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拔除心中忧愁之刺

2016/06/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拔除心中忧愁之刺

古印度时,那罗陀尊者在波罗梨国长者的竹林中修行。当时,统治者文茶王钟爱的皇后不幸逝世,侍臣立即禀报:“大王!皇后今日命终!”听到这个噩耗,国王怀着忧愁告诉侍臣:“速用麻油将皇后的遗体保存起来,让我可以时常看望。”侍臣依大王的命令,将皇后的遗体浸泡在麻油中。

悲伤的文茶王终日不思饮食,也无心治理国家大事。当时,大王身边有一位执剑的侍从,名为善念,禀白文茶王:“大王!国内有一位名为那罗陀的高僧,已证得阿罗汉果,不但博学多闻、辩才无碍,也很和蔼可亲。愿陛下拜望尊者,聆听开示,如此大王的愁忧苦恼便能烟消云散。”

文茶王回答:“善哉!你的建议很好!善念,你现在就先去通报那罗陀尊者。“谨遵王命!”善念马上前往竹园,恭敬地顶礼尊者后,说道:“尊者!国王所钟爱的皇后去逝了,他为此苦恼得不思饮食,也无心治理国事,所以想觐见尊者,唯愿您善加开导,使国王不再忧愁苦闷。”

尊者慈悲回答:“大王现在来正是时候。”善念得到应许,顶礼尊者之后,回去禀白文茶王,王随即命令善念:“快去整备宝饰华羽的车队,本王现在就去参拜尊者。”文茶王乘着御驾出城,下车步行入竹园中。参拜前,国王取下五种象征皇室威仪的宝物,然后恭敬地顶礼圣者,侧坐一旁。

那罗陀尊者开示:“大王当知,世事无常如梦如幻,亦如泡沫、飞雪般易逝,乃至执着虚幻的妄想,而心生忧愁。如来说过,世间有五件事最不可得,是哪五件事呢?世间一切终归有尽,想要其不尽,是不可能的;世间一切终归变灭,想要恒常不灭,是不可能的;衰老是世间常理,想要不老,是不可能的;生病人皆有之,欲使人不病,是不可能的;有生就有死,欲求不死,是不可能的。大王,这是如来所开示,这五种事最不可得。”

此时,那罗陀尊者复以偈开导:“不以愁忧恼,而获其福祐,设有怀愁忧,外境得其便。若使有智者,终不思惟是,外敌便有愁,而不得其便。威仪礼节具,好施无吝心,当求此方便,使获其大利。设使不可得,我及彼众人,无愁便无患,行报知如何。”

尊者进一步说明:“大王,应当失去的事物,因缘到了自然就会消逝,为其忧愁苦恼,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如果执着不舍,而心生忧悲苦恼,只会让自己深陷无法言喻的痛苦中。大王,这是世间第一种愁刺,由贪爱染着心意,凡夫为此常在轮回,殊不知这就是生、老、病、死的根源。

然而,当如来的贤圣弟子失去所有物时,并不会因此心生愁忧苦恼,所以当如是学,思惟:‘不独有我会失去所有,其他人也有同样的经历;假使一味耽溺于忧愁,又有何益呢?只会徒增亲友的担忧、冤家的欢喜,或因为饮食不消化而罹患疾病,严重者还会导致四大不调而丧命。’如此思惟,就能拔除心中的忧畏毒刺,远离生、老、病、死,乃至种种灾患苦恼。

同理,应当变灭的事物,因缘到了自然就会变灭,若为此愁忧苦恼,便会深陷无法言喻的痛苦中,此是如来所说的第二种愁刺;若能像释门贤圣弟子一般思惟,不起愁忧苦恼,就能拔除这种愁刺。

大王!世间万物也会渐渐衰老、生病、死亡,最后只留下个躯壳,如果为老、病、死而愁忧苦恼,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这就是如来所说第三、四、五种愁刺;若能学习释门贤圣弟子思惟:‘这世上非独有我会遭遇老、病、死,一切众生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假使一味沉溺于忧愁之中,只会令亲友忧愁,冤家欢喜,导致饮食不消化,甚至罹患重病,四大不调而身亡。’如此思惟,当下即拔除心中的愁刺,解脱生、老、病、死之苦。”

