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2013/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阴阳相隔的痛苦。在监护室里的病人只能靠输液和呼吸机苟延残喘,可以说是朝不保夕,命若悬丝。面对至亲的离去,家属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于是便苦苦哀求医生,不管用什么办法,哪怕是动用“十八般武艺”,也要对死者进行抢救。主治医生明知抢救无望,因为病人的心跳已停,心电图呈直线,脑电图平直,瞳孔固定,无对光反射,无自主呼吸,总之可确认为死亡。但由于家属强烈要求,同时也为了避免医疗上的纷争,于是便在形式上做一些无用功的抢救,来安慰家属。但一切都是徒然。

家属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时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对待。

死者就这样被无谓的抢救折腾,这种濒死前的抢救,一方面耗费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有违医学伦理。最让人痛心的是病人不能善终,令人扼腕叹息。于是,基于临终关怀的考虑,我们将从医学伦理的角度来探讨“临终三要”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让逝者安详往生,让生者理性对待生命的无常。

生死事大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一位哲学家写道:“生就意味着死。”这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向死的转化。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古代思想家李翱也认为,死的问题不必研究,人应该“原其始而反其终,则可以尽其生之道。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自通矣”。可见古往今来,生死问题都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浩瀚宇宙,芸芸众生,生老病死,每个人都在所难免,“但愿人长久”只是人的一种希冀和祝愿。

四大分离

《饬终津梁》有句话,说:“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分裂,就如活龟脱壳,其临床表现为脉搏微弱甚至测不到,呼吸困难呈浅快或深慢的所谓“潮式呼吸”,喉部出现哮吼声。以循环障碍为主的表现状态为:面色苍白,角膜失去光泽,鼻翼扇动,喉间有痰鸣音,神志不清,出冷汗,四肢厥冷无力。最后肌肉松弛,大小便失禁,血压测不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进入临床死亡阶段。

寿暖识共

在医院病终的病人,医护人员首先会对其做好尸体料理的准备工作,他们会说服死者家属不要在病房大声啼哭,以免影响其他人的情绪;然后撤去盖被,给死者穿好衣服;再用被单包裹尸体。包裹尸体时,以被单两端盖好头脚,两边整齐地包紧,用绷带束紧肩、腰、小腿部分,然后送至太平间。一般人在死后3~6小时之后,腐败菌在尸体内大量繁殖,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腐败气体,使肠管胀气。由于人的死亡是个过程,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至一小时或更久,从呼吸、心跳停止,发展到脑、心、肺的细胞组织死亡,尚需经过一定的时间。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约5~6分钟,首先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其他系统组织对缺氧耐受性较中枢系统强,有时可维持数小时,有的可维持数天。如临床死亡后数小时心房肌仍有收缩功能,胃肠仍可见到蠕动等。

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和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临终舟楫》中提到:“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五识次第后来。及其死也,亦此八识其去最后,余此次第先去。”并说:“至人死气断之后,彼(阿赖耶识)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有一处稍暖,彼此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有一处稍触著,则即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暖,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

正因为人的死亡是个缓慢的过程,故印光法师在《临终三要》苦口婆心地告诫说:“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因为“病人终亡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

善巧开导

在实际生活中,家庭的不幸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成员身上。家庭中如有任何一人即将面临死亡,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幸的事,因此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给予临终的安慰和关怀。如少年临终病人情绪极不稳定,一旦病情加重面临死亡的时候就容易发生焦虑、恐惧、绝望的心里感受,因为很多青少年认为死亡离自己很远,但“黄泉路上无老少”。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一旦患病病情发展易趋向严重,并且复杂多变。当患者进入临终期,身心日益衰竭,恢复健康已毫无希望,精神和肉体上忍受着双重折磨,心里感受以忧郁、绝望为主要特征,并且往往有自杀的念头出现。

在此时佛法却能给予极大的帮助和安慰。《临终三要》提到要“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生一念系恋之心。”因为“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所以对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信佛念佛的人是庆幸的,因为佛法让我们能坦然面对生命的无常,能让我们生无愧于人,死往生极乐。但愿不信的人幡然醒悟,不再沉沦,乘佛愿力,恳切念佛,离娑婆登极乐,岂不美事幸事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因为有此三件觉悟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不想念佛,烦躁不安该怎么办

问: 不想念佛,烦躁不安,身口意各方面都守不住,怎...

以祖师正确的知见做后盾

蕅益大师会特别强调往生的条件: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

念佛能洗掉犯戒过失,是否就可以放心犯戒呢

有人认为:既然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把以前所录的犯戒的影...

净土宗简易而圆顿,如暗夜璀璨莹彻的明珠

21世纪是科技与市场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人们对精神故...

净土法门是了生死之大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

净土得遇之难

佛化众生,随机所感,唯众生善根深厚,方能感动佛陀诞...

【推荐】世间上什么寿命最长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 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

生病的时候要修持这个法

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 既然生病的时候要去看病、吃药,那...

广钦老和尚的念佛开示

下午,老和尚在大殿外乘凉,传某师请示师父有关带业往...

天台宗的判教为何受到历代修学者的重视

在中国佛教一千五百年历史当中,影响佛教最深也最受欢...

肉食百害而无一益

1.动物被宰杀时,极端的恐惧、痛苦、愤恨、挣扎,使其...

什么是幸福,幸福之后做什么

什么是幸福 古人造字时,幸字上方是土,幸福的第一要素...

十种礼佛方法

今课要讲的,是拜佛的心态。身体端正,心恭敬专注。身...

全真在妄,所有真实功德就在妄想当中

蕅益大师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就是说我们...

能去极乐世界,你还有什么舍不得的

只要能到极乐世界,将来一定可以得到不退转,但是最好...

素食婚宴渐成时尚新潮流

周末要去参加朋友的婚宴。2011年,如果你周末想请人吃...

真正能往生的人为何寥寥无几

问: 现在全国有很多居士在念佛求往生,为什么真正能...

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

菩提是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

梦参老和尚自述

我从小就不服管,有叛逆性格,十三岁时小学没毕业,由...

磨砖不能成镜,打坐又怎么会作佛呢

什么叫理观的智慧?我们先讲一段禅宗的公案再来说明。...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此时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