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学佛应有的态度与认识

2013/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学佛应有的态度与认识

一、深信因果,恭敬得益

印光大师:“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份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学佛要深信因果,明因果之理。不论是“如来成正觉”,或者是“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外。《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果也。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此罪障消灭,再努力修善积功累德,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种恶因,欲冀望不受恶果,譬如烈日下影之随身,虽欲逃避身影,徒劳奔驰,毫无帮助。无知之人,稍作小善,即望大福报;一遇逆境,稍有不如意,便说:“作善反而遭殃,无有因果”,从此萌生退心。

二、一门深入,福慧双修

“修福更要修慧、修净土”。修福当从断恶修善做起,在道场做义工,必须保持清净心,以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为目标,不要贪求福报。工作人员更不能有“我给你修福报的机会”的想法来看待义工。减少、断除烦恼就是修慧,弘一大师云:“欲除烦恼先忘我”。修行不离生活,必须从忘我开始。舍小我乃至无私无我,是断除烦恼、破除我执、修学戒定慧的无上妙方。如能再以“真诚、清净、慈悲”的心来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圆满的福慧双修了。

《印祖文钞》中提及:“念佛之人当吃长素以长养慈悲心,致祥和。如或不能断荤,宜食三净肉及早斋,切勿杀生,尤其是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常杀生,其家变成杀场,冤鬼常聚,不吉祥大矣。”

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就是将业因果报的道理说清楚,把利害讲明白,然后再将断恶修善的方法,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此而已。真正要做,一定要靠自己,佛菩萨不能代替我们做。

听经闻法,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从不间断的学习中体会领悟,并努力做到“解行相应”,日久功深才能产生作用,降服习气,功夫才容易成就。

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行其余。”这是我们听经、研教应有的态度。听经研教,人人根性不同,往往各有领会,心得不尽相同;也不免各有所疑,疑为大病,不可因疑而对佛失去信心,更不可因疑而误了正行。故应暂时搁置、保留有疑之处,实践、力行正确无疑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修学态度,他日遇到“明师”,或者自己修学的境界提升了,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法照入竹林寺传》中,文殊菩萨告法照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一份恭敬,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菩萨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清楚分明,勿令空过。佛号从心起,声从口出,又从耳入,相续不断。稍有妄念,即收心念佛,摄耳谛听,不令妄念相续。一切杂念自然渐渐消灭,功夫自然得力。

弘一大师警训:“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茫茫苦海,言之痛心。”谨录《龙舒净土文》备说以供参考:

“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何为夜备,灯烛床褥。何为寒备,衿裘炭薪。何为去备,福慧净土。”

《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是指听经闻法,善根是相信佛法,福德是真正去做,如法修行。三者具足,方能得佛法全部利益。

三、忘我修身,抉择法门

老子云:“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可见“身见”为患之大,我执不可不破!

凡夫所以出不了三界,为有“我”字横在心头。大乘法门之妙,在于把“我”大而化之,起心动念只想众生,不想自己,教你不要在“我”上著想。扩大心量,我见、我相、我执自然化掉。

学佛当求心安理得。因为理得(理明了),所以心安。

印光大师劝初学佛的人,要先念《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更劝一切学佛人“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无非是找自己的毛病而已,像照镜子般找出自己的污垢。

修行要在心地上下功夫,修行不是修出一张伶牙利口,儒家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

修行之首要便是选择法门。选择法门应从契理、契机入手。古德赞叹《华严经》为根本法轮,是成佛的最上乘法门。《华严经》的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足见极乐世界是修行最圆满、最究竟的皈依处。

期盼四众同修,尤其是净业学人“深体斯旨”,方不辜负弥陀本愿,祖师深心。

四、结语

弘一大师提醒修行人:“功过不能相抵,才符合因果的道理。”否则曾作大善者,再作恶也可以不遭报应,现在作坏事,只要以后作善事来弥补,就可以抵销。这是错乱因果,是错误的知见。修行人断恶,是后不再造,要断恶因、恶缘;修善则是修善因、善缘。如此才能积功累德,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星云大师《佛教的物质生活》

(一)从《阿弥陀经》里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

为何把佛、法、僧称为宝

佛宝、法宝、僧宝称之为宝,略有六义:一希有义,二离...

【推荐】他善根强跳得过去,你不一定跳得过去

修行有常法跟特殊的个案。我们的确看到很多特殊个案不...

宣化上人:为什么人有贫贱和尊贵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尊贵的人?又有下贱的人?是什么原...

因果业报

有一位婆罗门长者,家财万贯,只有一个儿子,年满二十...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

学佛就是把心顾好

假使心没有顾好,任它自赞毁他,就会堕三恶趣中。什么...

鸯掘摩的身心考验

作恶多端且杀生无数的鸯掘摩,在皈依佛门、加入比丘群...

听经闻法的四种功德

佛经中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

人相貌千差万别的原因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长相一样的...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众生由于妄想执著,起惑造业,岂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

不悲观不沮丧,危机就会成为转机

不悲观、不沮丧,生命中的危机就会成为转机。 有个朋...

见坏法者能呵责,当知是人真佛子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信仰者陷入了一个误区,什么样...

出生食的由来

出生食,也就是施给众生食。于进食之时,从应量器中取...

不要用修行来伤你的心

第一点,修行不应该有时间性。 不要把它当工作,有上...

亲友和怨敌都是无常变迁的

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

信愿持名,如何强化信愿

问: 信愿持名,如何强化信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一门...

海涛法师《省思智语》

一 1.努力培养良善的心地与睿智的行为,而不要轻易与...

【推荐】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净土宗的道理是他力门、果地教,整体而言,净土法门修...

人生的意义

○ 人生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性格;不是成功而是价值...

保持正觉,自净其意

学诚法师有一段话,在这边给大家分享一下他老人家的智...

五种可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