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法供养的内涵意义

大安法师  2014/06/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法供养的内涵意义

在诸种供养当中,法供养最为第一。那什么叫法供养呢?这里提出了七种来表述法供养的内涵。

第一种是如说修行供养。在佛法当中,是特别讲究实践修行,心地上用功,不是去口头三昧的。一定是如说而行,不能口头上说得很漂亮,行为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就是伪君子了,或者数他人宝,自己没有一点份了。所以一定要如佛所说,落实在行动当中,这就成就了第一种供养。佛就是希望我们修行了生脱死,圆成佛果,你如说修行供养,就称合佛心,这样就成就了供养如来。

第二种是利益众生供养。一个普贤行愿行者一定要有大慈悲心,安乐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举心动念都不能恼害众生。你能利益众生,由于众生跟诸佛是同体的,是诸佛心内的众生,你利益众生就称合佛心,令如来欢喜,你就成就供养如来。

第三种是摄受众生供养。我们行菩萨道一定要能够摄受住众生,不能让众生看到你害怕,躲着你跑。摄受众生,菩萨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首先行布施,让他得到你的恩德,恩惠。你不要那么小气,一个很吝啬的人是很难结到众生缘的。你讲话一定要爱语,说他喜欢听的话,让他心生欢喜,赞叹他。利行,你一定要让他得到利益,当他处在逆境苦事的时候,你跟他共同承担,同舟共济。用这样的行为,你就能摄受众生,摄受众生令他们回归佛的正道,这就称合佛心,成就法供养。

第四种是代众生苦供养。这是一个菩萨有悲心,看到一切众生苦,不忍啊,就有要代众生苦的心,就好像看到一个人挑着一百二十斤重的担子,挑不动了,步履蹒跚了,这时候就想跟他分担,甚至完全把这个担子担在自己的肩上。但有的人可能就说,现在你能代众生苦吗?确实这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了。原来不是前两年我们居士提了一个问题,说他发了一念代众生苦的心,就说,所有的癌症病人的这个病苦我来代,结果果然让他痛苦不已呀,他受不了。受不了还跟我来打电话,我是不是可以改愿啊?确实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你想代众生苦很难。

但是我们要发这个愿,你也不能说他这个不能发。就好像一个小学生,他要发愿,我要治病救人。但你不能说,你现在能救人吗?给你一个病人你能治吗?固然现在他治不了,但是他已经发了这个志愿,他就会好好学习,他以后就会读医学院,他以后掌握了这个医学的本事就能够治疗众生的疾病。不能说由于他现在做不到,你就否定他的这个愿心。所以,代众生苦,这个心是一个大悲心,你称合佛心,成就供养如来。这就是法供养。

第五种是勤修善根供养。就是一个修普贤行的人,一定要勤修一切善根,六度万行,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你要精进努力地去修行。

第六种是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事业就是自行化他,六度万行。

第七种是不离菩提心供养。一个普贤行愿行者一定要常常思惟、坚守我们的菩提心的种子。离开菩提心,乃至于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都是魔的事业。所以一定不能离开菩提心这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一刻都不能离开,须臾不可离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秤锤祖师散财施妻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

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为何却堕落在恶道

虽然现代有许多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但不一定就会获...

祭祀神明不用牲礼

祀神不用牲 杭俗岁暮祀神,大则刲羊蒸豚,次则用猪首鸡...

无尽的财富来自哪里

经上说,大千世界七宝不足以为奇,遇到佛法是珍奇。 福...

布施越多福报越多

从佛法的因果关系来讲,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

贫女一灯福报无尽

在《阿阇世王授决经》中,记载一段贫女布施一灯,得佛...

布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

种布施的善因,才能够得到富裕的福报。从因果规律来分...

佛说五大施经

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 佛...

如何处理生死问题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就会面临佛在大小乘经典所说...

脑海总是浮现很多的恶念,应减轻往昔的业障

问: 为什么脑海里总是浮现很多的恶念,有时候对佛也...

一切境缘,正好念佛

原文: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

如何看待通过催眠唤醒前世记忆

问: 近年西方心理学界通过催眠术,唤醒人的潜意识里...

学净土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问: 学习念佛法门,应以哪些经论著作为主? 大安法师...

人生应把握的十个度

生活就象游戏如走钢丝绳,关键在把握好平衡的度,否则...

吃五辛的五种过失

还有「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这部经是给谁谁谁...

心累之人

常听有人抱怨:哎,活得真累!一个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

印光大师痛斥弟子少管闲事

马契西居士对佛法深信不疑,对印光大师更是佩服得五体...

魔军的这十支队伍

菩萨道里面,特别强调忍的力量超过持戒、精进、禅定一...

心律法师:佛珠的意义

现在有很多人带佛珠,说起来并不是真的信佛,而是看到...

星云大师《得与失》

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形容人间事,得失而已!得...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信佛,对佛学感兴趣,也愿意学佛。但...

菩萨十八重戒之盗三宝物

《优婆塞戒经》: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受招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