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化贪婪为恬淡

郑石岩  2014/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化贪婪为恬淡

贪婪是一种饥渴的心态,它的本质是不安,在心理上患了贪婪的人,永远不知道满足是什么。他不停地向外追求和占有,把生活当做追逐的手段。贪婪者最明显的行为特质是囤积,他不停地盘算追求更多的东西好据为已有,所以他的潜意识里有著严重的匮乏感。

在佛教的教理中,饿鬼是指一个人生活在强烈的渴求动机之下,以致他的生活变成一种挣扎和病态。饿鬼一词的梵语是Preta,它是指一种爬虫类动物,生性很像中国代传说中的饕餮。它的食量很大,吃了东西之后,肚子就变得更大而食量随之大增。于是它吃得愈多,也就愈感到饥饿,永远吃不饱,佛家用这种动物的名称来表示贪婪,确实非常生动。

贪婪的人,他们像是紧紧地握著双手,舍不得放下他追逐得来的东西。正因如此,他们显得非常吝啬,生活态度上也就变得拘泥,没有创意。

贪婪并不一定是贪图名种财富,有时也表现在对事务过分追求完美上。十全十美的标准,使他们变得批评挑剔,对别人和自己显得异常苛刻。于是看不惯的事情太多,心理压力增加,生活得一点快乐也没有。他们会把生活变为负担,在轻视别人的草率中,更突显了自己无法容忍的狭隘气度。

贪婪也表现在渴求别人的重视与赞美上,这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大头病”。他不停地追逐别人的掌声、羡慕和肯定。活在别人掌声中的人,总是害怕别人的批评。他们乞讨别人说他好,赞美他能干。最后,他被迫不断向外追求,放弃自我肯定,而变得疲惫不堪。

贪婪引发了六根、六尘和六识的执著和烦恼。只有放下贪婪,才可能从许多桎梏中解脱出来。

什么叫做放下呢?是否百物不思就是放下呢?禅家告诉我们,真正的放下是恬淡,是“于相而离相”。当我们懂得知足时,一切贪婪和苦闷自然消退;当我们知道布施和跟别人分享时,自己也觉得丰足;当我们不与别人比较的时候,高下竞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放下贪婪化为恬淡,是解脱烦恼和苦闷的第一法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无贪心的布施最殊胜

布施中,无贪心是最为殊胜的。比如你为了求平安、求健...

有四种供养因缘,使僧众心生贪爱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开示...

用「大贪」化解烦恼

产生烦恼的贪是什么?比如对孩子。孩子的学习不好,我...

在爱欲的执着中,不断辛苦追逐无有厌足

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阿难尊...

守财奴的感悟

有一个守财奴,非常吝啬,从不曾布施过一毛钱。他对自...

看着是幸福,其实是灾祸

为什么要受苦?我们招感来的。为什么招感苦?因为没有...

佛教的低贪生活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这次来到贵校,跟各位进...

皮克的99块金币

皮克很快乐,皮克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叫花子。 我为什么...

【推荐】十全十美的投资方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手头有一笔小钱儿,却不知道该...

没事要念佛,有事更要念佛

对不信佛的家人、朋友,末学只是劝:没事念念佛吧!反...

将「自我」减轻消灭

懂得修行的人,只是将自我逐步的减轻、消灭。相反的,...

【推荐】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

垃圾车定律

有一天,打算到机场,因时间来不及,因此,我拜托一位...

如何辨别自己的皈依是否如法

皈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优婆塞戒经》说:若男若女...

妙莲老和尚《阿弥陀佛与持戒》

阿弥陀第一 净土念佛法门是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

「忍」为成佛第一行

法锦自言性多瞋习,老人因以方便调伏,而示之以忍辱法...

你永远不会是最苦的那一个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

学佛是为了比别人好吗

问: 学佛是为了各方面都比别人好吗? 大安法师答:...

为啥是我得癌症

【按】复旦女教师于娟已经去世半年多了,但这篇《为啥...

佛珠断了是凶兆吗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断了,你大可不必如此惊慌...

业力是如何形成果报的

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 我们先看左上角有一个业...

以功德酥酪去换颠倒臭秽之水

。但由于先前所食用的庵摩勒果效力已过,老妇人所喝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