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天台宗的判教为何受到历代修学者的重视

净界法师  2019/02/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天台宗的判教为何受到历代修学者的重视

在中国佛教一千五百年历史当中,影响佛教最深也最受欢迎的,就是天台宗的判教。为什么天台宗的判教受到中国历代修学者的重视呢?我个人觉得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它精准的条理化。

智者大师用三种条理来整理佛陀一代时教。第一,他从教理的浅深次第。开出了藏、通、别、圆,让你知道佛陀的教法,从浅深来说是可以做四种归纳。

第二,从佛陀的表达方式。同样一个道理,佛陀可以直接地表达,也可以婉转地表达,开出了顿、渐、秘密、不定。佛陀说法的方式也是个关键。

第三,佛陀说法的时机。佛陀为什么这个时候说这个法、那个时候说那个法,它前后的次第,就是五时的判释。

智者大师从佛陀的教法当中建立了三种条理,从说法的浅深、说法的方式、跟说法的时机建立一个立体的空间。我们从智者大师的三种条理可以隐约地知道,佛陀说法是有轨则跟章法的,在这三种轨则当中,个人的定位在哪里,你很快就知道你应该怎么走了。这是智者大师判教的第一个特点,精准地掌控了佛陀的三大条理。

第二个,就是它的生活化。

有些教法的修学偏重在静中修,就是在佛堂可以修学,但是离开佛堂就不一定能用得上功。但智者大师他的判教、他的教观,能够让你把佛堂的修学跟日常生活的历练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他能够把坐中修跟历缘对境修做一个整合。

我们看了天台教观就知道,这是它高明的地方。因为我们一天当中在佛堂的时间少,在佛堂以外跟六尘接触的这些人事历练的时间多,所以怎样把佛堂内跟佛堂外做一个整合,就变成关键了。能够把高深微妙的佛法跟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是它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把佛法简单化。

他认为,所有的法门,只要抓住一个核心思想就好了,就是你一念明了的心。你跟外境接触时当下是什么心态,很关键!天台宗是历代的祖师当中唯一提出观心法门的。它认为外境太广、佛法太高,但是心是你最能掌控的。

天台的教观,它具足三大特色:条理化、生活化、简单化,所以在智者大师判教以后,经过一千五百多年历久不衰。

我们今天寿命有限,佛法无穷,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把佛法读过一遍。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了天台教观的判教轨则,就能够整理出一套佛陀说法的章法,我们可以让佛陀的功德重新出现。即便你生长在末法时代,也等同于正法时代。

如果懂得天台宗这个系统的操作,你可以让佛陀还原,就像是跟佛陀出世一样,可以挽救末法时代有法无人的过失。你不太需要什么善知识了,这条路前面应该怎么走,哪一个地方要转弯,哪一个地方可以休息,哪一个地方应该要怎么样,你都清清楚楚。可以自利,也可以用这一套系统来引导别人修学。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佛法都学过,但是我们可以掌握佛法的轨则,就是我们学的天台教观的判教。你掌握这个轨则,很快就能知道你现在遇到障碍应该怎么办。是直接冲过去,还是退下来,然后再转个弯,它有很多的善巧。也就是说,我们学习天台教观,可以让自己清楚地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法。

《天台教观纲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念佛修行会使人消极吗

现在很多人对净土法门并不是太了解,看到净业行人,念...

礼佛的三个重要的意义

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

为何吃肉是杀生犯戒,而吃蔬菜水果却不算呢

网友: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可为什么吃肉是杀生犯...

学佛前要先研究三个问题

讲到学佛这件事,先要研究;欲研究,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因家庭不如意而想出家可以吗

家,其实就是道场;家,也是真正好用功的地方。可是很...

海涛法师《关于皈依与律仪的问答》

1.三皈依以后,若有响应五戒的承诺,是不是代表已经受...

星云大师《感应的原理》

有个信佛的老太太早晚课都按时做的,也回向给众生,自...

为何寺院大门叫「山门」或「三门」

山门又作三门,乃大乘佛教及丛林之象征。本义为寺院正...

【推荐】男女间交往须知

现代男女在交往异性朋友,乃至于随着感情的加深而相互...

先修善良,再修空法

现在我有一个习惯,每次有人来要皈依三宝,特别是那些...

日常生活中的解毒食物

绿豆 祖国医学认为,绿豆性味甘寒,解金石、砒霜、草...

众生易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

遥指海东新月上,后世的禅宗,把祖师悟道的故事编集为...

吃药消毒是不是杀生

问: 我是香港中文大学通讯工程系的。请问,传统的生...

具大慈心布施,如是福利最不思议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

报父母养育恩德,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天性

孝道在我们中国固有文化中,是极为重视的一种德行,所...

慧律心语

◆人因怕死而祈求长生不老,怕容貌改变而浓妆艳抹,因...

不拔眼中钉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碰了钉子,所谓「眼中钉」,要不要恨...

圣严法师:苦与乐只是主观的感受

行菩萨道的人,心中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也不计较自...

解生死无常,不被境界所转

在《法句经》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比丘出家...

妙祥法师:放生的好处

放生得生,你放别人生,别人就放你的生;你救别人命,...

赞佛及说法的十种功德果报

一、赞叹佛的功德,使一切众生都能听闻(因心及愿力)...

佛经不可不读

原文: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