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知足少欲的功德

索达吉堪布  2013/11/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知足少欲的功德

何人稍财能知足,彼者财富用不尽,

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临痛苦如雨水。

任何一个人,稍微得到一点钱财就能知足的话,那么他的财富就多得享用不尽。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财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样恒时连绵不断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了知足少欲的功德:“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一个立志于修道的人,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如果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自己吃不好,穿不暖,那么他的心志已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又何谈修行呢?修德求道,必须要具足磐石般坚定的意志,一旦对外界事物生起羡慕的念头,就会陷入贪婪的境地。治国安邦也必须具足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一旦贪欲炽盛,便会坠入危险的深渊,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就很难实现。不知满足的人拥有再多的财产,也不会觉得自己富裕。以前的阿匿转轮王就是这样,他已拥有整个四大部洲的财产,但还是觉得自己很穷,终于在这种痛苦煎熬中死去。

俗话说:“贫有贫苦,富有富苦,世间诸人皆是苦。”言下之意,无论富贵与贫贱,若人没有一个满足的心,就都会感受痛苦,当然安乐的本身也不是完全建立在财产方面的。天津某家商场一件衣服售价竟达二万多元,想买而买不起的人心里肯定很痛苦;有能力购买的人买了也未见得很快乐,因为他一辈子不可能仅穿这一件衣服,始终要换,而新换的档次也不能亚于这件,就算是拥有一百万资财的富豪,若天天更换如此昂贵的服饰,也定会叫苦不迭的。

少欲知足的行人应该象章巴聪仁波切那样思维:“弃舍现世五欲不贪著眼前的享受为最好的布施;所作皆为有情即是最好的饶益众生;于何境皆能满足者乃最好的富翁;至何处都能适应即最好的家乡;于何地都能安睡乃最好的寝室;修证产生厌离朋友之心就得到了最好的朋友;修行能坚持到底就是最好的男子汉;能得自在即是最好的精进;心不随贪嗔之势而转为最好的悲心;不起非理作意就是最好的持戒;心具修证就是最好的空行摄持。”大德杰确巴也说:“心里没有负担的快乐是无比的,不作无意义之事的顺利是无比的,心无所求地坦然而住之利益更是无比。”

末法时代,一些修行人日益富裕,但常常却因心不知足而使烦恼猛增,此时若能将财富转为道用,观其如梦如幻无实意而舍弃对它的执著,随力将自己的有漏资财上供三宝、下施众生才可得到最究竟的安乐。不知足也不懂得正确使用财产的人已被贪婪的铁镣所系缚,在无穷尽的追求财富中,愚人会感受很多痛苦,就象秋天的雨水般连绵不断。故当以仲敦巴格西的警句加以约束:“我今求解脱,无须利敬缚。”

漂泊轮回诸众生,昼夜拼命求财富,

知足之士虽得财,亦如菩萨施他众。

施舍一切圆施度,若起嗔恚增安忍,

人足亦可随喜故,布施修法之根本。

无始以来于轮回中漂泊流转的众生,夜以继日地拼掉性命为钱财奔忙。知足少欲的人虽然得到钱财,却象菩萨那样施舍给他人。施舍一切财物圆满布施的功德后,别人若对他起嗔恚之心,反而能使他增上安忍度。当受施者感到满足时,他也随之生喜,是故广行布施是一切修法的根本。

“诸众生”本来是指在六道中流转的一切有情,在此主要讲人类。因为求财与布施是智慧的人类所做之行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于滚滚红尘中忙碌的世间人,已将之淋漓尽述。置身繁华的市场,看一看起早摸黑做生意的商贩;到农村观一观辛勤耕耘的农夫;去工厂瞧一瞧聚精会神操纵机器的工人们,当知如是的勤苦和辛劳,大部分是为了积累一些财产,使生活过得更舒适。他们如此勤奋求财,倘若无有前世的福报作铺垫,则只能是劳无所得。

了知此理,那些通过劳动但却未获得财富的人也就不要怨天尤人、大呼不平了。比如春天未曾下种的农夫,纵然每天都在田里辛苦劳作,到了秋天仍然不会得到自己所欲的果实,这能怪老天不公吗?不仅是人类,且连旁生蝼蚁也无时无刻不在为财食奔波。如空中匆匆飞行的小鸟,黑暗下冒着生命危险东张西望的老鼠……若人除了求钱取财之外什么善事也不做,懵懵懂懂地虚度人生,这与畜牲有什么差别呢?已得人身而不修行佛法,不为众生和自己做究竟有利之事,真有如往诣宝洲之人而空手返回一般,实诚可悲。

