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念佛人当如何面对病死之苦

印光大师  2014/11/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念佛人当如何面对病死之苦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

《增广上.覆周孟由昆弟书》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阁下素修净业,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贤子孝,心中了无可忧虑者。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作将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能如是者,寿已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消病愈,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痴痴然惟求速愈,不惟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寿尽,定随业漂沉,而永无出此苦娑婆之期矣。

《增广上.与方圣胤居士书》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沈溺之想乎?

《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迥,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迥。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之佛),心中想著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

傥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文钞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大安法师:念阿弥陀佛一切魔不得其便

【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

念到心中只单纯一念,便能预知时至

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

圆瑛法师:在生活中修行,念佛最为稳当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因机施教,广立行门,综计有八...

今闻地狱心惊毛竖,发露忏悔愿罪消灭

敬白道场说众等,今为施主某甲及诸众生,归命十方诸佛...

海涛法师《关于因果与病痛的问答》

1.什么样的因果造成连体婴? 答:佛教道理很简单,你...

这个法门看似平常无奇,利益却不可思议

原文: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

我们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问: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大安法师答: 要了脱分段...

印光大师: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

◎求子疏 伏以观音大士,誓愿洪深,法界有情,等蒙摄...

用忍辱换来了和平

印光大师小时候,每年秋收过后,村里都要演戏酬谢神祗...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

散心念佛与至心念佛,两者功德大相悬殊

听说居士您念佛已久, 不知是否曾经注意深信, 切愿, 求...

一念妄想创造出轮回

显妄果本空 首先佛陀先显示:这六道的果报其实是不真实...

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

我们为什么总会遇到各种不顺

我们为什么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遇到这样问题的...

吵闹着炫耀一番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

何必在意小过

做人一定要学会承担,也一定要学会处之淡然。世间许多...

何为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是梵文(aturman...

丛林中出坡的意义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启中国禅宗僧团制度的恢弘气...

处理不好情绪的三种方法

如何对治修行和生活中的种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

妙莲老和尚念佛亲见的不思议境界

1997年,我和一诚老和尚等八个师父到台湾去传戒,妙莲...

【推荐】印光大师对持咒的六点开示

一、持咒不需知道咒语的意思,只需至诚恳切 持咒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