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观音菩萨在哪里呢

2015/04/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观音菩萨在哪里呢

在各大寺礼拜佛菩萨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说:“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很灵的。”这不禁使我起了疑惑:哪里的菩萨不灵呢?无论在何处,观音菩萨总是以其大悲智慧解救我们,满足众生的各种善愿,广度无边众生。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诚心祈请,菩萨总会如约而至。不论在哪里,菩萨都是一样的慈悲平等。为何在普陀山,观音菩萨就变得很灵呢,难道就是因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吗?

民国时期,印光大师回复“观音菩萨是不是只在普陀,不在他处”的问题时指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示迹道场,目的是让众生投诚有地。观音菩萨如一月在天,影现众水。

普陀山只是菩萨示现的一个道场,对于菩萨来说,何处不是道场?何处不可度众生?不论是在普济寺、法雨寺,还是慧济寺,我看到那些小心翼翼燃香、在寺院里谨言慎行的人们,他们弯腰低头地认真上香,在拜垫上虔诚礼拜,眼目低垂,嘴唇微动,诚心地祈愿。周边人声鼎沸、人流涌动的环境完全不能影响他们对菩萨的至诚祈请。看着这一切,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口口相传普陀山的菩萨很灵了。

其实,无论在哪里,观音菩萨都是很灵的。只是在普陀山这样一个殊胜的道场——菩萨示迹的道场,菩萨凝视着的岛屿,我们不自觉地收起了在外面的那份放浪形骸,收起了那份时常流露的懈怠傲慢,收起了那份对他人的冷漠,开始有了些许慈悲心、恭敬心。因此,在菩萨圣像面前,我们比以往有了更加虔敬的心,更加至诚祈请菩萨的心,更加强烈的信愿心。正因为此,我们与菩萨的距离瞬间缩短,不仅在地理上,更是在心灵上。人有诚心,佛就有感应。所以,不论在哪里,观音菩萨都是很灵的,至诚感通,即是“千处祈求千处应”,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足够虔诚至信。

在普陀山,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哪一位是菩萨的示现呢?这个谁也说不清楚。在他人眼里,或许你就是观音菩萨的示现。犹记得2013年朝礼九华山的时候,我与同行的安心师兄在大天台地藏洞遇到了一位隐士打扮的云游僧人,他穿着打着补丁的僧服,背着一大斗笠,一派仙风道骨、正气凛然、法相庄严的模样,顿时让我们生起了亲近之心,想与这位云游僧人合影。僧人说道:“我一般不与他人合影,但看在你们像地藏王菩萨的份上,就合个影吧。”合影后,我们与这位师父聊了一会,发现还真有缘。在这位云游僧人的眼里,我们是菩萨的示现,而在我与安心师兄的眼里,这位法相庄严、气质绝佳的云游僧难道就不是菩萨的示现吗?

《普门品》中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为说法。”传说,有缘之人在普陀山有时会遇到观音显像,而菩萨的示迹往往出人意料。有时,菩萨是年老皮皱、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有时是花白胡须、满脸沧桑的老者;有时是态度温和、儒雅从容的中年男子;有时是雍容华贵、端庄秀丽的中年妇女;有时是青春年少、穿着朴素的渔家少女;有时是意气风发、生龙活虎的得意少年。如果菩萨以这些普通人的形象出现,估计我会当面错过。

我看着来来往往的朝山者,看着闲庭漫步的僧人,看着佛前虔诚礼拜的善男信女,哪一个不是观音菩萨的示现呢?只有践行印光法师的法语“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样才不会与菩萨当面错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大家有念《心经》,有许多人都会背诵,但是,看来仍有...

观音圣号能解众生三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亲身经历的观音菩萨灵感事迹八则

信佛前后都听过、看过别人讲菩萨灵感的事迹,然而我和...

圣严法师:拜求观音菩萨的感应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

念佛好,还是念观音好

昨接来书,不胜慨叹。既知其病,又知其药,不肯即服,...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的因行与果德》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在显教和密教中都很受重视,显教...

古代大德诵持《大悲咒》的感应

广恩禅师:闭门绝食,念诵大悲咒。时值隆冬酷寒,霍氏...

救世大悲观世音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 阿弥陀...

十句蕴含大智慧的话

1、炫耀什么,缺少什么;掩饰什么,自卑什么。所谓正...

念佛人不能完全废掉兼修众善

印祖建议像我们这种程度的人念佛,也不能完全废掉兼修...

能知道前世并不重要

知道前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今生该怎么做。如...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

原文: 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

圣严法师:为何要皈依三宝

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没有皈依过的;...

学会挖人生的墙角

修行就是这样过来的,就是天天这样不停打架,在神圣和...

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

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然习气熏染,非一朝一夕之故,...

福报要省着点用(南怀瑾老师的故事)

福报,是佛家用语。福报是果,因在于修。福报不是凭空...

真正的生与死

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讲过这样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

我们这生命为什么苦

我们这生命为什么苦?因为我们的生命,始终就没有契入...

梦参老和尚:地藏三经的修行法门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最初是讲十恶,用十善法对治十...

一体万用,一念万涵

地面上江河湖泊的一切月影就是一个月影,一个月影就是...

念佛原理略释

六字洪名人人能念,个个可念,方法极简易,而念佛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