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范仲淹的另类救灾方式

2014/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范仲淹的另类救灾方式

宋神宗时期,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很多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逃荒。由于灾民实在太多了,公粮有限,单靠政府救济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当时,江浙地区的行政长官是范仲淹,范仲淹是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好官,所以,遇到这样的灾年,他心里比谁都急,天天苦思冥想,琢磨着怎么样才能帮助百姓摆脱困境。

按理说,范仲淹应该多方筹措钱粮、加大救济力度才对,可是,范仲淹却做出了一些让人想不通的事情:在大灾当前之际,他竟然组织起了各种形式的划船比赛,举行盛大的仪式,他自己还天天乘船来往于江河湖海之间,观看赛事。在他的组织、提倡下,划船比赛搞得热火朝天,从春到夏,江河湖海上热热闹闹,赛事不断;很多富商大户信佛,范仲淹就召集各寺庙的主持,动员他们修葺寺庙,他说:“灾荒之年,工价便宜,有利于搞工程,兴土木。”于是,各地的寺庙便开始大规模搞工程建设,翻修寺庙。有些大户见工价如此便宜,便也开始修粮仓、房屋……

范仲淹的做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他在大灾之年,置百姓疾苦于不顾,却大搞赛事,大兴土木,大建官署衙门……有一些人就上奏朝廷,弹劾范仲淹,说他不体恤民情,在大灾之年,不思救民,反而在嬉戏娱乐上浪费钱物……朝廷接到奏折后,也认为范仲淹所为是不务正业,就让他做出解释。

于是,范仲淹就给朝廷上了奏章,对自己的行为解释道:“大灾之年,流民遍地,仅靠官家的救济,形同杯水车薪,而且只能暂时起点作用。为从长计议,必须为灾民找出路,想办法让他们有活做,能自己赚来一份糊口钱,这才是上上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提倡、鼓动划船比赛,是因为比赛中要用到船,主办比赛的商家就要拿出钱来造船,造船就需要用工,而灾民就有活做了。比赛过程中,也需要人工,这样又能给灾民找到一份工作。我大兴土木,也是这个道理,通过工程建设,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那些没饭吃的灾民就有工可做,不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了吗?”朝廷接此奏报后,才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于是,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表扬了他。

原来,范仲淹之所以组织赛事、大兴土木,是为了广开财源,增加就业门路,以此来解决灾民的谋生问题。既减轻了政府负担,又为灾民找到了就业门路,实在是高明的举措。范仲淹那个时代,还没有“经济学”这个概念,但通过此事却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很懂得经济学的官员。他这种做法,用现代经济学来概括,就是“拉动内需”。在那个时代,就懂得通过拉动内需这样的现代经济学理念来救灾,这种做法十分前卫,即使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美丑一念间

一切唯心造。有人用心美化世间,有人却丑化了社会、丑...

不持戒只修善,容易招感不清净果

又《业疏》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

积小善可成大德,积小成可成大功

世间有许多人虽然满怀壮志的准备着做一番大事业,却不...

没有人能独自取得成功

15世纪,在纽伦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家...

首善曹德旺的人生境界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是一条路,而路的尽头就是智慧...

善良的心不因被欺骗而改变

常常听到有人埋怨好人难做,也有不少人一味放大好人没...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这是不变的真理。可是,有许...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

念佛放光明的道昂法师

念佛放光明 道昂法师,唐朝魏郡人。法师风神清沏,对佛...

北宋高僧宗赜法师

宗赜法师是宋朝人,宗赜法师的法脉是从禅宗一脉下来,...

老牛闻经转胎为人

过去某地有一大寺院,寺里有一部大藏经,龙藏的字很大...

鹿头梵志的得度因缘

佛陀在罗阅城的时候,有五百位大比丘跟随用功学习。有...

静能修身,静能生慧

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

临终神识昏迷,给此人念佛能不堕落三恶道吗

问: 《地藏经》中云,临终人能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

生活简单就是幸福

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紧张、高速的...

人生别总拿什么都当回事

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

番茄的10个医学妙用

1.治皮肤病: 将鲜熟番茄去皮和籽后捣烂敷患处,每日...

跟着感觉走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个E世代的语言跟着感觉走,这句话充满...

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

问: 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 仁清...

地藏菩萨的净土在哪里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八十百千那庾多频跋罗菩萨。...

修行人应如何激励自己不要懈怠

问: 修行人应如何激励自己不要懈怠、追求真义? 索达...

弘一大师《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