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如何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净界法师  2014/08/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何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其实唯识学跟净土宗关系是很密切的。净土宗它强调好乐净土、皈依弥陀,这两块也是思想,其实净土宗在所有宗派里面,它最有关系的就是唯识跟天台这两块,它也重视思想,何以见得?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知道,蕅益大师在前言,第一句话讲到,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就是你今天会不会往生,完全是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质,至于你往生以后,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是你的业力了,你修了多少福报?你的善业力有多少?

所以净土宗它是强调随念往生,它不是随业啊!所以也就是说你今生是不是往生,跟你对净土的好乐、对名号的皈依这种思想建立起来没有?

所以唯识学是重思想,重第六意识的思考,净土宗也重视思想,净土宗的修学重思想而轻业力,当然你不能造重大的业力,因为你造了重大的业力,临终你很难受的,你业障现前的时候,你很难保持正念。所以净土宗对待业力是誓断一切恶,但是对于修善度众生这一块,不是非常强调,随缘就可以了,但是对断恶它也是很强调的。所以我们如果学了唯识以后,你善用第六意识对净土宗是有很大帮助的。

那怎么样把唯识的这个第六意识的思考模式把它运用到净土宗呢?

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第一个,我们可以归纳成一种信仰式的念佛。从唯识的角度,思想的改造,第一个就是改造你的信仰,你信仰不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以前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的思想,就是贪念娑婆,不乐净土,这是一个错误的信仰。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太过于贪恋,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不乐净土,虽然十方诸佛创造很多美好的世界等我们去,但是我们谁也不想去。所以这两种信仰你不改变,你净土法门就没办法走下去了。

所以唯识学它就是名言,你要建立一套新的名言分别。我们以前的思想,是活在自己的妄想,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可能小时候,曾经有一些什么生活经验,有遇到某种人,碰到什么事情,那么我们的心取到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可能给你极度的快乐,也可能给你极度的痛苦,总之给你一个终身难忘的感受,然后你这个影像,就把它牢牢的给catch,抓住不放,就是心有所住,那么这个影像就影响你的信仰。

所以我们一般人很少很平静的去看外在的世界,很少。也就是说你从小到大,可能是你前生累积很多的影像,这个影像会给你一些概念的,所以我们就是心随妄转,我们宁可相信我们心中的影像,这种片段的不全面的影像,给我们很大的误导。

比方说娑婆世界,诸位认为娑婆世界是如此美好吗?当然它也有美好的一面,但是总相来说,它痛苦多于快乐,这是事实!只是我们今天在付出痛苦的时候,我们心中总是存着,哦,这个痛苦可以给我们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痛苦,我们愿意去忍受。你从小读书,长大以后工作,其实我们付出很多身心的痛苦、辛劳,“诸欲求时苦”,追求的时候辛劳;“得时多怖畏”,得到的时候,你心中也是战战兢兢,你很怕失掉,如果真的失掉了,你就又“失时怀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

所以娑婆世界它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一种不安稳,娑婆世界没有一个人有安全感的,说实在的。因为你知道这个快乐是不坚固的,就算你今生不会失掉,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要全部的破坏。所以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我们今生在这里投胎,好不容易把环境适应了,结果死掉以后,业力把你飘到非洲去了,甚至于你造了罪业,业力把你带到蚂蚁的果报去了。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的轮回,我们永远在适应环境。好不容易做一个蚂蚁我也习惯了,你死掉了,来生变成一只狗。就是说生死疲劳,你只要不离开轮回,你人生永远没有安全感。娑婆世界没有安全感这回事,因为它是一个无常动荡的环境,因为你大环境是动荡的,你就不可能安静下来,这就是佛陀要我们离开轮回的原因,因为你太没有安全感了。

所以我们以前对娑婆世界的好乐是错误的理解,我们看到的娑婆世界的片段,可能你看到的娑婆世界某一种美好的东西,所以你喜欢了娑婆世界,你愿意继续轮回。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你看到的美好的人事,只是一小片段而已,你没有看到娑婆世界的全貌,所以你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佛陀出世以后,当然第一个讲到苦谛,它的第一个就是无常。娑婆世界对我们的伤害来自于佛陀说的欺诳性,它老是欺骗我们。你看魔术师,佛陀经常用如梦幻泡影,这魔术师一下子变成一个兔子,兔子变久了也就习惯了,欸,这个兔子没了,现在变成一只猫……所以它就是一种变化的一种情况。所以我们第一个,改造我们的一种贪恋娑婆的信仰,你必须告诉你自己,娑婆世界不是一个很好的安住处,那么这是第一个厌离娑婆。

第二个欣求极乐,我们离开了娑婆世界,应该去哪里呢?所以我们就必须对净土有所了解。其实我们以前不好乐诸佛的净土,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净土,因为我们谁也没有去过净土,所以你这个就必须要学习了。你必须从经典里面,透过佛陀的开导,从他所设立的这种文字相去学习。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到极乐世界修行

问: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到极乐世界修行? 大安法师答:...

【推荐】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 菩萨曰:汝但息想定...

念佛是一生的事业

编者按: 2011年5月25日,台湾佛光山星云长老莅临庐山...

【推荐】在日常生活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方法

如果我们想在临终时顺利地往生,那就必须在平时做好充...

奶奶病重念佛痊愈的经历

从我记事开始,奶奶就信佛。记得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

印光大师嘉言录--分禅净界限

●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我们专念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

隐士须归极乐国

处士逃名远市阛,此身清隐翠微间。 平分岭上半边月,高...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业感缘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积极断恶修善的价值之外...

老舍先生的教子八章

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牛。实...

对外道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问: 有的师兄建议我不要与外道有接触,要避而远之,...

心律法师:禅茶与养生

佛教养生与饮茶有很深的渊源。禅茶的兴起和佛教弟子的...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短,切莫揭。这是当人,你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

儿女「五不怨」与父母「七不责」

为人子女时做到五不怨,为人父母时做到七不责,请您试...

以八正道度生死流

往昔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在摩竭国神祇恒河水边时,世尊...

憍梵波提尊者——受天供养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生为牛,食已转哨,故受此名。...

真正的大孝报恩

子女对父母的情,经常是薄如纸张,他们有需要时,认为...

恶口骂人的种种可怕报应

恶口的异熟果报是堕落三恶趣中。 往昔佛在世时,尊者满...

慈忍治嗔恚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

星云大师《为妻子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已经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了!我知道...

功课还没做完,可以明天再补吗

我经常给我们道友说,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

妄念是病,佛号是药

我们是妄想杂念纷飞的凡夫,每天就是在妄想杂念堆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