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修行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后乐

2015/07/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修行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后乐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清晨,波斯匿王率领四种兵队,乘坐宝羽装饰的马车,来到给孤独园。大王恭敬地向佛陀顶礼后,便坐在一旁。佛陀问波斯匿王说:“大王!您从那里来?为什么率领四种兵队,全身也沾满尘土,声势如此浩大,发生什么事了吗?”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最近在国界有一群恶贼作乱扰民,就在昨天半夜,我亲自率领兵队,一举成擒,抓到了这群恶贼!作战后身体非常疲倦,本想返回皇宫休息,但是,我觉得应该先来拜见世尊,最近这些事情,使我日夜都不得安宁,现在终于抓到恶贼,心中感到非常欢喜,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特地来拜见并禀告世尊,假使我昨天半夜没有立即出兵,就不能擒获恶贼,也就没有现在这种欢喜的感受。”

世尊说:“是的,大王!就如您所说,世间人有四件事,是先苦而后乐。哪四件事呢?

一、清晨早起。

二、服用油酥。

三、有病服药。

四、家业娉娶。

大王!世间这四件事,都是先苦而后乐。”

波斯匿王听世尊开示后,赞叹道:“世尊说的真好!这四件事我都经历过,所以现在观察这四件事的始末,如同观看掌中的珠子一样的清楚,的确都要先受苦而后才能有乐。”

波斯匿王听完开示,法喜充满,但是因为国家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办,所以就先行向世尊告辞,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绕佛三匝,退而离去。

波斯匿王离去不久,世尊对比丘们说:“修行也有四件事,先苦而后乐。是哪四件事呢?

一、修清净行。

二、诵习经文。

三、坐禅念定。

四、数出入息。

比丘行持这四件事,勤苦在前,法乐在后;若有比丘依此先苦后乐的方法精进,必然可以获得沙门果报之乐。”

“有哪四种果报之乐呢?若有比丘勤于修持如上所说四件事,远离欲界恶法,忆念受持于喜、轻安之乐,心游于初禅,得第一种沙门之乐。其次,从有觉、有观,内有喜心,专精于一意,转至无觉、无观,忆念受持于喜、轻安之乐,心游于二禅,便得第二种沙门之乐。若能舍离二禅喜乐,无住于喜念,泯然入定,恒常自知身受禅定之乐,为诸贤圣者所乐见盼望,住于妙乐,心游于三禅,得第三种沙门之乐。最后,舍离苦、乐觉受,没有忧戚之患,不苦不乐,住于清净,心游于四禅,这是第四种沙门之乐。”

“其次,比丘们!若有比丘奉行此先苦,而后获得沙门四种乐之果报,断除三结网──见结、戒取结、疑结,可成就须陀洹果位,得不退转,将来必定证得涅槃。再者,比丘们!若能断尽三结,并使贪、瞋、痴烦恼微薄,可成就斯陀含果位,此二果圣者,将来再投生人间或天上一世,必能断尽一切生死苦,证得涅槃。

再者,比丘们!若有比丘能断尽欲界五种烦恼—──身见、戒取见、疑、贪欲、瞋恚,便可成就阿那含果,此三果圣者,命终投生色界净居天,将于其处,证得涅槃,不会返至欲界受生。比丘们!若有比丘断尽一切烦恼,成就无漏心自在解脱、智慧解脱,于现世中,以身作证,而自在游戏世间,并且自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比丘行持此四事,勤苦在前,而后得乐。”

“所以,比丘们!当求方便,先勤苦在前,而后得乐。应当如此学习!”众比丘闻佛所说,心生欢喜,依法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声闻品第二十八)》

省思:

离苦得乐,是一切众生所追求的目标,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所得的结果也迥然不同,是究竟解脱之乐?抑或只是不自觉知的苦中作乐?与我们的知见有密切的关系。

《大智度论》云:“世间乐着因缘故,久后必生忧恼,不名为乐;涅槃乐始终无变故,说离忧苦为乐。”世间五欲之乐,如梦如幻,稍纵即逝,了不可得;唯有正信因果、肯定佛性、了达缘起性空之理,在正确的知见中落实断恶修善,在善法、善念的薰修中,放下所有执着,回归自性的清净无为,体证涅槃寂静之乐,能了生死轮回苦患,方为真实大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有修行,才是真正的福报

能获最胜乐,大家对此要好好想想,真的。不要再这样想...

不抱怨也是一种修行

我们学习佛法,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就要从不抱怨...

扑灭心头燃烧的嫉妒火

嫉妒心,是指对强于自己、超过自己的人心怀忌妒,是对...

海涛法师《寻求解脱之法》

◎一个人如果想寻求解脱和证取一切智佛位,首先他应该...

拔除心中忧愁之刺

古印度时,那罗陀尊者在波罗梨国长者的竹林中修行。当...

没有了肉体,下地狱为何还会痛苦

问: 人死了,肉体没有了,下地狱怎么还会有痛苦呢?...

广钦老和尚《心要怎么修》

修行最佳的环境 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终长不成人,而...

极乐世界何故名为极乐

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叫极乐?就在于无有众苦但受极乐。...

高僧的眼泪

有一位中年才出家的高僧,住在离家很远的山上的寺院,...

烧香拜佛不是行善事

记得五年前,我讲法让提问题的时候,有一位居士不停地...

【推荐】地藏菩萨慈悲拯救父亲出危险

此文的写作,缘起于《净土》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感观音...

生气的乌龟

有一天,佛陀对比丘们开示:很久以前,在阿练若池水边...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

地藏菩萨为何不能让众生永取解脱

地藏王菩萨有这种神力,反过来说,应当使一切众生永取...

气血和与做人

一个人要想身心健康,需要三大要素:运动、饮食、做人...

这种见解在佛法里是最危险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

运用佛法来布施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

阎浮提众生的业感差别

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三业能感得百千种报应。有现报,现世...

雍正皇帝著书破邪护正法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历代的皇帝中是非常了不起地一位,参...

佛弟子应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问: 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慧律法师答: 不...

一只破水桶的启示

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

让勤俭节约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