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而是让你面对现实

2014/06/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而是让你面对现实

经常听到有人说:佛法就是逃避现实。还有人说,学佛法,就是什么也不能要,不能吃肉,不能结婚,不能当官,不能发财,去过清心寡欲的生活。更有人说,学佛法的人,大都是受了重大挫折,无法承受,所以干脆出家逃避现实而已。

通过学习佛法,发现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佛法根本没有叫你逃避现实,而是让你面对现实。比如,一个被老公抛弃的女人,如果没有学习佛法,就会觉得很痛苦,很绝望,很伤心,很烦恼,很怨恨,很愤怒,很孤独,很无奈,等等,严重的会产生报复心理,甚至自杀。

假如这个女人学习了佛法,首先就会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是无常的,在变化中的,没有一样是永恒的,当然也是不可靠的,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个假象,就是一些因素、物质临时拼凑起来的假象,包括她的老公,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就算陪她过十年、三十年,再长点五十年,最终还是要各走各的。至于一段爱情,也是一些因素造成的,根本没有真实可言。所以用不着执著。就像一台电脑,天天给你使用,你对它也很有感情,但是总有一天,它老化了,不能用了,或者被人偷走了,你只能放下它,重新去买一台新的。你用不着为它自杀的。

你看,佛法只是叫你不要那么执著。你见过一样永恒不变的东西吗?或者,你真正拥有过一样永远也不会失去的东西吗?我看没有,你的钱,你的房子,你的车,你的爱情,你的地位,你的名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就是你自己的身体,到最后你也带不走。那么,有什么值得你那么执著呢?

佛法,并没有叫你不要去赚钱,或者把自己的钱分给别人。也没有叫你别去当官,别去出名,别去寻找爱情,别去吃、喝、玩、乐,你想干什么,照样可以去干,而且,该承担的责任,也一定要继续承担,并不是说四大皆空了,你什么都不管了,你的生活、学习、事业、爱情、家庭、婚姻等等,你照样可以继续打拼,继续享受,佛法只是提醒你,这些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就行了,千万不要太执著。不要以为目前拥有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永远属于你的。某一天一定会离你而去的。让你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你看,你学佛法,什么也不会失去。佛法只是让你勇敢地面对现实,知道你所追求的一切,所拥有的一切,其实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有所觉悟。这样,你就可以少一些执著,然后又少一些烦恼,让你的生活过得自在一些,幸福一些。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好好地爱你的爱人。珍惜你所拥有的爱,要爱得忠诚,爱得持久,但是,你的爱,不要有太强的目的性,不要有太多的占有欲。爱,只是一种温暖,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那么,你就不会过于执著,即使对方发生变化,你也会理性你处理好一切问题,而不会走极端。而往日的爱,也可以化成一种美好的缘。

佛法很深广,同时,佛法也很实用。学了就可以拿来用的。最直接的用处,就是帮助你对付心中的烦恼,而且不会让你失去任何你所喜爱的东西。只是让你有所觉悟而已。这下放心了吧?

有时候,说错一句话,可能会对一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毁掉这个人的一生。

这是最近在修习佛法时的体会。回想自己在经历之中,有时因为自己的偏见,有时因为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气、愤怒、怨恨、烦躁之中,为了图一时之快,就出口伤人。给对方的心灵造成很深的伤害,可能就会对方的命运,如果对方再遭遇到其它方面的恶缘,说不定一生就被毁了。佛法讲:这就是造口业。

所以,用宽容的心态、柔和的眼光对待一切有缘的人,无论这人对我是好是坏,都好好善待人家,爱护人家,决不加以任何伤害,而以慈悲心、平等心面对,应该成为我努力的方向。至于以前造成的口业,和已经对人造成的伤害,既然已经发生过了,比较理性的做法一是诚实地忏悔,记住自己的过错,是为了今后少犯错,不犯错。二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弥补,同时为对方念佛,祈祷对方平安幸福,早日宽恕我的罪过。而真正要做到的是以后不造口业。

众生畏果不畏因。菩萨畏因不畏果。一个凡人,往往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怕的,无论是在做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能会去做。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结果,往往非常重视。好的,就强烈期盼,坏的,就怕得要命。而菩萨则刚好相反,做每件事情之前,都会考虑到后果,所以对每一个因,都很慎重,至于即将到来的果报,倒是坦然受之,无论好坏,都不会畏惧。这就是众生和菩萨的区别。

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我们每说的一句话,其实都是一个因,因的后面是有果的。所以在说出这句话前,一定要先想想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说。

能够记住几条一定会受用:

一、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你再怎么搞,都是不可得。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因为你追求的所有东西,都是一个虚假的相,没有一样是永恒的。

二、活在当下。不要活在过去,也不要活在未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看任何事物,都像是映在镜子中的影子,来来往往的影子而已,不要执著。

三、随时放下,不要牵挂任何事物,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虚幻的、无常的,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只有内心的清静是原本存在的。

四、总是问自己:又如何?他有一千万,又如何?他是总统,又如何?她是美女,又如何?她不爱你,又如何?不断地问,遇到什么都问一声:又如何?100年后,这些东西在哪里?

五、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属于你的,生没带来一件,死了也带不走一件,连身体也是临时给你用一下的,很快就老了,病了,死了,烂了。所以任何东西你都没有拥有过,也没有放弃过。

六、不起分别心,什么善呀,恶呀,好呀,坏呀,爱呀,恨呀,美呀,丑呀,统统不分别,让它们去,都是镜子中的影子。不执著。

七、柔和地面对一切,处理一切。柔和,就是慈悲。看待一切人,一切众生,都平等,都柔和,不分别,让自己的慈悲心不断升起。

总之,要随时训练自己的放下。遇到什么放下什么,不执著。当然,到最后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需要放下。这是需要时间来验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就是你要悟入佛...

圣严法师:忙人时间最多

在座的居士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还能够安排时间...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

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对寺院的大雄宝殿都不会陌生。那里...

初学佛者应先从什么书开始学习

问: 初学佛者看什么书?请教尊敬的法师,初学佛者应...

漫谈日常修行

我们禅宗的根本法门的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爱恨亲疏,这样的爱是一种交易

对亲友不能太执著 亲朋好友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积聚,在即...

佛欢喜日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而这...

别让难得的人生掉进「空」的陷阱

学佛的人往往被世人误解为处于被打击了、绝望了、避世...

念佛人的生活「主心骨」

念佛人很多,却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活得心满意足、欢喜快...

【推荐】同样是布施,但所得果报却不同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是说,...

人生修养的十个字

和 礼之用和为贵,和气生财 遇事做到和谐恰到好处,切...

益西彭措堪布:妄语果报的故事

依照佛经的开示,我们放远目光来观察妄语业对今生后世...

应当用这种心,才能远离一切魔障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蔡礼旭老师:孩子没有礼貌怎么办

老师家长配合教 很多家长跟我说:我这个孩子天生就没...

透视爱情的无常

佛陀早就讲过,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无常才是这个世...

再恩爱的夫妻对死亡也无能为力

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

净土法门修行的第一关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

为何念佛得悟的人寥寥无几呢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

沩山禅师警策文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

应病与药

人之病,有肉体之病,亦有心灵之病; 治病之药,有物...

心中无「诚」,损失的是自己

侨萨罗国的国王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喜欢玩剑。 因为...

净土宗怎样才能做到随念往生

随念往生这是我们净土宗最期待的,就是说,我们今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