宏道以神力摄引弟弟神游净土

明朝的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是湖北公安人。他...

五阴身不可以离开法身,法身也不能离开五阴身

如果如来的清净法身与五阴身不异,就是两个是平等的,...

吝啬鬼伊利沙

有一个人名叫伊利沙,富有万贯家财。但他生性吝啬,从...

不做神仙求往生的昙鸾大师

【原文】 昙鸾,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鸾欣然自得,以...

圣严法师:爱情为什么会变的这样恐怖?

问: 有的人和情人分手,会带着刀子去谈判,想要杀人...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不...

经常做很多梦,如何念佛才能安眠

问: 法师,经常做很多梦,是不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妄念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