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利益他人来展现

顶果钦哲仁波切  2015/03/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利益他人来展现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总是喜爱一些人,厌恶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这种对其他众生存有的偏颇和有限的见解,持续使我们生起执著和嗔恨,因而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如果我们能一瞥过去无尽的生生世世,我们将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而且不只是一次,他们曾是我们许多生世的父母。为了回报他们的爱与大慈,我们应该像证悟者一般,对所有众生生起爱与慈悲。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不遗弃任何一个众生。发起这个誓愿所累积的功德,和这个誓愿所涵盖的众生数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无数众生的愿望,将能产生无量功德。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达成这个愿望的基础。如同佛陀对波斯匿王所说的:“喔,伟大的国王,你的事业是如此的广大无量。无论你是在行、住、坐、卧,愿你所有的行为、法规和判断都受到善心的启发。如此一来,你将为你的臣民带来无限的利益,并为自己累积无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么?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证明。然而,父母只不过是无量众生里面的两个众生。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众生---不只是我们的朋友,也包括敌人和陌生人---当做我们的父母,并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个你最敌视的人,并视他为你心中最亲爱的人。如果你对某一个亲近的人生起贪爱之心,那么把他视为一个梦中遇到的人,一个缺乏任何真实存在的幻象。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地利益他人来展现。然而,什么是利益他人?毫无疑问的,布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现,但这种仁慈仍然有限。我们应该努力用一种无限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而佛法则是唯一的途径。

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众生,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蚁冢、养鱼塘或鸟禽养殖场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心中生起慈悲,并祈愿:“愿这些动物不再投生轮回恶趣之中。”诸如此类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行为有很多很多。当你持续受到利益众生的动机的激励,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证悟的愿望---将在你心中渐渐开展。 我们不能用表象来评判行为。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内在的态度。惊人的利他行为可能出自于自我本位的动机---例如期望被人感谢,在来世享受业果---完全和心地善良无关,如此的动机贬损了行为的功德。记住,誓愿带领一切众生解脱的爱与慈悲,乃大乘之正道。

菩提心有两个层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将随着时间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对菩提心则是根植于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这种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

彻底了悟空性的菩萨成佛之后,他展现的悲心不会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头。他不会想:“这个众生向我祈求,我必须帮助他。”或“这个众生没有祈愿。”他的慈悲和空性是无所不在且含摄一切的,如此这般的慈悲是离于偏爱分别、执著或嗔恨的。它如同太阳,平等地映照在每一个水面之上,无论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浊。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辉,离于概念,超越形述。

这是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能够如此无边无际的原因。如果你了解这一点,你将明白,即便是吹拂一个发烧病人脸庞的凉爽微风,也都是诸佛的加持和慈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念了一辈子的佛,现在不念了

我这次到太原,见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念了一辈子...

七心诀

心善 善良是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行善事,能经常...

有教养的人的十大特征

一、守时: 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

如何成就一心不乱

九心住(欲界定) 一、内 住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生活无处不修行

修行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在行住坐卧处,在...

拓开心量

能够包容别人,别人就能包容我;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就...

少欲知足,诲众清约

少欲知足 宋宏觉禅师戒徒众云: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

海涛法师《关于学佛与修行的问答》

1.修行的心态要注意什么? 答:修行不是找麻烦,而是...

善恶果报看似不相应的原因

如何正确认识善恶因果报应?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讲...

修行中断的原因何在

一是环境关系中断,假使这个地方打仗了,你要搬了;或...

老舍先生的教子八章

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牛。实...

对外道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问: 有的师兄建议我不要与外道有接触,要避而远之,...

佛说五「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大乘经论中,记载了佛陀金口亲宣的五个不字! 不忘念是...

善修奉行十念法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为比丘们开示...

这个法门看似平常无奇,利益却不可思议

原文: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

多闻第一的阿难

阿难:又称阿难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

菩萨的无明与众生的无明有何不同

问: 菩萨为何有无明?菩萨的无明与众生的无明有何不...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短,切莫揭。这是当人,你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

弘一大师《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第一章 译名辨异 梵名乞叉底檗沙,...

儿女「五不怨」与父母「七不责」

为人子女时做到五不怨,为人父母时做到七不责,请您试...

持大悲咒一万余遍后的感应

我虽然刚学佛就背下大悲咒,但大概是13年末14年初才开...

我们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