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佛化道德的特质在般若

印顺法师  2014/03/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化道德的特质在般若

佛法能完成究竟圆满的德行,他的特质何在?佛化道德的特质在般若。

梵语般若,华语为智能。但此所说的智能,意义极深,指通达我法空性的真慧,不是一般智能所可比拟的,所以《智度论》说:“般若甚深,智不足称”。为什么说佛化的道德在般若?这可从不道德说起。不道德的恶行,从什么而发生?是由于烦恼而来的。一切烦恼,以萨迦耶见──我见为本。一般世间的一切动作,都从我见而流出。做坏事,固然由于我见的策动;即使是做善事,也还是不离我见。一般人为着自身利益,遵行道德的生活,看来是洁身自好,为众服务,为社会国家谋利益,其实还是为自己的,离不了我见的力量。

为了满足个己的(我家、我国等)愿望,如损他而做不道德的事,固然要不得。就是行善──像布施、持戒,如觉得我能修行,我比他好,我救了他,也还是和我见纠缠在一起。

从私我的情见出发,即使高扬着为人类为社会的旗帜,也是不理想的。因为从私我的情见出发,好事非我来做不可;救人救世,也非我(我们)不可。我才能行善,我才能救国救世界,你不行。这种两贤相嫉,大抵是为了这个。依佛化的道德看来,这是不彻底不完善的。道德与不道德相杂,想行善而往往误入恶径。只要是善事,别人做与我做,同样的是善事;我应该做,他人能做更好。如非自己行善不可,对他即不能不争,或者并无多大不同而还是非争不可,这样的善行,问题可就大了!这是不能自利利他,不足以救济世间,不足以证得菩提的。

所以,一般的恶行,增长生死,生起苦痛。就是一般的善行,也还在生死中,还是不能脱离苦痛的。由于一般的善行,并无彻底的善行,为善也从自己出发,于是世间的邪见者,怀疑道德,否认有纯粹为他的德行。实则,一般的善行,不离自己的情见,就是凡夫行;凡夫本来如此,就凡夫说凡夫,这不能责他怪他,还是应该奖励他为善。不完善的德行,到底比作恶好得多。凡夫的善行虽如此,而圣者的德行,却与此不同。

佛化的道德,建立于般若──无我智的磐石;是破除私我,扫荡执见的特殊智能。

从这种智能所摄持,所引导的,便与凡夫的德行截然不同。不再专为自我,为我的家庭,我的庙子,我的故乡,我的国家而着想,能从整个人类,一切众生的立场去看一切。这在佛法,称为缘法界众生而发心。不但求自己得益,动机在使大家都得到利益。那些说世间都为自己,没有真实为人道德的怀疑者,若研求佛法,就知道佛法中,确有不为自己的真道德。

菩萨为利益众生而发心,必要从无我智透出。如体悟一切法无我,真慈悲即活跃于内心;私情与爱欲,能当下断尽。菩萨悟入世间是相依相关的,法法平等不二,这才见众生乐如己乐,见众生苦而如亲受苦痛一样。与乐拔苦的慈悲,油然而生,而且是无限的扩展。这样的慈悲,似乎与儒者的仁,耶教的爱相近,然这是无我的慈悲,实在是大大的不同了。通达无我法性,发大慈悲心,这是真情与圣智协调的统一心境;学佛的最高道德,即从此而发现出来。

学佛,重在?除私我,但不依方法,还是?除不了。如遍地的荆棘蔓草,不锄尽根株,决不能生长嘉谷。我们心中的私欲,也是根深蒂固,非着力的痛下功夫,也不能清净而完成崇高的德行。所以修持悟入,目的在净化身心,从此而完成圆满究竟的德行。不知者以为佛法的修持,与世间与人类无关,这是重大的误解。

要化除我我所见,要依戒、定、慧──三学去修习。如儒家于道德的修养,也有一番功力,防范于起心动念之前。时时照顾,要人致敬,慎独。然佛法的修持,不但要息心而“制心一处”,还要于一心中,勘破自我,定慧齐修。从染恶根源──我见去锻炼一番,琢磨净尽,才能心地发光,显发为完善的德行。真能做到私我净尽。般若现前,那就不但了脱生死,而一切行为,无不随顺正法,能真实的度脱有情。佛教所说的一般道德,与其它相通;惟有从般若而流出的无漏德行,才是佛化的不共道德。道德与真理慧浑融,表现出佛化道德的特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推荐】何为般若智与波罗蜜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

拥有财富,但并没有因此而幸福

财富观一直是中国人乐于谈论的话题,钱文忠亦如此,他...

菩萨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生相

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

华严字母的殊胜之处

华严字母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已成为佛教梵呗的一颗明...

有舍方有得,财富青睐有德行之人

人生在世,多少人为了财富而奔波忙碌。对财富的追求,...

般若和愿力要怎样去实践

问: 师父,在修行的过程中,般若和愿力这两个方法要...

有财富而没德行 祸福是相倚的

一个人成就一个事业,先后在哪里?我们先后没搞清楚,...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问: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答: 这句话是出自《...

洒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问: 洒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仁清法师答: 好几种,...

人生一百种病

以佛法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

看病的时候,应为病人念一偈子

凡沙门、居士,见疾病人,须时看护之。 就是说有了生病...

念佛的精进与调适

各人应尽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须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

「怨恨恼怒烦」是疾病来源

清末明初的一个老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你在心性里面若...

就算有神通,也敌不过业力

目犍连尊者的神通,在佛陀的弟子中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在不完美的工作环境里训练自己

问: 上班族必须听命于老板、上司,但如果你觉得老板...

证严法师:慈济是人间的一股清流

常有人说:「慈济是当今社会的一股清流,能够净化人间...

为何不能「侵损常住」

十方常住:从十方来的僧人,都可以在这儿住,这叫十方...

圣严法师《如何管理好情绪》

问:从医学和心理学来看情绪,它是自然反应,那么佛法...

萧万长:卸任后到法鼓山当志工

佛教在线台湾讯 2012年4月8日,萧万长在台湾法鼓山法...

满山的石头抵不上一颗钻石

佛教的因缘观,所谓诸法因缘生,那么这个观念如果是套...

自己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父母生养了我们,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成人,虽然每...

猎狗的雕像

我在书上看到一则苏格兰的故事。书上说,当地有个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