闻法当下,国王心开意解地问道:“尊者所开示的是什么法门?该如何依教奉行?”尊者回答:“这部经名为《除忧之患》,应当忆念不忘,如法奉行。”

文茶王感恩地说:“诚如尊者开示,能除愁忧苦恼,听闻您所说之法,所有愁苦今日永除!日后,如果尊者有所教诲,恳请您常来接受供养,俾使国土人民受福无穷。请尊者弘扬此法门,得以永远流传世间,使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昼夜身心安稳。我愿自今日起,皈依于那罗陀尊者座下。”

尊者道:“您应当皈依佛陀。”国王问道:“请问佛陀今在何处?”

尊者回答:“大王当知,迦毗罗卫国转轮圣王种姓的释迦王族,有一位太子名为悉达,出家学道,成佛后号为释迦文佛,您应当皈依此佛。”国王立刻又问:“佛陀今在何方?距离这有多远?”尊者回答:“释迦如来已经涅槃了。”大王感叹地说:“如来为何这么快就入灭呢?若还住世,即便距离十万八千里,弟子定不辞辛劳前往朝拜。”

此时,大王从座而起,长跪合掌至诚说道:“我愿皈依如来、佛法及比丘僧众,终生为优婆塞弟子,不再杀害生灵。感恩尊者,但因国事繁多,弟子现在得回宫了。”

尊者回答:“今正是时。”文茶王起身,顶礼尊者、绕行三匝而后离去。从此以后,文茶王依循那罗陀尊者所开示,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善聚品三十二(七)》

省思:

公案中提到,世间的五种愁刺,皆因众生无法了达“无常”真理,因而于万法生灭相中,常生愁忧苦恼。龙树菩萨言:“无常见有常,是名为颠倒。”众生因妄执颠倒,耽溺于生死缠缚之苦。该如何离苦呢?《无常经》云:“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唯有菩提、涅槃的境界,不受生、老、病、死所苦,是众生真正安稳的归宿。欲证得涅槃之果,就要在因上依佛法正见,断恶修善,净化身口意三业,去除妄想,日久功深必能契悟不生不灭的菩提自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中年失子之痛--感爱别离之苦

2012年6月17日下午4点多,在河南信阳读书的小儿子的同...

一个恶念使亲人生不如死

有一次,末学到某医院为某甲病人助念,忽然间,附近病...

阿那律与跋提的出家缘记

三千年前的佛陀时代,释迦王族有二位王子,一位是摩诃...

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有几人活到老

原文: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

少一个念头,则少一个业,多一个解脱

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就对任何事不挂...

人生当前之所受

人一生、自出生到死亡,中间就是用痛苦来联系的,所谓...

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

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

一切佛法的基本原理缘起性空,或者叫性空缘起,也可以...

唐太宗与390名死囚的死亡之约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这一天,长安城宽达150...

不怕犯错,怕不改过

佛陀走到一处乡村聚落,远远地看到了一位比丘,态度散...

真假故乡

战国时代,有一位在楚国长大、原籍燕国的人,年岁增长...

看看你的手相

一个生活平庸的人带着对命运的疑问去拜访禅师,他问禅...

宣化上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呢

「未来世中」:将来世界的众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东林原创漫画】夫妇间的解怨妙法

【东林原创漫画】夫妇间的解怨妙法...

五盖

1.贪欲盖: 指贪爱五欲妙境,能使众生心性迷惑,令善...

放弃次要 珍惜重要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学会取舍,是生命的重点。我们每...

怎样选择善知识和确定善知识是否真修行

问: 怎样选择善知识?怎样确定善知识是真修行? 答:...

体悟病的价值

人食五谷杂粮焉有不生病之理?人病了,经过医治之后,...

不是境缘困住了你,而是心被迷了

不一定用很多佛教本身的名词,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首...

圣严法师:关于自杀的问答

问:自杀到底算不算杀生? 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

要如何化解情绪呢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

这个寿命不值得我们去贪恋

众生浊,三缘和合(父缘、母缘、自己的业缘)为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