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出家人吃饭为什么用钵

2015/10/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出家人吃饭为什么用钵

钵,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是出家人常持道具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其形状为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钵的材料,如铁制,称铁钵;陶土制,称瓦钵、泥钵、土钵。释尊所用的钵,称佛钵。

钵的大小于各律典中都有差别,其容量也因名称而异,通常有大、中、小三种。大的三斗,小的一斗半。另外还有过钵、上钵等,钵的颜色为“黑色、赤色或褐色”等。

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钵又称为应器。持钵行乞时称为“托钵”。而比丘不得储存多个钵,护持钵要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经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损坏时,如果用五种修补方法修后不漏,不能用新钵。

古人修行啥都放下,放下一切世俗的名利与欲望,去修“无为法”,那时的出家人身上贵重的物品就只有三衣一钵最贵重了,所以“钵”对出家人来讲也就显得重要了。

就比如钵的大小要依佛制,钵是如来应量器,也是佛的象征。我们出家人修行就要放得下,出家人有“三衣、一钵”就够了,所以出家人修行应该清心寡欲,佛在世的时候出家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也不倒单。古人这样的出家人叫苦行头陀僧;那的出家人的钵像眼睛一样珍贵无比,出家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律以后,钵外加三衣终生一定不可舍弃,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末法时期,若想得到一个如法的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所持用的钵。

几千年的佛教文化传到我们这一代出家人身上,我们定要格外的珍惜我们手中使用的钵,我们修行是为了续佛慧命,等我们将来修好了,得道了,我们还要担当度化一切法界有情众生的任务,我们离俗出家,放下一切,修无为法,我们要靠这吃饭的“钵”修行,修行就是要了脱生死,脱离六道的轮回。

钵是我们出家人吃饭的工具,我们修道啥都能够放得下,唯独这吃饭的“钵”不能放下,人活着就要吃饭,你不吃饭就会饿死,所以钵能够成就我们一切善根,我们一切善根都要靠“钵”来成就,出家人吃饭的“钵”不可离身,我们所使用的“钵”也是成佛的一个关键问题。

佛在世的时候,那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用钵来吃饭的,就如同我们吃饭的碗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我们出家人用什么东西吃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放得下,修行要放得下金钱与名利。古代的出家人对钵重视的原因,是叫我们放下身心所有的一切,这钵就不能再放了,我们还得靠吃饭来滋养我们的福身慧命。现在的很多寺院的出家师父们也不用“钵”吃饭,也很难说你是一个佛的弟子,因为佛法在古代政法到相法时期,一个真正出家人,必须用钵吃饭,而且钵也是代表佛的标志。

出家人最好还要使用一个真正比较如法的钵来吃饭,我们有了一个真正如法的钵,我们出去托钵乞食就不会被人轻慢,以免给轻慢我们的众生带来罪业,我们出家人“托钵乞食”应该尝试,你没有真正的乞过食,也就不知道我们过着“托钵乞食”的生活,能否使我们生存下去,我们要怎么样去修行,大家总要有个尝试。

修行人就要放的下,就要去战胜我们自己,我们的敌人就是自己,我们要能够战胜我们自己,我们就能够吃得下别人吃不了的苦啊,就知道我们我们出家人托钵行脚,总要试一试才能够知道你行不行,才知道你能否过的了托钵行脚修行的生活。

我们行脚托钵乞食不可攀援,当我们真正托钵乞食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佛法是应该怎样修行,修行就要放的下,一切都要放下。我们出家人修行不但要放得下一切,还应该断去世间的一切外缘,我们修行人不要再攀缘了。因为我们不攀缘,修慈悲平等的包容之心,慈悲心修好了,我们就会生起无缘的大慈,同体的大悲心、还有大行、大愿、大智慧等佛菩萨的性德,我们也都能够修出来,都能够证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善良的人为何会感到痛苦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

达真堪布《修行基础成佛要门》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开示一下。我经常跟大家讲,...

出家人为什么要光头

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

慧律法师:学佛要具足的三个条件

一、亲近善知识 众生的烦恼习气都很重,突不破,无法...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从行者身分而成为沙弥,有落发剃度的仪式,但落发并不...

经书法宝迎请须知

一、迎请法宝须知 1.迎请法宝者,须生大恭敬心、感恩心...

星云大师《人间万事都会过云》

佛教讲「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 不只是时间会...

【推荐】觉海慈航

(一) 什么是佛教 问: 创造佛教的人是谁? 答: 这...

出家的条件与受戒的程序

一个人要加入僧团,成为正式的出家修行者,不仅要符合...

文珠法师《三皈五戒的意义》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

三皈依的含义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

净宗十祖-截流大师

1.生平 截流大师(公元1628一1682年),讳行策,清初顺...

入禅之门第一讲:什么是禅

今天讲第一个题目:禅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禅。这是个...

凡学佛法,必须先要为了生死

凡学佛法,必须先要为了生死。今之在家居士,稍聪明者...

把自己的慈心点亮

我们如果要净化社会,必须要先净化自己、净化心灵。净...

人在福祸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

【推荐】诚信,让他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在一次上学的路上,一位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少年,骑车不...

善导大师两种的深信

善导大师两种深信是对于观经,这种圆发三心的深心。深...

李炳南居士:忆佛念佛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

真我与假我

生活中,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惯于从身外寻找参照物,...

出家与在家的比较

下边就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了。这个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

沉得住气,这才是智者

五代时,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任职,两人交情甚厚。有...