知足少欲的智者和大德高僧们对财产无有贪求,但因他们深厚的福德因缘所致,财富往往不求自得。在得到财产之后,他们就会象登地菩萨那样将之布施给一切众生,他们所施甚广,包括内身外物、正法甘露以及善根功德尽数奉出。依此善举终将圆满布施度,即可名副其实的荣称登地菩萨。现代人有的误持一种观念,认为有财产才能布施,而贫苦的人就永远没有布施的机会了,孰不知布施并非完全建立在财富之上,有无舍心才是至关重要。

有的人对圆满布施度的界限模糊不清,以为要解除一切众生的贫苦才算圆满。寂天菩萨说:“若除众生贫,始成施度者,今犹见饥者,昔佛云何成?”又云:“心乐于众生,生财与果德,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所以布施圆满是指心能舍一切,而不是在外境上安立——所谓消除一切众生贫苦才算施度圆满。

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在布施之时,有些受施者非但不满足,反而会生起嗔恨或嫉妒之心,以致百般刁难。佛在因地行布施度时,常常遭致恶劣者的猜忌与陷害。久远劫前,提婆达多曾为天帝,因不忍菩萨行施的功德广大,故极尽险恶计谋之能事。他多次变化,先由乞讨银钱,进而讨要国家。在菩萨失国后,还两度讨去马车,继而又厚颜逼债,使菩萨陷入困境,最后又采用偷盗、杀戮、嫁祸于人的手段,欲置菩萨于死地。然而终究恶人报应昭然、天地称快。菩萨以神通力观察,明知天帝作恶而悯然不报,令人肃然起敬。如是菩萨在圆满布施度的同时也积累并增上了安忍的功德。

另一种人在得到惠施后会感到满足,因为满足高兴的心情容易生起善心,复对恩人满怀感激之情,并为之祈愿祝福。这一念善心的功德和加持也是不可思议的,为此,菩萨会随喜这份善心,以受施者的欢喜为自己的欢乐。如是以随喜心,菩萨便于无勤中又增上了善业功德。《汇集经》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因此佛说布施是修习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最方便易行而能得大福德的殊妙法门,并且也是菩萨六度万行,究竟成佛的第一因。所以,依靠布施行者非但不堕恶趣,且能得到善趣暂时的安乐乃至究竟解脱轮回的无上大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欢喜心快乐做功德》

有的人会疑惑,做义工的「功德」,究竟可以让人得到什...

供灯的功德利益与仪轨

供灯之功德利益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

做了这个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

五大心咒专破天魔外道的一切咒术

叱陀你、阿迦啰、蜜唎柱、般唎怛啰耶、儜揭唎。 这五句...

昌臻法师《八关斋戒的意义与功德利益》

(一)八关斋戒的意义和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降伏烦恼应从少欲知足做起

1、降伏烦恼应从少欲知足做起,过度的欲望会导向贪婪...

楞严咒的功德

佛说《楞严经》,其因缘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

如本法师:守口业的果报

口业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限量的,其果报美好难思...

修行就要断欲去爱吗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自私的缘故。为什么会有自私...

恶口一言,角长头上;伤人一语,尾生臀际

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讲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

女性九种异常不可不防

现代女性需要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疲于工作之余还得忧...

别人与你谈论是非,该如何对待

某某师到客堂来,常常一坐就开始论人众是非,且往往耗...

嫉妒别人只会害了自己

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这个给别人。比如,想发财,就...

善太郎的故事

日本有个善太郎,这个人是修净土的,专念阿弥陀佛,他...

海涛法师《佛陀的格言》

一 1.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2.不嫉妒、不贪婪、...

谨记这三字,才能兴家立业得人脉

曾国藩家书中有这样的三个醒目大字:奢、逸、骄。 他将...

当妄心杂乱之顷,念佛自然随念寂静

净土之为教,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

华人首富李嘉诚:我是学佛的人

人们发现,在这个世界,谁布施的越多,谁的财富就越广...

供养正法法师等于供养十方诸佛吗

问: 请问师父,有人说,供养弘扬正法的法师,这个功...

该让的让过,福报在后面

在电影院排队买票,我前面是一对年轻恋人,刚排到他们...

合十的意义

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

事必躬亲成就不了大事

问: 领导是门艺术。如果弟子做事不积极,让他做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