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把佛教的四摄法运用在企业管理

嘎玛仁波切  2014/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把佛教的四摄法运用在企业管理

佛教里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对各种管理之法有非常好的作用。

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并不是从口袋里拿钱给别人那么简单,人与人之间,要经常沟通,腾出时间倾听对方的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能够给予他人足够的关怀,也是布施。财布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有个弟子的先生参与筹建一家拟上市公司,请我们在寺庙帮公司祈福。他们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办理各种手续,好不容易全部通过了,可老板开始小肚鸡肠,把帮他创业的人一个个处理掉,他觉得反正上市了,自己做统管就可以了。没想到才一年,业绩做得非常烂,股票也一般。他又开始想方设法把撵走的人叫回来,却没人愿意回去了。

如果一个老板非常刻薄,赚来的钱都进了自己的口袋,员工分得少之又少,这个老板虽然发财的速度可能比较快,但一段时间后,身边的员工就消失得差不多了。所以,德行很重要,要懂得舍,懂得分享。

就像昌列寺的建设,工人付出劳动有没有领到工资,是最起码的标准。怎么定工资?要参考社会的定价,在山上的工资可能会比山下高一点,对他们的关心也要多一些,这一切都是在布施。做产品的销售也是一样,耐心一点,付出自己的时间,付出自己的善念、美语和善行,对外懂得舍,才会真正有收获,这也是布施的果报。

第二是“美语”。如果没有用心把言语修好,很多时候事情会败在表达上。有些工作没必要修饰语言,只要勤奋付出你的辛劳就可以了。但一般的公司如果想要推广产品,言语表达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将心比心,思维对方可以接受的范围,付出自己的美语和行动。

第三是“同事”,这个词源自佛教。简而言之,你要与别人一起工作生活,就要让人家感觉你有点儿像他。同事,是让大家学会往中间靠,不走极端,这样很多矛盾就容易解决。

现在一起做事的人,因为家庭背景不同,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来自偏远农村,彼此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都不同,虽然大家在公司是同事,但很容易意见不同,看对方不顺眼。所谓看得顺眼,是因为对方与自己习性相通。一个习惯家里乱七八糟的人,很难习惯和一个处处要求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的人一起生活。如果这两种人真正要在一起生活,就要各让一步,往中间靠,不要想完全地改变对方,首先要学会改变自己。虽然你很喜欢整洁,但也要调整自己,让自己不要那么挑剔,让那些整理物品习惯大大咧咧的人,也感觉你有点像他,这就叫做“同事”。

第四是“利行”,利行首先要把分内的事做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事、物是应该或者必须按照你的思维发展的。只有学会为对方着想,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做员工的要为老板着想,做老板的要为员工着想,大家和合相处,就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就像一家人,小孩为父母着想,父母为小孩着想,就会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幸福之家。在利益他人的心态当中前行,要与其相融,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受益,这才是利行。

我们经常讲:自尊太过,障碍重重。多一点无私付出,就不会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烦恼炽盛,走不出来。别人觉得你很刚强的时候,你可以很柔和;但又不一味过度柔和,否则有些人会把善良当作愚昧,所以还要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两者结合,古代叫阴阳调和,就像太极图一样。

用四摄法理念进行管理,很多事情都会水到渠成,如果理念没有建成,想要树立真正的企业文化,光靠写几个字,念几本书是很难的。要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和认同,人心才会齐,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职场从「倒水」开始

大学毕业前,我觉得堂堂大学生,做一个公司的文秘,应...

生意人的四个锦囊

有一生意人,虽然事业做得很大,日子却过得不快乐。他...

星云大师《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法》

「管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热门学问,可以说任何事...

圣严法师:奉献工作也是菩萨精神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人没有钱不能生活,工作所得...

奔向成功的十个好习惯

一、不轻言退缩 二、不停学习,不断修正。 三、坐言起...

如何看待财务工作中偷税漏税

问: 我是做财务工作的,常常要帮老板偷税,感觉自己...

人生的方向该往哪个地方走

完整人生的五个层次,第一生存,第二生意,第三生活,...

【推荐】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

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

夏莲居老居士:老实念

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 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

职场中与人相处之道

人,无法离开群体而独自生活。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都...

中山大学80名学生体验出家生活

80中大学生出家清修 中大宗教的多元认识与实践公选课组...

远离挠乱道业的魔处,则往生净土指日可待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西方合论》的第八,净处...

信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信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信,就会遇到许多问题。...

祸福吉凶,汝自作怪

【示沈元辉曰: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

圣严法师:不要自己障碍自己

佛教有一种「业」的观念,凡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经...

最不称职的御医

这个故事说的是悔悟,取自《杂譬喻经》。 古时候,有...

归依地藏菩萨,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未来...

世间的四种布施与供佛无异

出自《佛说处处经》 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

宣化上人:本固枝荣重孝道

释迦牟尼佛升到忉利天,去度他的母亲。因为佛出世七天...

惟贤长老《人生的真谛》

人生由于名利等引起烦恼、挫折,因而生出痛苦。那么,...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 今天我趁着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